“強監管”格局之下,環保行業仍然取得了多項來之不易的創新及突破。無論是一系列政策體系框架已具雛形,還是環境治理體量愈發擴容,抑或是垃圾焚燒發電、清潔環衛一體化的爆發,歷經數十載風雨的環保,迎來了新的起點。
2018年,是環保產業鏈極不平凡的一年。
在這一年里,包括頂層設計、環保督察、專項行動紛至沓來,然而市場的震蕩下行與監管新規下的過渡與改善,都令這一年顯得尤為艱難。“誰都沒有預料到2018年的市場會是這樣的曲線。在上半年持續上揚之后,市場自2018年第三季度開始震蕩下行直至今天,資本市場對環保由熱轉涼、PPP項目落地慢等對市場的產品募集和客戶維護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一位業界資深人士回顧了這一年的不易。
“與此同時,2018年又是監管異常嚴格的一年”,上述高管進一步指出,“作為從業人員我們感受非常深刻。中央環保督察疊加兩輪‘回頭看’實現無縫覆蓋、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迎來全面‘體檢問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步入攻堅階段、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得以根本扭轉、危廢處理處置摁下快捷鍵……而這些情況都是過去年度所沒有涉及過的,可以說這是極其不尋常的一年。”
誠然,在監管新規的正式實施及波動性新政影響的逐步發酵之下,環保行業面臨著重塑行業生態體系的陣痛。然而,也因如此,時至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已至“中年”的環保煥發出新的“精氣神”。
NO1 加速走進強監管時代
時間來到2018年,環境監管讓人著實感受了一次:“沒有最嚴、只有更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態環境部“三定方案”》《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在環保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大氣污染強化督查、黑臭水體專項督查、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一系列專項行動不斷深入開展,年出動人次從幾千擴大到幾萬。這其中,正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不容小覷。
約談5499人、問責8396人、罰款超過9.1億元,這是此次專項行動所交出的亮眼成績單。在過去的一年中,兩批11個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分別對20個省份進行了“回頭看”。而由原環保部門牽頭負責,中紀委、中組部的相關領導參加,督查結果將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
找重點,重履責,促整改,動真格……未來四年內,這樣的環保執法高壓態勢仍將持續。自2019年起,生態環境部將全面開展第二輪治污、問責、督政風暴,在推進環保督察向縱深推進的同時,也旨在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本賬”之間趟出一條新的破題之路。同時,作為受政策性影響較強的產業,依法常態環境監管也將成為環境治理產業的最大驅動力。
NO2 投資體量再創新高
從2004年的600億元市場規模增長張到2017年的13500億元市場規模,環保產業營業收入始終保持26.14%左右的年均增速。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環保銷售收入達1.09萬億元,較此前上漲近20%。自此,“環保”兩個字,意味著萬億級的商機。
根據此前發布的《全國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5—2020年)》,到2020年,我國環保投資占GDP的比例將不低于3.5%。據專家預測,未來3年內,環保產業規模將達到1.5萬-2.2萬億元之間,年增長率約為13%-20%。若以中位數15%估算,2020年環保產業投資體量有望超過1.97萬億元。
但從細分板塊來看,在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土壤修復三大板塊逐步成型的大勢下,環保蛋糕并不止步于此。經專家測算,打贏藍天保衛戰投資需求超過1萬億元;打好碧水保衛戰投資需求約為1.78萬億元;打好凈土保衛戰投資需求接近6577億元。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增加,也將進一步帶動社會資本投資。
NO3 行業下沉明顯 兩大細分板塊煥新芽
另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環衛、危廢處置等過去非市場化的領域開始開放,環境服務模式創新,形成了新的投資熱點。在過去十年間,環保行業歷經快速發展,這其中部分細分領域高增長的黃金期已經結束,進入成熟期。但有些細分行業仍存在巨大市場投資規模,如仍處于萌芽期的環衛市場,一片廣闊藍海的危廢處置。
從環衛清潔市場來看,一方面隨著產業化不斷推進,環衛一體化業務的趨勢將更加明顯,且不斷向后端延伸。另一方面,市場脈絡不斷延伸的發展利好下,智能化已經成為環衛行業的發展新趨勢。預計到2020年,環衛服務市場空間將超過1700億元。
與環衛市場稍顯不同的是,更加嚴格的危廢處置政策,帶來更具確定性的市場機遇。由于產業鏈正處于高毛利率、現金流穩定,且在“十三五”期間供需關系將持續緊張的大背景下,危廢處理項目的盈利能力仍將有進一步深挖的潛力。據E20環境研究院等機構預測,截至2020年,危廢產量或達1億噸,按照2500元/噸的處置價格計算,市場規模將超2000億元。市場優勝劣汰的“洗牌”加速,加之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危廢處理企業如何升級突圍成為行業焦點。
NO4 上市企業年中報冷熱分明
2018年上半年,環保類上市公司業績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根據2018年半年報顯示的150家環保上市公司業績,近100家公司凈利潤實現增長,50家公司凈利潤下滑。
在利好政策持續出臺的背景下,部分企業借勢擴大業務范圍,增收增利。其中,22家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增幅超過100%。這其中,包括國禎環保、天壕環境、津膜科技、博世科等企業。此外,包括光大國際、博天環境、啟迪桑德在內的多家環保翹楚依舊表現搶眼。
強者更強,但部分環保企業的日子似乎更加艱難。在硬幣的另一面,環境治理產業鏈遭遇融資難融資貴,部分環保企業出現債務違約、發債失利。
NO5 急轉直下的香餑餑?
也就在同一時間,資本市場大幅下挫,環保股同樣跌跌不休。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1月-6月環保板塊下跌幅度高達26.89%。
受去杠桿、規范PPP業務及金融政策收緊影響,環境產業陷入了困境。本應凸顯出的投資高峰期卻被“外熱內冷”的現狀所替代,環保行業整體業績出現下滑。一些明星股也連跌不止,甚至出現爆倉的隱憂,這無疑雪上加霜。“很多環保公司過去都是200億、300億的市值規模,但今年百億級市值的公司只有個位數或略多點。”
2018年前9個月,62家環保上市企業營業收入共計超過1224億元。盡管同比增長接近11%,但這一增速與去年相比卻呈現出大幅回落的態勢。同一時間內,環保板塊資產負債率攀升至55.8%。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認為,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環境產業此前多是基于政策驅動下的“瘋長”,偏離了其價值本質。前幾年環境產業處在一個快速發展或野蠻生長階段,企業急于擴大規模、占領市場,而現在面臨的是強監管形勢下如何轉變和適應政策要求。
但也有分析認為,這是環保PPP項目“惹的禍”。
NO6 PPP項目踩了“急剎車”
“在某些情況下,產業大爆發就意味著透支未來。”這句話,或許更應景2018年環保PPP市場。
得益于以往政策利好,環保行業PPP項目迎來井噴式增長。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最明顯的就是通過環保PPP項目的方式。隨著環保攻堅戰力度的不斷加大,生態環境部打響了“七大戰役”,從而直接推動了一批環保類PPP項目的落地。尤其是在市場開發較早、現金流回報比較穩定的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領域,民營資本的參與率更是高達79%以上。這意味著民資對整個生態環保領域PPP有引領和帶動作用。
但92號文的出臺猶如“一劑猛藥”,意味PPP模式歷經高歌猛進之后進入“冰凍期”。大批PPP不規范的項目自此得以清理出庫,很多此前高歌猛進的環保PPP中標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并持續至今。“環保企業的信用等級普遍不是很高,也就更難從金融機構那里融到錢”,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曾坦言。而在風暴過后,重啟后的環保類PPP項目也正逐步回歸“專業化治理”。
環保PPP遇冷,根源在錢和風險。隨著融資成本不斷高企,資金鏈成為懸在環保企業頭上隨時即將下墜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就在融資難導致企業財務成本上升的同時,PPP清庫和地方政府去杠桿使得環保項目落地變慢,環保企業對于PPP態度由樂觀變為審慎。環保PPP項目包已經從幾億擴展到了幾百億規模,這對企業現金流將帶來巨大影響。
NO7 尋求國資馳援以“過冬”
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的《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顯示,排名前十強的環境企業中,國有企業為7家,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其余三家名企環保企業分別為東方園林、碧水源及鐵漢生態。而這,僅僅是當前國企央企加速搶灘環保領域的一個縮影。
不論是推出多款治污治廢利器、進軍水處理的中廣核,還是頻頻亮相城鄉環境治理的葛洲壩,亦或是打造全口徑固廢處置利用平臺的北京環衛平臺……環保儼然成了國企尋找業績增長點的新路徑。但與此前不同的是,面對2018年業績增速放緩,資金日趨緊張的行業共性,尋求國資幫助成了部分環保企業的“最優選”。
海淀國投增資海淀科技成為三聚環??毓晒蓶|,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國資委成為三聚環保的實際控制人、東方園林與三峽集團共同簽訂《共抓長江大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盛運環保及公司控股股東開曉勝與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三方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書》、南昌市政府出資平臺將與上海圖世等多家機構共同成立60億元基金,投資于神霧集團核心技術的推廣應用、天翔環境最終與能投水務“簽約”推進項目合作。
而上述企業回歸國資懷抱,或許讓很多民營企業心情復雜。但對于那些技術更新迭代快、具備核心優勢的企業而言,通過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平衡關系尋求發展,也不失為增強盈利能力的有力杠桿。
NO8 洗牌重生
洗牌加劇、深度洗牌、徹底洗牌……說著說著,“洗牌”這回就真來了。
水、氣、土等領域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紛紛被納入時間表,大量企業正在涌入環保領域搶占市場、瓜分蛋糕。但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對約7000家環保企業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營業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數量占比僅為10.87%左右,但其環保業務營業收入占比超過78.97%,營業利潤占比超過89.85%。
和以往處于十字路口的產業成長期一樣,企業數量眾多但體量普遍偏小。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在環保行業這種分化正在加劇。盡管整個環保產業的前景還是被看好,但企業數量龐雜的環保產業必將迎來真正意味上的洗牌,而早就筑起護城河的企業實力將更加凸顯。因而多數危機中的環保企業沒有倒閉,而是接受重組。
一場鏖戰在所難免。“接下來就看誰能堅持下去,如果持續被雪片一樣的債務壓的不能動彈,那就很可能意味著經營失敗。”一位業界資深人士坦言。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