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生態環境“兩張皮”問題何解

2019-01-17 08:34:15 中國科學報   作者: 趙利利  

生態環境治理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應用技術成果轉化。即便直接引進國外/區域外的技術,也往往還需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不能直接套用。

“大部分科研人員只是注重寫文章,沒有過多關注轉化。科學家群體的主流價值觀中沒有轉化意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最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直言。

這一情況將會發生改變。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促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表示,《指導意見》明確了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范疇,健全了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提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點任務,系統提出促進成果轉化的保障措施。

亟待解決的問題

陳同斌所在研究團隊近年來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展了土壤修復和固廢污染治理的技術創新和應用轉化。他對我國生態環境領域存在已久的科研成果與產業應用“兩張皮”問題感觸頗深。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實踐證明,促進和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是我國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辦公室主任臧紅印告訴《中國科學報》,企業在當今生態環保產業競爭相對充分的前提下,能否生存并發展壯大,除了人才、科學的管理、市場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科研成果的重點到底是發論文還是實際應用,這一點在學界和業界并沒有多少分歧,但是,對于很多科學家來說,從論文到實際應用這“最后一公里”的事似乎不應是科學家的工作范疇。

陳同斌也表示,成果轉化相關工作“非常困難”,與單純的科學研究相比,影響因素多、投入大,“吃力不討好”。但他仍然認為,好的重要科技成果必須應用起來,而不只是“發點文章讓少數同行看看就完事”。

“除了基礎性研究之外,科研最重要的還有實戰的一面,那就是面對市場。”臧紅印說,“其實就是科研機構和企業、市場等多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如果不能轉化則無形中浪費了科研成果,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進步。”

臧紅印表示,企業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大科研投入是重要路徑,但加大投入必然增加成本。中小企業本身的技術研發資源相對匱乏,科研隊伍也不系統,而科研機構的特點是科研隊伍自成體系,具有系統性、綜合性、連續性等自身優勢。因此,研發機構和市場多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需求大但儲備不足

事實上,生態環境成果轉化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環境效益,也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以陳同斌參與的湖南常德土壤修復產業園為例,作為全國第一個土壤修復產業園,常德土壤修復產業園成功推動了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這些成果的轉化應用既改善了生態環境,造福廣大民眾,也帶動了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實現了打好生態環境治理與精準脫貧兩大‘攻堅戰’的有機結合,取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效益。”陳同斌說。

“目前生態環境治理需求較大、較迫切,這些需求往往是我們碰到的新問題。”陳同斌告訴《中國科學報》,“但技術儲備不足而且相對滯后,與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陳同斌表示,生態環境治理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應用技術成果轉化。“即便直接引進國外/區域外的技術,也往往需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不能直接套用。”

生態環境領域的成果轉化具有政策和市場雙導向性的特點。往往是環境政策倒逼產業升級和治污標準提升,市場推動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符合環境治理需求的生態環境科技成果才能實現其市場價值。

陳同斌指出,目前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積累增加較快,但真正實用性的成果明顯短缺,已有實用性成果轉化率不足,而且成果的應用轉化還受到地方保護和部門保護等行政因素的限制,轉化的潛力沒有充分發揮。

他還表示,相當一部分“客戶”就是政府,另外一部分“買方”雖然不是政府,但是需要政府的協同才能滿足一些相應的條件。

“雖然是企業掏錢,但是須由政府批準和認可,最后的驗收環節在政府,這個過程中,政府的影響總是會顯現出來。”陳同斌說。

關鍵在“以人為本”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錦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重要的是建立以人為本的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關鍵不在于技術,而在于使用技術的這個人。所以要建立一個以人為核心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體系。”黃錦樓說。以哪些人為本?他說,應該包含這個領域所有專業技術人才,可以來自于高校科研院所,也可以是政府管理部門,還有企業的技術骨干。

黃錦樓表示,生態環境領域的技術工藝更多是問題導向的,“因為出現了問題,所以提出一個新政策或新要求,這一需求肯定是來源于實際”。具體問題經過不斷研究找到解決方案,而這個過程中起到串聯作用的就是人,解決技術的集成問題某種程度上就是擁有技術的人的組合。

黃錦樓告訴《中國科學報》,生態環境領域問題的解決方案多是綜合解決方案,前期的咨詢是很重要的過程,而這也要靠人的經驗。

與其他行業不同,生態環境領域很多問題具有公益性。“評判生態環境科技成果的價值不能純粹地以其帶來的經濟產出為標準,經濟發展情況不同的地區可能采取的解決方案也是不一樣的。”黃錦樓說,“沒有最好的技術,也沒有最壞的技術,只有適用的,因此,生態環境領域需要一個不同于傳統行業的技術成果轉化體系。”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指導意見》指出要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服務平臺肯定非常有利于促進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黃錦樓告訴《中國科學報》。

“易修復”是黃錦樓團隊創立的專門為地方生態和社會環保問題提供專業服務的平臺。從咨詢、規劃、技術、設計到實施完整綜合解決方案,某種程度上,易修復所做的事情正是《指導意見》所要求的。

黃錦樓告訴《中國科學報》,當前,整個生態環境行業發展相對不是那么“正常”,大企業擁有很多資源,可以做很多項目,而一些小企業或者擁有技術的專業人才找不到“用武之地”。他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還要建立符合生態環境產業特點的評價體系,通過調控進一步支持技術的轉化。

大企業追求大而全,黃錦樓認為這并不是很好的發展趨勢。他表示,這個行業需要細分、協作,而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同的技術方案可以在這里交流碰撞”。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