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建的北溪2號管道長約1200公里,旨在穿越波羅的海將圣彼得堡附近的Ust Luga地區和德國東北部的格萊夫斯瓦爾德連接起來,大部分路段沿用2011年投入使用的北溪1號的走向。
德國之聲新聞網援引格雷內爾這封信的內容稱:“我們始終強調,凡是在俄羅斯能源出口領域經營業務的公司,都是在參與制裁風險很高的事情。可以說,支持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公司,都是毀滅烏克蘭和歐洲能源安全的‘幫兇’。”
格雷內爾還在信中闡述道,北溪2號和土耳其溪兩條天然氣管道投入運營,將使得歐洲目前從烏克蘭進口的天然氣成為多余,烏克蘭的安全政治地位將會下降,進而導致俄羅斯介入干預該國沖突的危險上升,而歐盟對俄能源的依賴性也將進一步增強。因此,所有參與相關項目的公司不僅可能面臨聲譽損失,同時將受到來自美國的制裁。
對于格雷內爾的“威脅”,德國企業立刻向德國外交部求助,希望得到如何應對這些威脅的建議。德國外交部隨后回復稱,可以對該信件不予理睬,并將其視為“挑釁”。對此,格雷內爾發言人表示,這封信不應該被視為“威脅”,而是美國政府就能源問題發出的明確信號。盡管如此,格雷內爾的言論和行為仍然遭到了德國朝野指責。
“關于歐洲的能源政策問題,應該由歐洲來作決定,而不是美國。”馬斯明確表示,“德國愿意傾聽批評的聲音,但這不會改變我們的立場,北溪2號不只是一條連接德國和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更是具有歐洲一體化意義的存在,對該管道項目實施單邊制裁無論如何都不是正確的手段。”
德國《明鏡周刊》撰文稱,格雷內爾此舉存在“作秀”的目的。事實上,他對德國乃至歐洲都知之甚少,但為強化自身存在感對歐洲的外交與內政直言不諱,而遭到了德國政府的孤立。德國總理默克爾此前曾要求他與其“保持距離”,除了德國右翼人士以外,德國政治家與他的聯系也十分稀少。
俄羅斯天然氣巨頭俄氣是獨家持股者,負責實施這一耗資95億歐元的項目,并承擔一半的費用,其它費用由法國Engie、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殼牌、德國Uniper和德國Wintershall這5家歐洲公司共同承擔。
北溪2號的目標是通過波羅的海和德國,每年向歐盟提供550億立方米天然氣,預計2019年底建成后,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有望翻倍。在有關北溪2號的爭議中,美國一直不斷向德國發難,2018年底甚至公開威脅要制裁德國企業。
德國《商報》援引德國和美國政府內部人士消息稱,參與在波羅的海海底鋪設天然氣管道的專業公司已經被美國納入準制裁名單,其中包括總部設在瑞士的Allseas集團和意大利油服商Saipem。
據了解,Allseas承擔了超過90%的天然氣管道鋪設任務,而Saipem則已經完成相關服務工作。分析認為,如果美國真的實施制裁,將會觸及北溪2號項目的“中樞神經”,因為“尋找合適的替代方案幾乎不可能”。
事實上,特朗普多次警告稱,北溪2號將使歐洲完全“離不開”俄羅斯天然氣,同時指責德國給俄羅斯支付的巨額天然氣費用均被莫斯科用于對抗美國。柏林方面一直懷疑,華盛頓之所以強烈反對北溪2號是因為美國希望將本土產量暴增的天然氣銷往歐洲。但考慮到北美和歐洲之間隔著大西洋,運輸成本高昂,美國將天然氣液化后船運至歐洲的費用,根本無法和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相抗衡。
“華盛頓的意圖無非是打破歐盟和俄羅斯的能源聯系,歐洲國家需要明白,丟失了俄羅斯天然氣,相當于‘經濟自殺’。”歐洲國際關系研究所地緣政治專家Pierre-Emmanuel Thomann 接受《今日俄羅斯》采訪時表示,“華盛頓最終只會適得其反,其對歐洲施壓越大,歐洲就越有可能試圖脫離美國,與俄羅斯靠得更近。”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