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順義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PM2.5年平均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年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3%;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5個出境考核斷面均達到水體目標考核要求;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
順義區環保局以“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為抓手,積極探索破解全區基層環境治理難題的“順義路徑”,嘗試建立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機制,積極發動基層群眾參與全區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發現、上報、解決基層環境問題,實現了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在基層的全覆蓋,切實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從“站著看”到“跟著干”
順義區環保局以到基層一線解決問題為導向,管理力量下沉、治理力量聚合,有效改善了區域環境質量。
全局干部職工一門心思落實“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城市治理機制體制,堅持把工作重心特別是執法監管力量下沉,主動與鎮、街和經濟功能區聯系,帶動基層對環保工作由“站著看”變成“跟著干”,形成了齊抓共治的污染防治格局。
去年,順義區環保局進一步提升環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分別為19個鎮、6個街道、4個經濟功能區環境質量開展了兩輪“畫像”溯源。幫助屬地查找問題來源,分析污染成因,提高了污染防治的針對性、科學性、時效性,吹響了污染防治“沖鋒哨”,極大地提高了治理效率。
“只設路標,不設路障”
順義區環保局堅持“服務指導在一線、問題解決在一線”的工作原則,建立了“上門領哨、發現問題、分析研判、解決問題、跟蹤反饋”的基層治理新模式。圍繞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時段、重點因子等與屬地開展座談交流,提供治理建議和解決辦法,并且根據屬地特點,配合屬地開展環保工作。
2018年,順義各鎮、街道、經濟功能區探索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污染防治機制。例如,馬坡鎮建立了“多格合一”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環境綜合治理能力;石園街道建設了“智慧網格平臺”,編制了《石園街道網格員日常監管手冊》,形成了環境問題大監管、大整改的精細化管理模式。
順義區環保工作人員主動提供上門對接服務,幫助屬地厘清戰略定位、優化轉型方向,引導屬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形成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的綠色發展新模式。重大項目落戶順義前,生態環境部門提前主動介入,從原來的坐等審批變為提前參與,確保了項目后期高效推進,獲得企業好評。
在為屬地和企業提供服務時,順義生態環境部門堅持“只設路標,不設路障”,把企業發展和維護群眾環境權益作為服務的重點,對中關村科技園順義園的10余家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知識培訓;深入北京順鑫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鵬程食品分公司等企業解答疑難問題,指導開展排污許可證申報工作。
順義生態環境部門把環境問題投訴舉報當“家事”,耐心聽取投訴舉報人的訴求,認真進行現場檢查,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
大數據支撐,實現精準治理
經過幾年摸索,順義區在環保大數據開發、整合和利用上更加得心應手,他們利用環保在線、大氣污染監管平臺、餐飲油煙在線監測、河流斷面在線監控系統、環保巡查APP、固定式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六大數據平臺,為屬地實時調取環境監測信息、日常檢查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大數據支撐,實現了環境數據從電腦端到移動端的延伸。
順義區不斷加大環保科技支撐力度,科學評價屬地環保政績和治理進展,每月通報各屬地空氣質量排名,將PM2.5高值報警反饋情況納入黨建考核指標,向屬地傳導治污壓力,落實污染防治責任,確保各項治理措施有序、有力推進落實。
大數據可以幫助屬地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污染防治工作。順義區將600個PM2.5監測小微站數據、“順義大氣污染監管綜合指揮平臺”和大氣污染分析模型整合在一起,查找各鎮、街道、經濟功能區PM2.5濃度較高區域,精準定位污染源,結合執法人員現場檢查、第三方輔助巡查情況,提出治理建議。
2018年,通過科技手段,順義區環保局累計向屬地推送每日空氣質量分析、高值區域分析、空氣質量預報、餐飲油煙超標企業名單等各類報告1500余條,發出PM2.5高值報警12.5萬次,巡查反饋環境污染問題4.8萬條;減排揮發性有機物1100噸。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