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戰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要持續推進污染防治,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會,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就生態環境保護熱點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下一步要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尤其是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里面確定的目標任務狠抓落實,盡快能夠見到成效。
全國兩會開幕前夕,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在京聯合召開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推進視頻會,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講話精神,系統治理,重點突破,堅決打好打勝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今年全國兩會上,長江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也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重要話題。
合力攻堅,持續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
2月26日,生態環境部向長江經濟帶沿江11省市緊急發函,以共同推進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為確保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部將啟動8個專項行動,通過突破重點,帶動全局工作,落實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
近兩年,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及沿江11個省市,先后制定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對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開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指導支持11個省市初步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同時還開展了“三線一單”實施方案的編制試點工作,并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這些舉措推動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去年,湖南省全面完成中辦督查反饋問題整改,長江岸線整治效果顯著。”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這樣告訴記者,“關閉拆除長江岸線岳陽段全部42個泊位、13道渡口,暫停11個泊位建設,8個規模以上排污口已全部達標排放,43處排漬(澇)口已完成整治銷號41處,有序有效地推進了生態環境修復,確保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介紹道:“2018年,四川省87個國家考核斷面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88.5%,同比上升14.9個百分點。”
在長江生態保護修復過程中,企業環保主動意識與自覺行為對推進長江污染防治影響深遠,沿江企業既有“當下計”,也有“長遠謀”。
“我們主動申請關閉沿江4個企業排污口,壓力的確有,但效果也是不錯的。”全國人大代表、宜昌興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國璋說,“不僅如此,為了企業發展的長遠考慮,我們投入了13億元,組織把長江兩岸離岸較近的裝置搬遷,在搬遷中實現升級,此外投資了10.7億元對全部環保設施升級改造。”
盡管不少沿岸省市在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長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在3月11日的記者會上,李干杰部長說,確實如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形勢還是非常嚴峻。
加強頂層設計,高質量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目前,長江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面臨諸多挑戰。一些省市存在生態修復保護任務重、沿江化工園區缺乏建設經驗和規范引導、生態修復保護資金不足等突出問題,引起兩會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
來自川、渝、滇、黔的數十位全國政協委員今年提交聯名提案,建議高質量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長江多留“綠”,少留“遺憾”。
這項提案的發起人之一、四川省政協主席柯尊平表示,在國家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推進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同時,在地方層面建立健全跨區域、跨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和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此外,還應加快立法進程,為實現長江大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對于加強跨區域的協調聯動機制,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深表認同:“我認為應突出重點,建立從源頭上開展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的協調機制,形成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同時,構建長江生態環保全覆蓋無死角的全流域、全過程協調機制。整體聯動,逐步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機制。”
談到長江生態修復缺乏資金的問題時,于會文建議首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資金項目補助力度。發揮中央資金對地方和社會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其次,拓寬生態環境保護資金項目補助范圍。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補助在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中的比例,增強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的針對性。第三,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績效考核評估體系。為評估生態保護資金的使用成效,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針對性的生態質量目標評估考核體系。嚴格進行生態環境監測與績效評估,建立綜合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和人才隊伍,增強生態環境綜合監管能力。
為長江“減負”,推動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
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超過45%,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經濟走廊,但同時,區域范圍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在全國占比49%。
長期以來,上中游地區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消耗、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化工園區缺乏科學管理、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機制落后等問題仍然存在。要為長江“減負”,還需在園區、產業結構和相關機制上下足功夫。
當前,化工園區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全國人大代表呂文艷建議,應當有針對性地逐個“攻破”,針對化工園區混合污水的水質特征和排放特點,應制定化工園區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范,統一規劃、建設、管理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配套設施,推進園區廢水達標排放;針對園區內化工企業排放的污水,在預處理、輸送、計量、排放、接管等方面制定標準規范。
此外,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張家勝帶來了“宜昌經驗”。他表示,2018年,宜昌繼續推動“關改搬轉”和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并引導符合標準的企業向專業園區集中,重點圍繞專用精細化學品、化工新材料、化學制藥、節能環保等新領域發展。去年宜昌經濟增速達到7.7%,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回升,在破解“化工圍江”的困局中迎來了“破繭新生”。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6.9%,高質量發展取得良好開局。
作為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湖北省在過去兩年多來加快推進化工企業搬遷改造、新產品開發、智能制造、節能減排、兩化融合、創新平臺建設,促進化工產業提檔升級。
園區管理規范了,產業結構升級了,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還需要新動能。王濟光認為,創新沿江地區的協調機制,對高質量發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王濟光建議從中央、地方、項目三個層面著手。在中央層面,建立宏觀協調機制,統籌沿江各地自身發展與協同發展的關系,推動實現上中下游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在地區層面,建立省級協調機制,通過橫向合作協調沿江三大城市群結合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形成差異化協同發展。在項目層面,建立企業合作機制,探索形成沿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穩妥化解舊動能。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