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煤炭行業進入結構性去產能階段,按照減量置換原則有序發展優質產能,倒逼無效低質產能加快退出,進一步提高先進產能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地區煤炭資源豐富,成為新增煤炭產能的主要分布區域。
2018年,我國煤炭行業進入結構性去產能階段,優質產能投放加快。煤炭行業積極調整結構,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相關分析,預計今年國內煤炭產能將加快釋放,煤炭行業供應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產能結構進一步優化
目前,煤炭行業總量性去產能任務已基本完成。記者從易煤研究院了解到,我國煤炭行業啟動去產能以來,前三年合計去產能6.2億噸,目前去產能已進入收尾階段。去年,我國煤炭開發布局進一步優化,新增煤炭產能集中投放于“三西”地區,新疆地區生產產能占比也明顯提高。
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晉陜蒙新四省(區)原煤產量占全國的74.3%,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6月底,山西、內蒙古、陜西為僅有的三個新增煤炭產能超億噸地區,占比分別為19.7%、31%、20.6%,合計占比71.2%,新疆生產產能14116萬噸,產能占比4%,同比2017年底增加2.2個百分點。
3月2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號公告,對我國煤礦產能相關數據進行公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國安全生產許可證等證照齊全的生產煤礦3373處,產能35.3億噸/年;已核準(審批)、開工建設煤礦1010處(含生產煤礦同步改建、改造項目64處)、產能10.3億噸/年,其中已建成、進入聯合試運轉的煤礦203處,產能3.7億噸/年。業內人士指出,新增產能主要集中在山西省。
據統計,山西省累計新增產能18002萬噸/年,在淘汰落后產能之后,通過產能置換,讓煤炭生產供應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此外,隨著新增產能、置換規模提高,大型優質煤礦比例增加,中小型煤礦占比減少。記者從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了解到,去年全國煤礦數量大幅減少,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煤炭生產主體。2018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到5800處左右,平均產能提高到92萬噸/年左右。前8家大型企業原煤產量14.9億噸,占全國的40.5%,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
“2018年底,國內產能投放有增速現象,連續批復多個煤礦進入聯合試運轉。預計今年,國內新增產能將進入集中投放期。”易煤研究院總監張飛龍分析,去年國內產能置換進程加速,但新建產能投放不及預期,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環保、安全檢查導致煤礦固定資產投資傾向于環保建設;另一方面煤炭行業資產負債率雖有所降低,但并不明顯,新建產能力不從心。
新增產能產量穩步釋放
今年,煤炭生產重心繼續向晉陜蒙新等資源稟賦好、競爭能力強的地區集中。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通知,新批復五個煤礦項目,共計產能1530萬噸/年。
其中,內蒙古上海廟礦區長城五號煤礦項目(建設規模180萬噸/年),山西晉城礦區鄭莊礦井及選煤廠項目(建設規模400萬噸/年),山西陽泉礦區溫家莊礦改擴建項目(生產能力由90萬噸/年改擴建至500萬噸/年),新疆和什托洛蓋礦區紅山煤礦項目(建設規模300萬噸/年),內蒙古上海廟礦區長城六號煤礦項目(建設規模150萬噸/年)。
“今年新增產能進入加速投放期,產量逐步釋放,預計全年產量增長5%至37億噸。”張飛龍介紹說,展望2019年,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由總量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去產能(去產能與新增產能以及投放同步進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三去”任務超額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向補短板轉彎,且隨著環保限產取消“一刀切”,供給收縮、漲價去庫存、企業利潤修復的邏輯鏈條的減弱,行業整體供應將會增加,而下游需求釋放并未同步,供大于求的格局恐將再次形成。
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報告指出,隨著煤炭新增產能不斷釋放,煤炭產量將進一步增加,根據調查,今年企業排產新增煤炭產量1億噸左右。“2019~2020年,煤炭產量預計將維持增長態勢。”張飛龍表示,除了今年新增煤炭產能進入加速投放期這一因素外,大型現代化礦井的投產以及先進產能的置換帶動整體產能利用率提高。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