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新能源汽車發展需要過“五關”

2010-06-17 08:41:04

新能源汽車呼之欲出已經很長時間,但是似乎卡在了什么瓶頸上,遲遲“呼而不出”。到底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呢?

利益關 “左右手互搏”的轉型成本

5月底,按照國務院要求,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務必出臺,這已經是今年3月份要出臺此政策后的又一次強制推進了。截至發稿時,各方達成“共識”的妥協方案正在生成:形成對企業和消費者的“雙補貼”機制,其中純電動車獲得的補貼最高,節油40%以上的混合動力車其次。

人們往往關注新能源車的價格瓶頸,但是補貼政策遲遲難產,提示人們新能源汽車首先要過的是——利益格局瓶頸。

除去利益分配是否“平均”不說,新能源汽車呼之欲出之際,面對最大挑戰的恰恰是正在為之操盤的車企。雖然說起來都是汽車,但是相比于傳統的內燃動力車,新能源汽車實際上和現有汽車有質的差別,是替代品——不管現在汽車企業之間競爭有多激烈,還有什么比替代品的崛起更有競爭性呢?

替代品的崛起是對原有行業格局的一次洗牌。老牌車企在這個過程里,要承受巨大的轉型成本和發展慣性的阻力——這是個“左右手互搏”的事情。類似于英特爾手握雙核技術,卻遲遲不推向市場時的猶豫,機會反而留給了AMD。

正因為轉型阻力巨大,國際上不少分析人士看好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作為——相比而言,中國汽車業有較小的轉型成本,以及技術上的“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后發優勢。但即使如此,我們也能感到替代行業與傳統行業交替時的陣痛。

價格關 政府補貼才能破僵局

新能源汽車推廣以來出現了一個奇觀:比亞迪去年推出混合動力車F3DM后,引起極大關注,但一年過去才銷售了幾百輛,據說不少還是其他廠商買回去做研究的。

這也讓新能源汽車的升級版——純電動汽車的前景更為模糊。問題出在哪里呢?

安永全球汽車行業中心近期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60%中國受訪者會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82%中國受訪者可以接受電動車續航里程不到322公里。現有的電動汽車技術是達到了消費者預期的,比如:目前續航里程最大的比亞迪E6電動汽車可達300公里。安永認為政府的高額補貼必將帶來一股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大旋風”。

搜狐網一項投票也印證了類似結論:86.6%的消費者表示會考慮購買自主新能源車,但對新能源汽車的價格關注排在了第一位。

對F3DM的市場反應,王傳福的解釋比較中肯:主要原因是單車售價為15萬元,比其傳統燃油車F3高出9萬元,消費者要想把9萬元的差價收回,就要跑30萬公里,顯然沒有吸引力。

那么,啟動市場的關鍵,當前就在政府補貼上了。

炒作關 技術未成熟,泡沫已吹大

五月份的北京車展,成了一次中國電動汽車的集體亮相:近30家中國車企發布了電動車戰略規劃,已研制出數十款可量產的電動車型。自主品牌的電動車數量多達20余款,從規模上明顯壓倒了國際品牌。

這當然是好事情,許多中國車企寄望于靠電動車給老牌車企來個“彎道超車”,實現“蛙跳式跨越”。但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葉盛基表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的高端技術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產品缺乏充分試驗驗證和改進;同時關鍵零部件的產業鏈尚未形成,大部分關鍵原材料、零部件及制造裝備依賴進口……”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領域,到底是領先還是落后?這是個問題。事實上,除了少部分中國車企,多數打算進入新市場的企業并沒有做好基礎準備。更多是一種概念跟進或者討好資本市場的舉動。

電動汽車市場目前最大的潛在問題是:技術尚未成熟,泡沫已然吹大。但是一旦華而不實、問題迭出的底牌陸續露出,將是不小的震動。

不過這也讓我們想起互聯網市場的成熟過程:真正扎實做起來,反而是在本世紀初IT泡沫破裂之后。

啟動關 被“卡”在了半山腰

新產業啟動的關鍵,往往在于誰先邁出第一步。因為誰邁出第一步誰往往就要承擔最高的成本。但如果人們都打算等著在最合適的時機才真正邁腿,那估計誰也等不到這一天。

目前,新能源汽車領域出現了個悖論現象——消費者表示:等充電站等配套設施建起來才敢放心購買,但是充電站也在觀望:等新能源車有了市場才敢大規模建;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廠商和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說:價格降下來我就買;廠商說:市場做起來我才能規模生產,價格才能降下來!

新能源汽車市場“呼而不出”,被“卡”在半山腰上了!

新能源汽車需要的啟動模式,還是要基于政府支持邁出“第一步”。目前能夠看到的比較好的啟動模式,包括財政補貼,也包括政府推動下的出租車采購、充電站建設。

值得一提的解決方案是租賃模式:電動車技術并不成熟,主管部門擔心返修率高,反而不利于市場推廣,如果政府補貼車企,車企把電動車租賃給消費者使用,則可以大大減少電動車質量帶來的煩惱。

這不失為一個“駛離”半山腰的好辦法。

品牌關 很快會出現的最高坎

關于電動汽車,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和世界級車企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但是否在同一起跑線,需要具體甄別:轉型成本我們大大低于它們;技術上,比亞迪在最具吸引力的鋰鐵電池方面領先。但問題是:全球汽車企業爭相向新能源車過渡的過程里,消費者是不是就不認老牌汽車品牌了?

肯定不會,如果一個消費者特別認可大眾汽車品牌,將來新能源車的選擇過程里,仍然會傾向大眾。消費者在品牌認知方面的變化往往是有惰性的,品牌印象形成之后并不容易改變。

技術成功不等于商業成功。尤其是競爭很快加劇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很快又會從生產階段的競爭過渡到品牌競爭階段。所以真正考驗中國車企,也是最難過的一道坎,還是品牌關。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新能源 發展 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