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方都聲稱談判繼續進行,“暫時”加關稅后,中美貿易摩擦在雙方首腦去年底達成共識后,經過11輪磋商,重新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美國5月10日開始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中國商務部回應,將采取反制措施。
5月13日,中國的反制措施如約而至。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告,對已加征關稅的600億美元商品提高加征關稅稅率,分為25%、20%或10%三檔。
被寄予平衡中美貿易重任的液化天然氣首當其中。中國對美產液化天然氣(LNG)加征關稅稅率從10%提升至25%。與美國加征關稅,以船只離港日期判斷,中國的加稅也留有余地,加征關稅從6月1日起實施,即6月1日0時起的貨物都適用新稅率。
2018年以來,中美的經貿摩擦構成了中美關系的基調,并成為國際大事件。一舉一動,影響全球資本市場,雙方還通過各自的渠道,向國際社會闡明立場,或拉或壓。比如,美國壓歐洲盟國承擔更多安全責任,更多購買美國的能源,并嘗試簽署新的貿易協定。但至今,并沒有明確的結果。
反而,中美貿易摩擦主導了國際輿論。借著特朗普的推特傳播,造就了持續的全球焦點。成功設置國際一體的同時,一定程度上設置了美國國內政治議題。
但就能源而言,按現在雙方的情況,影響非常有限。因為頁巖革命的成功,美國正在成為全球排名前列的LNG供應國的地位狂奔,美國LNG的崛起將沖擊全球市場,重構全球市場格局。單目前最大的LNG出口項目切尼爾的生產線建成后,就達到5000萬噸,接近中國2018年的LNG進口量。中國是近年來最大的LNG新增市場,2018年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第二大LNG進口國,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在目前的框架下,中國可以通過購買更多能源資源,投資,平衡貿易,形成互補。但作用也被夸大了,因為LNG是全球市場。美國的生產能力崛起是全球市場、價格平衡的力量之一,但不是非得把美國產LNG運到中國港口。
全球大型的LNG貿易商都是全球配置資源的,比如為了避開稅收增加的成本,可以將美國LNG運往歐洲,而將澳大利亞、中東、東南亞的LNG運往中國,避免征稅增加成本。對于中國進口商而言,對相應調整從美國購買LNG的規模,同時也可以通過貿易,降低稅收支出。
從一般道理出發,一國內缺少的物品是鼓勵進口的,因為征稅提高了國內價格。雙方都留有排除的政策通道。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中國從美國進口的LNG規模占中國進口的比例很低,美國往中國出口LNG一定時間內排名靠前,但總量有限。2019年1月和2月,中國從美國進口LNG量分別為12.8萬噸、6.4萬噸。6.4萬噸不過一艘船而已。這個領域雙方相互依賴的程度并不算高。
美國正在掀起建設LNG出口終端的潮流,很多項目都在申請過程中,未來今年大量產能進入市場,無論如何要尋找出路。全球新增市場主要在東亞,以及被認為潛力較大的印度。不過印度的LNG接收站建設并沒有預期中快。需求不急,供應也急。
切尼爾為其建設中的LNG項目已經與中石油、中石化簽署合同。雖然也在尋找其他市場,但新增市場在中國,以及有潛力的印度無疑。就現狀而言,日本、中國、韓國進口量加總超過1.7億噸。日本國內LNG已經出現過剩跡象,有向外騰挪資源的動力。
站得高一點,換個思路。現在難道不是一個投資機會嗎?
現在的輿論關注的是市場情況,是否對LNG現貨、短期價格造成影響,以及會造成多大影響。如果站在行業內企業的角度,服務于投資決策,有實力的情況下,是一個全球配置貿易資源的時刻。
對中美雙方而言,能源,尤其是LNG占比很小,最多是表明態度:既可以是反制,也可能是示好。不過是貿易磋商的一小部分,何況還存在騰挪空間。
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投資決策。投資決策當然要看短期市場,更考驗對趨勢的判斷。對于LNG這種對物流、倉儲有特殊需求的大宗品而言,做好全球、至少是區域內布局,是成長為有實力玩家的重要一步。經過2018年預演,新的LNG協議條款也會有改進。
當然,這要有實力,有遠見。更得有全球視野。只盯著短期價格的人,只能做些小事情了。
國內輿論有些只泛泛討論特朗普談判團隊的傾向,附會其本人的談判策略,一定程度蒙蔽了我們自己。決策理論中,根據個人性格推斷僅僅是其中一種,任何國家的制度都是有輸入輸出的過程,有組織利益考量,還有整個官僚體系的支持和利益慣性。
對于能源公司而言,從自身決策制度和利益追求角度,更多是個機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