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北美和歐洲市場,亞洲市場的國際液化天然氣價格水平總體偏高,“亞洲溢價”不僅給相關國家造成國民收入損失,還帶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以及產業競爭力削弱等諸多問題。上月稍早時候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九屆國際液化天然氣大會上,諸多市場人士認為,當前全球的國際液化天然氣缺乏一個獨立價格,“亞洲溢價”非常突出,行業發展面臨挑戰。
影響亞洲天然氣(主要是LNG)價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涉及能源安全、地理、政治、LNG貿易和定價方式、供應成本等多個方面,這些因素彼此之間相互交織。今天,我國已成全球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對外依存度超過45%,受“亞洲溢價”的影響更為巨大和深遠。因此,非得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不可。
全球天然氣不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區域分割特點比較明顯,北美、歐洲和亞洲三大區域市供需形勢有所差異。自頁巖氣革命以來,北美市場天然氣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美國本地天然氣價格下降較快,歐洲市場由于經濟增長整體較慢,過去10年天然氣消費需求處于緩慢增長態勢,亞洲市場消費增速最為強勁,去年LNG進口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占比全球需求的70%。我國已成為推動全球LNG消費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由于美國、加拿大天然氣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供應充足,天然氣價格水平處于全球市場中最低水平。歐洲市場在2011年以前長期采用油氣價格聯動的定價模式,2011年后逐步轉為市場化的“氣對氣”模式,目前超過 50%的天然氣供應通過現貨交易,部分地區則達到了70%。而在亞洲市場,天然氣生產商、銷售商及管道氣供應商相對有限,主要采用與原油進口平均價格掛鉤的方式,這種油氣聯動的定價機制使該地區LNG價格成為全球最高的價格。
出于對能源供應安全的擔心,亞洲地區天然氣進口國愿意支付一定的額外價格來保證天然氣的供應安全,這超過的部分就形成了“能源安全溢價”。為此,亞洲地區天然氣進口國在與上游資源方簽署貿易合同時,一般以包含“目的地限制”和“禁止轉售”等限制條款在內的長期合同為主,現貨交易相對有限。兩款限制條款中,“目的地限制”規定了LNG買家必須自行消納不得轉售,“禁止轉售”忽視了買家的需求彈性,無論需求多寡均不得調整。這種不靈活的貿易模式很容易讓LNG出口國在需求價格彈性小的亞洲市場實行相對高價,從而實現壟斷利潤。
考慮到貿易限制、液化及運輸成本等因素,“亞洲溢價”問題短期內難以消除,其溢價程度主要取決于全球LNG市場的供需形勢。自2014年以來,國際LNG市場從賣方市場逐步轉變為買方市場,市場供需整體寬松,現貨和短期合同貿易量比重不斷增大。我國應利用好這個機遇,多措并舉,有效消除“亞洲溢價”帶來的影響。
目前國產氣與進口氣相比仍有較大的成本優勢,因此,應立足國內,加大國內資源的勘探開發力度,確保國內天然氣供給的主導地位,這不僅能提高天然氣供應安全保障程度,還有利于解決“亞洲溢價”問題。其次,還要利用好國外資源市場,鼓勵和扶持國內企業到海外去參與天然氣上游勘探和開發,充分利用國外油氣資源,建立長期穩定的海外天然氣供應基地。
抓住當下全球LNG買方市場的機遇,盡可能從多個國家、多個渠道、多個項目,采用多種方式進口天然氣,降低對單一地區LNG的依賴度。積極參與出口國天然氣勘探開發項目、LNG液化項目的投資,依托上中下游一體化,在下游天然氣溢價中實現風險對沖。此外,積極探索和嘗試新的LNG定價和貿易方式。例如,推進現有LNG合同的優化,包括調整定價方式、明確價格復議機制和放寬目的地限制等。對于新簽的LNG合同,應采取“長貿合同保基礎、現貨和短貿合同保穩定”的思路。
目前我國天然氣市場參與主體還不多,尚未建立充分的天然氣市場機制,這制約了市場的發展和定價權的提升。為此,筆者以為,應按油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部署,從上中下游推動天然氣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市場競爭主體。進一步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建立科學合理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天然氣交易中心建設,推進天然氣現貨和期貨市場體系建設,實現天然氣價格發現,避免價格扭曲。我國應充分發揮天然氣貿易體量巨大的優勢,依托與中東、中亞、俄羅斯和非洲的天然氣貿易合作,加快推進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功能,建立人民幣結算的天然氣價格體系,加強多方戰略合作,爭取主導亞太地區天然氣貿易規則,提升我國在天然氣定價方面的話語權。
在地區能源互惠合作,特別是聯合議價機制、地區儲備體系建設、地區交易中心建設等方面,中、日、韓都存在進一步加強合作的共同需求。據此,應積極推動中、日、韓等國天然氣生產、輸配、消費之間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及信息共享,建立油氣進口協調與溝通機制,采取聯合采購的方式,推動建立聯合議價機制,避免多頭競價,推動建立聯合議價機制。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