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速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1980年以來,我國的能源強度下降了80%,能效提高了5倍,能源發展亦進入新階段。新形勢下,該如何推動能源轉型?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近日召開的2019清潔電力國際工程科技高端論壇暨國家能源集團清潔能源國際高端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中東部能源發展新思路
“城市是能源轉型的主戰場。”杜祥琬認為,中國的城市能源利用水平是城市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城市人口眾多,能耗也比較大,而城市能源轉型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能源供應方面,環境和管理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東部城市的能源發展能不能有一點新的思路?杜祥琬圍繞這個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想法:“東部的能源要把遠方的和身邊的能源相結合,概括起來就是,遠方來和身邊來相結合。”
實現這一構想的前提,是中東部的新增電力可以高比例的自給。杜祥琬分析,這就需要東部發展自己的電源,西部發展自己的經濟和電力負荷,這樣可以緩解中國很有特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使中東部既是電力的消費區又是電力的生產區,并且以電源的新形態發展,助推電網的新格局,來逐步改變以外來電為主的格局。同時,中東部能源發展的思路符合電力轉型和能源革命的方向,因為其有利于電力進一步平衡、充分發展,如電力系統本身的經濟性、安全性和靈活性,同時也符合綠色、低碳、高效、智慧這一方向。
那么,中東部新增電力如何實現高比例自給?杜祥琬從資源、技術、經濟三個方面來論證了可行性。
能源高比例自給的可行性
杜祥琬介紹,風電方面,在考慮低風速區域資源的潛力下,中東部地區陸上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是8.96億千瓦,海上風能資源達2.11億千瓦,合計11億千瓦;光伏方面,集中式光伏電站可開發的潛力是3.58億千瓦,分布式光伏裝機潛力是5.3億千瓦,合計近9億千瓦。而現在中東部地區可再生能源的已開發利用量僅占可開發資源量的百分之幾,不到十分之一。
同時,因為東部各省相對發達和先進,是節能提效的先行區。而且核能發展也是明確以沿海地區首先發展,東部又是核能發展優先區。東部地區工業發達,工業的余熱是供熱供冷非常好的來源,再加上部分水電,把這些都算起來,東部的資源可以說是相當的豐富。
“在技術方面來看,風電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可行性已經基本解決,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但是風電和光伏都需要儲能的配合。現在儲能技術進步迅速,化學儲能成本下降得很快,已經接近抽水蓄能的價格水平。”杜祥琬表示。
火電在東部繼續發揮供電基本作用的同時,其調峰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東部地區的網絡、信息技術、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迅速發展,這些都為東部地區發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技術基礎。
所以中東部的電力格局,是否能考慮將集中式的智能化電網和分布式的微網網絡結合起來?杜祥琬認為,二者可以雙向互動,后者也可以獨立運行。分布式可以使東部發展為既是電力的消費者,同時也是電力的生產者。
最后,再從經濟方面來看可行性。杜祥琬介紹,成本曾經是制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因素之一,但是近年來成本在不斷下降———從1980年到2013年,風電成本降了90%,2020年將與煤電相當。國際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7年,光伏發電成本從0.36美元/千瓦時,已經降至0.1美元/千瓦時,下降幅度達到了73%,而且還在進一步下降,在我國也是這樣的情況。可以說,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進入化石燃料電站的成本區間。
全球能源投資的趨勢也說明了這個走向。從煤炭逐步轉向可再生能源,2017年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超出其他能源總和的2倍以上。
“隨著東部電源的發展,對于西電東送的壓力,對于北煤南運的壓力會減少,西電東送的增量有可能會出現一個拐點,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能源轉型的標志。所以說,能源轉型不光是調整能源結構,空間的結構和格局也會有重要的變化。”杜祥琬表示。(記者莫非)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