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動真格”的垃圾分類,需要你我容忍其中的不便

2019-06-21 16:39:13 企鵝號   作者: 丁陽  

7月 1日,上海市將正式實施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意味著垃圾分類就要“動真格”了。隨著各種“梗”和吐槽的流行,“動真格”的垃圾分類已逐漸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而昨日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也表態將推動垃圾分類立法,這次“動真格”看來要席卷全國。對此該如何看待呢?

“動真格”的垃圾分類,很多市民抱怨不已

“雞骨頭和大豬骨,可以丟進一個垃圾桶嗎?”

“地上的落葉是濕垃圾,包了粽子的粽葉也是濕垃圾,對嗎?”

“出門遛狗,用紙撿起狗粑粑,應該怎么處理?”

以上是媒體整理的關于上海垃圾分類的幾個“實戰難題”,上海網友和其他地區的網友,你是否答得出來?

之所以說“動真格”,這些問題就是很好的體現。相應的,如今上海居民在扔垃圾之時,一些居委會組織的大媽,會盯著你是否做好了分類。不僅如此,“動真格”還表現在,很多原先的垃圾桶被收走了,并且在扔“濕垃圾”的時候,還要求“破袋”——把垃圾袋破開,讓垃圾直接進“濕垃圾”的桶里,再把垃圾袋扔進“干垃圾”的桶里。

不出意外的,這些“動真格”的措施在網上引發了許多抱怨。典型的就是干、濕垃圾之分。很多人表示,搞不明白為什么說餅干算濕垃圾,而用過的濕紙巾算干垃圾。一些對垃圾分類了解較深的人則認為,上海的垃圾分類過于超前,日本人還主要把垃圾分為可燃與不可燃,上海是直接跳到要對濕垃圾進行生物降解了。

最為讓人詬病的,則是要“定時定點”扔垃圾,很多人完全不理解為何要這么做,一些經常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則表示根本沒辦法在規定時間扔垃圾,對生活造成了“極其不便”的影響。

還有人從根本上質疑垃圾分類的做法,認為這是“學習日本人落后的細枝末節的玩意。”還引述了一些日本國內反對垃圾分類的聲音。在一些人看來,在垃圾源頭進行分類低效不合理,應該把重點放在末端分類,讓專門人士或機器進行分揀。

反對聲四起,這次“動真格”的垃圾分類,會再次偃旗息鼓嗎?

中國人未必就做不好垃圾分類,但要明白,這注定是一個伴隨陣痛與不便的過程

我國的垃圾分類被正式提出可追溯到2000年,當時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確定北上廣等八個城市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 “但在缺乏可操作性指導和法律缺位的情況下,國內試點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并不順利。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首批8個城市試點垃圾分類收效甚微。”(劉文慧《中國垃圾分類史》)

這一“收效甚微”持續了很久,然而,有調查卻顯示,高達90.3%的民眾表示愿意進行垃圾分類(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民意與輿情調查研究中心基于35個城市的調查)。到底為什么垃圾分類在國內推動是如此困難呢?

答案其實不難想象,這是個典型的“知易行難”的問題,且不說大部分中國人并沒有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意識,即使部分人有,看到周圍的人依然不當回事,自然也沒有持續進行的動力。更不要說城市管理部門在這方面也往往是敷衍了事——有不少網友聲稱,曾親眼看到垃圾車在回收點把不同分類的垃圾混裝到一塊運走。這樣的情況下,垃圾分類自然只會流于形式。

所以,垃圾分類要“動真格”,必須要有強的可執行性。管理部門自身要按規定行動自不必說,對于居民,也非得有強的約束力不可。而且,這不僅僅是對違規者罰錢就能解決問題的,還需要設法讓所有居民都感受到“與過去不一樣”了,甚至需要在一定時期內讓居民感受到陣痛與不便。

“撤桶”其實就是這樣的目的。有網友非常不解,搞垃圾分類和撤掉垃圾桶,到底存在什么必然的因果關系?向物業詢問也問不明白。其實,這是在增加垃圾分類效果的同時,“倒逼”居民形成好的習慣。

事實上,我國臺灣地區在推進垃圾分類時,就是這么做的,口號叫“垃圾不落地”——取消原設在街道兩側的垃圾投放點,要求居民將垃圾拎到垃圾收運車停靠點,在固定時間段內直接投放到垃圾收運車內,而垃圾收運車如同守時的列車,在固定時間抵達,在固定時間駛離。“垃圾不落地”政策的實施雖然使居民投放垃圾成了件“麻煩事”,但由于垃圾裸露堆放、污水橫流、蚊蠅孳生等臟亂差現象得到了極大的改觀,逐步為居民所接受,并得以推廣普及。目前,全臺灣不論城市鄉村均實施“垃圾不落地”,在大街小巷和居民小區幾乎見不到垃圾桶,但城市干凈整潔,基本杜絕了亂扔垃圾現象。

當然,這些政策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增強靈活性。比如針對上班族無法“定時定點”在小區扔垃圾這個問題,就可以考慮稍微遠一點的地方,針對多個小區建立更加大型的不限時回收點,目前上海有些地方就是這么做的,較好地兼顧了不同群體的需求。

另外,既然“動真格”去推動垃圾分類,那人們就會認真思索這件事,自然會有很多提升便利性的空間。上海現在就有了一種濕垃圾的“破袋神器”,讓你在破開垃圾袋時不會弄臟手。

總而言之,想要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強制性措施必不可少。這也有利于營造一種氛圍。想當初提議酒駕入刑時很多人也覺得沒用,但真正推行的時候,社會各界都在強調酒駕、醉駕的壞處,讓絕大多數人都真正意識到了“不能酒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就算全民進行垃圾分類還難以一蹴而就,但隨著法律上的推進,這個討論氛圍也足以讓事情向好的方向起前進。比如最近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將剩菜剩飯等廚余垃圾扔進垃圾桶之前,要盡可能先將水瀝干,垃圾含水率低了,后續資源回收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也就提高了。看似舉手之勞,實則意義重大。

培養垃圾分類的習慣,是提升國人文明素質的契機

日本明星長澤雅美主演的一部電影中,女主人公一氣之下要把男朋友的東西裝進垃圾袋,扔之前,卻有條不紊地給這些東西分類。這反映了對于如今的日本人,進行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

這本身就有很大的意義。日本式的垃圾分類是否低效,是否“浪費時間的細枝末節”,垃圾分類到底應該做到什么樣的程度,這些問題的確可以進一步討論。但不容否認的是,培養垃圾分類這一習慣,有利于培養公民責任意識,以及促進公民素質提高。

日本人在垃圾分類上形成如今這樣的意識,其實也經歷了挺長的時間。靜岡縣的沼津市通常被視為日本垃圾分類的一個發源地。1975年,隨著垃圾量不斷增多,當地政府不僅缺少空間堆放垃圾,更缺乏足夠資金來支付龐大的人工費支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沼津市引進了垃圾分類制度。和其他城市一樣,沼津市民一開始也是怨聲載道。但是,這一政策是政府和市民協商下推出的,在推行政策時,注重以市民為行動主體,對分類進行宣傳和監督的,往往都是當地的居民志愿者。在他們積極的介入下,分類才得以進入每個家庭中。

如果中國在推動垃圾分類過程中,各地居民也能積極投入到行動和解決問題之中,相信也有利于這一習慣的長期堅持,以及應用到許多其他民生問題上,更可以期待人們把好的習慣和文明素養傳遞給下一代,從而促進中國人整體文明素質的提升。

旅日作家于前在談及為何“日本人比較自覺遵守規則,垃圾都是自己帶回家處理”時,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某個周末,看到某小學棒球隊的孩子和家長們在一個公園里舉行燒烤大聚餐。

“不需要教練的指揮,這些三四年級的棒球少年們就把自己的背包和球棒整齊地擺放在塑料席上,把頭盔排列成直線,一絲不茍,井井有條。”

“聚餐結束后,家長、教練和孩子們一起動手收拾,把一次性餐具、空瓶、易拉罐等分類裝入垃圾袋。教練在致辭時提出請各家分工把十幾大袋垃圾帶走。話音未落,某棒球隊員的弟弟,一個學齡前的小男孩就挑了兩大袋垃圾拎到媽媽面前。教練、家長和隊員們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和贊嘆。小男孩笑得那么開心,比哥哥們贏了球還自豪!”

期待在中國也能越來越多地看到這樣的景象。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