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全球第一

2019-07-19 10:18:29 中國電力新聞網

2018年總裝機容量1784萬千瓦,項目遍布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2018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1784萬千瓦。”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6月27日發布的《2019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排名報告》(簡稱《報告》)稱,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已經實現全球第一。據介紹,近年來,伴隨著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不斷提速前行,單位成本持續降低,裝備制造水平不斷提升,發展態勢喜人,預計2019年農林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900萬千瓦,垃圾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1100萬千瓦。

投產項目達902個

垃圾發電裝機增速明顯高于農林生物質發電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國已投產生物質發電項目902個,較2017年增加158個,遍布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報告》顯示,截至該日期,生物質發電并網裝機容量已達到1784.3萬千瓦,較2017年增加308.5萬千瓦;年發電量、上網電量分別為906.8、772億千瓦時,較2017年各增加112.3、92.5億千瓦時。

生物質發電主要包括農林生物質、垃圾、沼氣發電。其中,近年來隨著處理、利用技術不斷成熟,我國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已由最初僅提供電能延伸至供熱、產乙醇等多種發展模式,垃圾發電則成為城鄉基礎環保設施的一部分,發展迅速。對此,《報告》指出,自2017年以來,我國垃圾發電裝機增速明顯高于農林生物質發電,在2018年前者的各項數據都均已高于后者。

據了解,截至2018年12月31日,后者項目為321個,并網裝機容量為806.3萬千瓦,較2017年增加了51個項目、105.5萬千瓦裝機容量。而前者項目已達到401個,并網裝機容量為916.4萬千瓦,較2017年增加了63個項目、191.3萬千瓦裝機容量。就發電量來看,后者年發電量、上網電量分別為394.7、357.4億千瓦時,都同2017年基本持平。而前者年發電量、上網電量分別達到488.1、393.2億千瓦時,較2017年各增加112.9、92.4億千瓦時。“預計,在2019年,前者的裝機容量將保持目前的增速,后者的裝機增速將逐步放緩。”《報告》稱。

就我國沼氣發電行業而言,其正在穩步向前發展。截至2018年12月31日,該項目已達到180個,較2017年增加44個;裝機容量為61.6萬千瓦,較2017年增加11.7萬千瓦;年發電量、上網電量分別達到24.1、21.4億千瓦時,較2017年各增加2、2.1億千瓦時。

發展地域集中

熱電聯產成農林生物質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式

當前,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地域集中性特征。例如,據《報告》統計,目前我國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主要集中在華北、東北、華中和華東地區,垃圾發電項目則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地區,其中,兩者華東地區的總裝機容量在占全國總量中的占比分別達到了41.5%、53.3%。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農林生物質項目已遍布全國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山東、安徽、黑龍江、江蘇等裝機容量全國排名前10省的總裝機容量為651萬千瓦,約占全國總量的81%,10省總發電量、上網電量分別為324.5、294.9億千瓦時,在全國總量中的占比均達到82%。“初步預測,具備供熱條件的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將向熱電轉型,更多的項目將會進行供熱改造。”《報告》特別指出,在農林生物質行業,熱電聯產已經成為產業升級、高效轉變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農村能源轉型發展的可行路徑,備受青睞,發展迅速。截至2018年年底,該類項目總計137個、裝機容量為346萬千瓦,在農林生物質總量中的占比分別為42.7%、42.8%;目前具有該類工業供熱、民用供暖項目的各有13、7個省;已實現工業供熱量約17億吉焦、民用供暖面積約7000萬平米。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垃圾發電項目已覆蓋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浙江、廣東、山東、江蘇等裝機容量全國排名前10省的總裝機容量為696萬千瓦,約占全國總量的76%,10省總發電量、上網電量分別為378、305億千瓦時,在全國的占比均達到78%。沼氣發電項目已覆蓋全國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山東、廣東、江蘇、河南等裝機容量全國排名前10省的總裝機容量為45.4萬千瓦,約占全國總量的74%,10省總發電量、上網電量分別為15.4、13.5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總量的64%、63%。

“整體而言,近年來,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已快速取得一定的發展成績。”不過《報告》也提出,其發展水平較發達國家還有差距,要想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就行業自身而言,亟待轉型升級、積極探索多種盈利模式,減少對補貼的依賴,這是行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記者白明琴)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