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垃圾分類攪動創投圈:有機構怕失機遇提前兩年布局

2019-08-02 08:22:23 新京報   作者: 記者 張姝欣   

一邊是輿論爆炒,一邊是資本觀望。

7月上旬,半個月時間內,約200家垃圾分類企業注冊。

隨著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新政于上海正式實施,新商機早已被敏銳的商家洞悉,相關產業和工種突然走俏。一時間,垃圾分類被推上風口。行業人士估計,環衛產業未來將達到2000億市場。而這波熱浪有望催生一批外賣快遞、O2O上門的垃圾分類有償服務,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創業機會更成為各大資本覬覦的又一塊蛋糕。

不過,輿論高度關注垃圾分類創投機會,資本卻處于觀望。目前僅有峰瑞資本、達晨創投、光大金控等少數投資機構在該賽道有所布局。

垃圾分類產業鏈上,美國已涌現出5家市值均破4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號稱“跑贏北京房價”。強制分類政策將如何重構產業鏈?哪些業務將為創業企業帶來機會?創業公司又如何構建壁壘?新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峰瑞資本副總裁馬睿、環保行業專家張曉文、不惑創投創始合伙人李祝捷以及奧北環保創始人兼董事長汪劍超。

機遇幾何?

垃圾分類為起步階段,入局者多但機會難測

新京報:垃圾分類政策推行后,找上門的投資人多了嗎?

汪劍超:挺多的,基本上一周會有三四家來找過來。如果投資方這個階段才開始關注此事,那還需要一個思考學習和觀察的過程,才能真正把握到這件事情的本質。比如說,現在出來一大堆AI識別或者智能回收箱之類的,可能就會有許多資本去投。但這說明他們對這個產業還沒真正地消化和理解。

AI識別的門檻不高,此外很多方式都能實現識別分類垃圾的需求,比如手冊、小程序智能應答功能。不過,這只是整個垃圾分類中的一環,單獨一個環節沒法產生商業模式,形成閉環。AI識別可以作為整體過程中的技術手段,但是真要拿AI識別做創業想法,單薄了一點。

新京報:就項目而言,是否存在較大市場需求?

馬睿:除去互聯網廢品回收項目外,現在我們看到的垃圾分類項目,要么是前端,要么是后端。前端就是想辦法從老百姓那兒把垃圾收過來或者讓居民能做垃圾分類,后端就是各種設備、處理裝置、技術以及物流運輸。但是還有可能這幾個部分同時疊加,產生新的模式。

目前垃圾分類不能算一個行業,還是起步階段,有各種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力量進來,確實得出一個結論可能也不太容易。從早期投資角度,我們經過大量產業鏈的調研,能夠知道什么是有長期價值的事情,會有哪些機會,但是在什么時間點,出現什么形式,我們是不確切知道的。所以我們也是長期焦慮的,怕錯過。

張曉文:目前市場主要參與廚余垃圾處理的企業,包括中科院所屬企業,以及一些民企。而做垃圾分類設備,比如垃圾桶、環衛機械、建餐廚垃圾處置系統、提供環衛服務的企業,毫無疑問都有市場需求。還有包括部分垃圾的回收跟再循環,需要有專門的產能來做這件事,比如電動車帶來動力電池回收循環利用等。

新京報:2016年前后也曾涌現一批O2O垃圾回收項目,如何看待大多以失敗收場?

馬睿:當時的模式就是做上門回收,出發點是將020套用到應用領域。這是一門很難的生意,鏈條很長:要開發用戶,要上門回收,要自建或者外包運輸,要構建打包壓縮體系,出手價格還受制于紙廠和塑料廠。不是純互聯網背景的人做撮合交易系統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他們改進的點不是最核心的成本和效率,也就是一定成本下以最高效率能把垃圾收回來。

其實傳統拾荒者效率非常高,例如,小區周圍經常能看到專門收垃圾的夫妻,他們住在自己搭的小破房里,沒什么成本但效率非常高。

我們調研發現,在2016年,他們一天人均能賺一兩千塊錢。而做020垃圾回收的企業,基本需要先投300萬占住一個打包站來收廢品,且價格必須比傳統模式更高,之后成本還在壓縮、打包、人員、運輸上,其實這個賬就非常明白了,有流水沒有利潤,能長得很快,但是很難賺錢。

機會在哪?

產業鏈各環節將重塑,升級過程有上萬億市場

新京報:進入垃圾強制時代,整個產業鏈將有何變化?

馬睿:垃圾分類的前端是個“瓷器活”,必須和居民打交道,改變他們的習慣,得到他們的信任,才能切進行業。未來產業鏈的每個環節可能都會被重塑。中端是最專業的物流生意,是不是可能會出現現代化、坪效比高、干凈、整潔、無異味、不會引起周圍居民反感的打包站。目前德國、日本都有。

后端則可以發揮技術的作用。餐廚垃圾含油量和含鹽量比較高,這些垃圾能否經過技術處理除油除鹽,變成肥料等其他東西。此外,垃圾分類處理過程更加信息化和自動化,比如在美國,垃圾桶上加一個很簡單的傳感器,就能知道垃圾里面是什么,這就有機會把對的垃圾給對的人,去做撮合交易,效率也更高。

新京報:哪一環節掘金潛力大?

張曉文:垃圾分類會產生一些周邊服務,比如可降解包裝袋、垃圾粉碎機、垃圾處置藥劑,但我覺得中國政策并不是太鼓勵這些市場,也比較難形成一個獨立產業。參考美國做垃圾分類的上市企業,核心業務95%做的是垃圾處置、填埋和回收,可能只有5%做物質回收,就是愛回收之類的業務。

新京報:怎么看這個市場和其整體價值?

汪劍超:垃圾產業實際上涉及方方面面,從居民家里收垃圾,到小區物業清潔集中存儲,再到環衛公司運輸處置以及再生資源、垃圾無害化處理。我粗略估計這是一個萬億級別的產業。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機會。目前我國的垃圾管理以及整個產業已經跟不上經濟發展和文化管理水平,急需一次產業升級。這一過程中會產生上千億、上萬億的新機會。

新京報:垃圾回收領域會成為風口嗎?

馬睿:是否是風口不確定,要看有沒有新的商業模式。我不太喜歡風口,風口時價格也高,往往不能賺錢。此外,什么情況下會出風口,我不知道以什么標準來判斷,因為垃圾分類畢竟是個苦生意,賺不了太多錢。

吸金錦鯉?

資本尚持觀望態度,“看到好模式可以考慮投一投”

新京報:目前資本對垃圾分類相關創業企業是何態度?

張曉文:據我觀察資本市場還是比較理性的,看最新的公募基金的持倉,包括基金機構投資者在A股上的持倉價格,并沒有對垃圾分類有明顯的上升。這主要是因為,現在所討論的垃圾都是生活垃圾,根據有無回收價值可以分為兩類。這一輪國家政策主要針對無回收價值的垃圾進行干濕分離,而并不是要有回收價值的垃圾,比如廢紙殼的循環利用。

垃圾分類相關的產業一直都有,就像3C產品的資源回收。但實際上這類產業跟目前的垃圾分類,關聯度并不高。現在我們關注的產業是干濕垃圾的分類。所以可能風口是不是吹錯方向了?

新京報:作為投資機構有著怎樣的想法?

李祝捷:我目前的態度跟大部分投資機構類似,認為這件事還早了點。現在資本會持續關注垃圾分類相關項目,看到好的模式可以考慮投一投。

現階段我們要搞清楚從事垃圾分類的、市值總計超過2000億的幾家上市公司,發展經過哪些過程,邁過了哪些坎,什么樣的驅動因素使他們做大,如何構建壁壘的?把這些事情搞清楚后,我們才能回到中國市場來看中國情況。

我投資的千鳥互聯實際上是切了一個產業鏈的垂直領域,廢紙回收。其優勢在于用全新的商業模式切入市場。一般人都是從C端收垃圾,但是千鳥互聯從B端收,主要是產生廢紙的制造業企業,尤其是印刷業企業。千鳥互聯在印刷企業派了個團隊入駐,專門收垃圾,之后用物流運送到自有打包站,員工負責分揀,之后再運送到造紙廠,價格隨行就市。

而造紙廠非常愿意合作的原因是,千鳥互聯自有員工不會摻石頭等重物,這就解決了質量問題,更重要的是,還引入了SARS去管理,用it系統管理廢紙的好處是可以知道不同造紙廠老板的用量和偏好,那么分揀好的廢紙可以按照不同造紙廠喜好進行分配,同時還能再反向做紙的集采,一下做兩道生意。最后就能形成產業的循環。

我認為創業企業在垃圾分類時,新的商業模式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

新京報:對這一行業的投資邏輯是怎樣的?

馬睿:目前我看到的是輿論比較熱,但資本還在觀望,沒有像當時共享單車一樣。而之前峰瑞資本投資的奧北環保,也不是為了趕風口,而是基于對長期價值的判斷,目前這依舊是我們的基礎投資邏輯。

2年前我投資垃圾分類項目,早于這次的政策推行,首先是看到了“必然會發生的事”,北京和上海每天產生的垃圾都是2萬噸以上,全國一年大概生活垃圾能達到1.8億到2億噸,其中可回收的垃圾是6000萬到8000萬噸。而后端處理基本上依靠焚燒和填埋,但這兩個手段新增處理量增長項基本上都飽和了,焚燒設施有鄰避效應,填埋設施有頭疼的滲濾液問題等。因此前端減量勢在必行。

同時,我當時推測兩網融合的核心原因是將傳統回收者拉入可控體系內,或者干脆洗牌。我看到很多報道都寫有1500萬拾荒者,但大家不知道誰在做,這些人也不在可管控的體系,未來一旦這些人不再撿廢品,有可能垃圾就會爆倉。而國家可以管控環衛公司收垃圾、進行垃圾填埋, “兩網融合”后,就能解決“爆倉”風險,同時,前端已分好干濕做好分離后,后端的焚燒和厭氧處理會更有效。基于以上兩點,我們判斷垃圾分類行業有內在和長期的價值。

新京報:怎么看幾家大的創投公司還持觀望態度?

汪劍超:垃圾分類對于創投領域來說沒那么有吸引力,也非常不可控。因為雖然垃圾分類這件事情動靜大,但猛一看其與公益更接近,離錢更遠一些。

不過,其實小到一個垃圾桶、掃把或物業里面的垃圾房,都蘊含百億級別的市場。往外擴展的話,保潔公司、環衛工人如何高效率完成垃圾分類任務,也包含了大量面向B端、C端公司的機會。目前可能很多投資機構還沒有看到這一點,或者說還沒有把這些東西和垃圾分類關聯起來。

何為壁壘?

資本實力有門檻,巨頭布局可帶流量

新京報:垃圾分類項目的壁壘是什么?

張曉文:我覺得作為一個公共市政服務的新產業來說,壁壘首先是得找到垃圾分類產業的核心驅動因素。在我看來,就是政策、資本、好的商業模式以及技術,按照我對行業的理解,是這樣的順序。所以先看政策,再看誰家資源充足,現在環衛業務的投資都是幾十億規模。

這些產業要素里,任何一個都有門檻,包括你的資本實力、環衛機械信息化管理技術水平,還有管理能力,因為這是一個低毛利的行業,如果管理能力不行,企業賺不了錢。

馬睿:就壁壘而言,C端業務,其實最重要的考核就是讓百姓放心把垃圾給你。對B端來說,我覺得最大的現狀是存量市場。對于其而言壁壘就兩種,一種是技術壁壘,比如開發的計算機視覺設備或者垃圾分選機,比別家更精準。目前有一些壓縮機中國就造不了,只能從德國、日本進口。第二種是品牌和運營上的壁壘,說穿了好像沒什么,但是別人就做不出來。

新京報:京東已投資一個垃圾分類項目,巨頭殺入,是否會對創業項目產生影響?

馬睿:我們就希望京東、騰訊投資,因為它可以賦能,可以給你帶來很多流量。像前端的精細重活互聯網巨頭肯定干不了。

李祝捷:巨頭做不了很復雜的細節,因為后端需要有能落地的服務能力,巨頭頂多就是能參股,只有流量,只能做輕產品。

新京報:目前垃圾分類項目落地存在什么難點?

馬睿:垃圾分類就是要改變人的習慣,雖然有政策的作用,但是悲觀的理論也很多,日本用了一代人,20年的時間才讓居民垃圾分類。用互聯網的方式去推APP或者是推垃圾分類服務,可能還是用傳統地推的方式,(比如)注冊APP送一桶油,但沒有真正改變居民的習慣,這也就導致居民不會一直用你的APP。

另外,垃圾回收要與做廢品回收等社會下層溝通,同時還要玩轉居民,也就是C端用戶,還要打好品牌。從業務上看,鏈條很長,收、運、押、賣,后端是個大宗商品交易,有價格變動風險。可能一旦行情生變,資金就難以回籠,如果公司正好融不到資就會陷入危機。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