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孫賢勝:中國能源轉型重點關注

2019-10-10 10:49:54 中國石油報   作者: 孫賢勝  

編者按:7月2日,2019夏季達沃斯論壇正式開幕。本屆論壇以“領導力4.0:全球化新時代的成功之道”為主題,旨在激勵與會代表探尋新的戰略模式,應對全球環境挑戰、經濟差距,技術變革等問題。論壇期間共有200場會議和研討會,其中能源轉型議題成為熱門話題。

作者|孫賢勝

中國能源轉型過程中,能源行業在經濟發展新動能轉變的驅動下,有兩個結合、三個轉變和四項技術值得關注。

兩個結合

能源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全局來看,能源轉型過程包含兩個結合。

結合一:多國資源優勢相結合

從過去傳統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向綠色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轉型的趨勢是不可逆的,即便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也只是延緩了這種轉變。當然,全球能源轉型希望也需要美國積極參與。歐洲國家、中國的努力很重要,也已經初顯成效,但是有美國參與,能在投資、技術等方面起到很大推動作用。

結合二:能源變革和能源轉型相結合

能源變革和能源轉型是協同發展的關系。一方面傳統能源不斷向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另一方面,區塊鏈、智能網、智慧城市、大數據、云計算等變革性技術與能源行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這是今后能源發展重要的特點和方向。

三個轉變

中國能源轉型已經取得了一些效果,現有能源正在向著低碳清潔方向發展。這其中有三個轉變已是業界共識。

轉變一: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

從這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中國正在從過去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發展模式向消費拉動型模式轉變。在能源領域這種變化十分明顯,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能源消費、能源投資協同發力的模式還將持續。

轉變二:由粗放、高污染向集約綠色能源發展轉變

在推行綠色清潔能源的征程中,我國關閉了大批分散型高污染企業,集中力量整治了大批高能耗生產單位。“北京藍”“天津藍”等出現的頻次增多,人民的幸福指數、獲得感不斷增強。這是能源轉型為人民生活帶來的切實變化,也是今后能源轉型的方向和目標。

轉變三:由要素投入向創新投入轉變。

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現階段,我國能源發展雖然取得的成績很多,尤其是在《巴黎協定》之后,能源減排、綠色能源有了很大發展。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能源發展依然大而不強,快而不優。其中,創新投入不足是一大通病,從要素投入向創新投入轉變。

四項技術

世界能源行業現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技術層出不窮,顛覆性技術正深刻重塑著世界能源格局。現階段,如下四項技術有可能引發能源革命高潮。

技術一:儲能技術

儲能技術主要是指電能的儲存。儲能技術主要作用在風能、太陽能等能源中,在電網負荷低的時候儲能,在電網負荷高的時候輸出能量,削峰填谷。7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先進儲能技術研發,集中解決瓶頸技術問題,使我國儲能技術在未來5年至1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分階段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再由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

技術二:氫能技術

氫能是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來源廣泛、燃燒熱值高、清潔無污染、利用形式多且可儲能的特點。氫燃料電池技術是普及氫能利用的核心技術。近年來,這項技術在國際范圍內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開始在多個應用領域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全球發展氫能最積極的國家日本,近年發布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并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取得超過1500件專利,證明現已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氫能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

技術三:CCUS技術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威脅,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已經成為實現能源轉型目標的重要技術。目前全世界有大約17個大型CCUS項目,中國石油的吉林油田也在CCUS-EOR技術上做了很好的示范。油氣行業氣候變化倡議組織(OGCI)聯合了13家世界油氣公司共同在全球部署大型CCUS裝置,以推動這項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以期實現《巴黎協定》的溫控目標。

技術四:甲烷減排

在化石能源的生產過程中,尤其是天然氣生產、開采和運輸環節都可能出現甲烷泄漏。全球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每年排放約7600萬噸甲烷。而甲烷作為溫室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使得清潔能源的生產過程變得不再清潔。去年6月第27屆世界天然氣大會發布全球能源行業應對氣候變化《指導原則》,承諾進一步減少運營天然氣設施的甲烷排放,并提高業務透明度。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甲烷減排技術的不斷興起。但目前看來,這項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并不如預期,世界范圍內也并未出現顛覆性的創新技術。

腳注:(作者孫賢勝系國際能源論壇秘書長;內容為中國石油報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