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區域,長三角地區的壓力也不輕。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持續改善,但改善成效還不穩固,季節性差異明顯。秋冬季期間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1.8倍左右,重污染天數占全年90%以上,空氣質量整體改善的關鍵仍然在秋冬季。
為此,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和相關省(市)政府,聯合印發實施了《長三角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長三角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的目標為,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2%,還根據長三角地區大氣污染特征,提出了針對性的攻堅措施。
氣象條件不利,實現空氣質量目標難度加大
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4省市共4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積35萬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目前,中國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還處于“氣象敏感型”階段,2017—2018年秋冬季氣象條件顯著好于常年平均水平,助推了當年空氣質量大幅改善。研究表明,當年空氣質量改善是“人努力、天幫忙”的結果,其中,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占七成,相對有利的氣象條件占三成。
據氣象部門預測,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相比往年不利,將面臨霧霾持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等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時,首先要將氣象條件差異造成的環境空氣質量差異補回來,PM2.5濃度還要進一步下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難度和壓力更大了。”劉友賓說。
《方案》在確定各城市2019—2020年秋冬季(2019年10月1日—2020年3月31日)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時,既考慮與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目標相銜接,又考慮各地工作實際和可操作性,即污染重的城市多削減、改善幅度小的城市多削減、重點城市多削減,PM2.5年均濃度達標的城市不設置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比如江蘇各地的改善目標為:徐州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5%,鎮江、宿遷PM2.5濃度同比下降4%,南京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3.5%,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鹽城、揚州PM2.5濃度同比下降3%,泰州PM2.5濃度同比下降2%。無錫市去年空氣環境質量“雙達標”,屬于“優等生”,因此《方案》對無錫的PM2.5濃度沒有提出要求。
“《方案》是按照鞏固成果、穩中求進的總要求,在充分考慮延續性、公平性與可達性的基礎上,科學設定2019—2020年秋冬季目標。”劉友賓說。
鋼鐵化工、車船運輸成治理重點
從產業、能源和運輸結構看,長三角地區的區域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鋼鐵、化工等重化產業集中,揮發性有機物(VOCs)重點行業企業數量眾多;煤炭消費量居高不下,生物質鍋爐保有量大;公路運輸比例高,柴油車和船舶污染問題突出。
劉友賓說,《方案》聚焦影響秋冬季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強調科學施策、精準治污,推動產業、能源、運輸和用地結構的調整優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標本兼治,嚴格監督執法。
VOCs能二次生成PM2.5和臭氧,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污染物。《方案》要求,落實各地已出臺化工、鋼鐵等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加大化工園區治理力度;提升VOCs綜合治理水平,大力推進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膠黏劑源頭替代,全面加強有組織、無組織排放治理。
根據細分任務要求,2019年12月底前,江蘇省焦炭減產665萬噸,關停化工企業350多家;浙江省關停化工企業135家,印染品減產3億米,磚瓦減產4億塊等。
長三角地區是傳統的“魚米之鄉”,河湖眾多,內河和近海航運發達。據《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數據,2017年,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顆粒物分別占移動源排放的11.7%、13.2%。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高工馬冬說,船舶和港口用的都是柴油機,主要排放污染物為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加上船舶流動性強,監管難度大,必須通過綜合治理、聯防聯控等全面控制船舶運輸污染。
《方案》要求,加快推進老舊車船淘汰,大力推動20年以上的內河船舶淘汰。推進長三角互聯互通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公轉鐵”“鐵水聯運”“水水中轉”“江海直達”等多式聯運項目,推進重點港區港口集疏運鐵路建設;加大柴油車和車用油品監管力度。
劉友賓強調,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完不成任務的城市將被問責。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