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管網公司的正式成立,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已被打破,國內油氣行業市場化改革步入深水區。同樣承載著市場化改革使命的天然氣交易中心,也在以不斷推陳出新的方式助力改革的步伐。
從目前來看,天然氣交易中心形式的主體數量和規模仍處于上升期,繼上海、重慶兩家油氣交易中心落地后,各地方也在相繼籌備交易機構。
“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究竟是百家爭鳴的盛世,還是良莠不齊的亂象?未來國內的天然氣交易中心又將呈現怎樣的局面?
百家爭鳴
目前,國內已先后在上海、重慶建立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作為國家級的能源交易平臺,其背負的使命和具備的實力絕非此前各個地方開設過的油氣要素市場或交易所。
自2016年正式運行的上海油氣交易中心,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直接指導,由上海市政府批準設立。截至2019年12月26日,上海油氣交易中心交易量達到800.7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2.45%,繼續保持亞太天然氣第一現貨交易中心的地位。其中管道氣成交707.35億立方米,LNG成交633.23萬噸。
重慶油氣交易中心于2017年正式注冊成立,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重慶市政府共同推動建設,股東由國家大型能源企業及金融和高新技術企業組成。
據記者了解,在上海、重慶之外,西安、舟山、深圳等地也在積極籌備天然氣交易中心。2019年10月,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委會、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德國未來天然氣協會、三亞長豐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四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西安石油天然氣交易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在2019年11月正式啟動建設,作為國內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同樣具備成立交易中心的條件。在“優化大灣區能源結構”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推動在粵設立區域性天然氣交易機構”。
此外,新奧也在著力推進舟山LNG資源流通開放的商業共享平臺建設,以舟山國家自貿區與舟山LNG接收站為依托,打造舟山LNG集散與交易中心。
“早期,國內也曾出現過一段交易中心遍地開花的時間,那時主要依托期貨交易所或第三方民間機構。目前建設的主體已是略有不同,盡管顯得更為官方,但仍是較為混亂的局面。”天然氣從業人士劉廣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劉廣彬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目的不一致,上海、重慶等國家級能源交易平臺目的是輔助國內天然氣市場化改革,而地方政府主導的交易中心主要為了協調本省資源。
誰的話語權?
盡管上海、重慶油氣交易中心作為國家指導的國家級能源交易平臺,其對外口徑必然是互相協作的關系,然而實質上,包括兩者在內的諸多交易中心,競爭意味仍較為濃厚。
“競爭的核心在于國內天然氣定價話語權,”劉廣彬認為,“未來天然氣市場走向市場化,政府將弱化定價指導。屆時哪一方能夠把平臺上交易數據所形成的的價格打造成國內天然氣運行的指導價格,哪一方的影響力擴張到最大,誰就將獲得該話語權。”
從各方優勢來看,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更靠近市場端,地處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與科技創新中心,可充分對接資源服務國內市場,輻射國際市場,貫通國內外天然氣市場,利用金融要素市場優勢服務實體經濟。
發改委負責人介紹道,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更靠近資源端,特別是頁巖氣開發全國領先,工業大用戶集中,管網運輸發達,金融市場較為成熟,這是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成立的主要原因。其股東涵蓋石油天然氣行業上中下游10余家大型企業及創新能力強的金融企業。倘若未來重慶能夠在爭取到中亞天然氣管道過境,將同重慶-喀什-厄瓜多爾、中緬油氣管道組成交匯點。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則可憑借其明顯的區位優勢、較為成熟的市場機制和高度自由化的金融制度,直接吸引全球油氣市場的客戶參與其中,在全球油氣領域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眾多交易中心中,誰能從中脫穎而出奪得話語權?從已有的上海和重慶兩家來看,上海油氣交易中心更被人看好。上海成立時間較早,具備先發優勢;其次上海交易中心在不斷推出創新舉措,新的交易模式和指數,同更多的機構展開合作,在規劃和視野來看更為突出。
“除此之外,深圳地區即粵港澳大灣區交易中心或許也將是一匹黑馬,該地區聚集了國內大量燃氣企業,具備足夠的主體來支撐平臺的建立,在溝通方面會更具效率。從燃氣企業分布、重要基礎設施分布情況來看,未來將具備一定的優勢。”劉廣彬補充道。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戰略研究部內部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各地差異化發展的同時,也是拼刺刀的過程,勝者為王,敗者或將成為區域性的交易中心。未來交易中心的建設或許會是‘1+1+N’的模式,即期貨交易中心、現貨交易中心以及N個區域交易中心。”
目前各省區市均將能源交易中心尤其是油氣交易中心作為未來的重點之一,部分省區市已經在醞釀、籌建之中。“交易中心的遍地開花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內油氣體制改革和培育定價基準提供了一片土壤,因為缺少市場化交易平臺的市場體系一定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也很難走向國際化,更談不上話語權的問題。然而,大規模建設交易中心也并非可取,會造成資源浪費,也不利于形成規模效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董秀成認為。
美歐油氣市場都經歷了從多中心到少數中心的演變過程。1993-1998年,美國陸續建成36個天然氣交易中心,部分交易中心因交易量小、競爭力不足等原因后來退出市場。目前存有24家天然氣交易中心,其中亨利中心(Henry Hub)建立最早且規模最大,是美國天然氣管網樞紐,也是紐交所(NYMEX)天然氣期貨合約指定交割地,其價格是北美天然氣交易的基準價,在全球天然氣貿易中發揮著重要影響力。
德國交易中心在2009年由14個減少為6個,2011年減少到3個,目前只有2個。法國則由2005年的6個減少為2009年的3個,2015年繼續減少至2個。
由此可見,國內油氣交易中心或許將是百家爭鳴,或許未來的數量將繼續擴大,但距離成熟的格局還尚有一段路途需要摸索。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