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上午,市生態環境局曬出了2019年大氣治理的成績單。2019年,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相比2018年的51微克/立方米下降了9微克/立方米,創下了2013年監測以來的最低值。而且2019年全年,北京沒有出現嚴重污染日,重污染日僅4天。
去年全年無嚴重污染日
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介紹,2019年,在區域空氣質量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PM2.5等四項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穩定達標并連續3年濃度達到個位數。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縱觀2019年全年,北京市優良天數為240天,占比65.8%,其中一級優天數為85天,二級良天數為155天;2019年重污染日4天,首要污染物均為PM2.5,全年無嚴重污染日。
北京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出現嚴重污染日和持續3天以上的重污染過程,污染峰值明顯降低、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發生頻率明顯減少。
與2013年相比,2019年達標天數為240天,較2013年多了64天;重污染天數逐年減少,從2013年的58天下降到2019年的4天,減少54天。2019年連續280天未發生PM2.5重污染,遠超2013年的87天。
除了PM2.5之外,2019年北京市PM10、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分別為68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10、二氧化氮首次達到國家標準(70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穩定達到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PM2.5仍是北京市大氣主要污染物,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20%。
南北污染差異明顯縮小
2019年的空氣質量也呈現出明顯的特征。記者了解到,從月度變化上看,2019年四項主要污染物仍呈現“秋冬高、春夏低”的特征。其中,2019年5月至9月PM2.5平均濃度基本與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相當,8月月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是PM2.5開展監測以來的歷史最低值。但秋冬季污染仍然較重,PM2.5平均濃度較其他時段高出33.3%,2019年的4天重污染全部發生在秋冬季。
而從空間分布上看,2019年PM10、PM2.5和二氧化氮仍呈現“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二氧化硫全市均處于較低濃度水平。其中,2019年密云區、懷柔區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34微克/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南北污染差異雖然仍存在,但已經明顯縮小,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19年的23微克/立方米,全市PM2.5逐步均勻化。
劉保獻表示,與城市非交通環境相比,交通污染問題仍較突出。從年均值來看,2019年交通環境NO2、PM10、PM2.5分別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48.6%、8.8%、9.5%;從日變化來看,2019年交通環境NO2各時段較全市高出約17至21微克/立方米。
此外,2019年“粗、細顆粒物”改善均有所突破。細顆粒物方面,PM2.5一級優的天數顯著增多,達187天,占比首次超過50%,是2013年的2.6倍;粗顆粒物方面,截至去年11月底,北京市累計降塵量為6.0噸/平方公里·月,較上一年同期下降22.1%。
氣象條件貢獻占兩三成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邢佳介紹,通過估算,2019年北京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中,氣象條件即“天幫忙”貢獻了兩至三成,剩下的70%左右主要是本地和周邊協同減排貢獻,即“人努力”的結果。而說到底,空氣質量的改善,是北京市長期治理大氣成效的體現,也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成果。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李翔介紹,2019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一年,全市以PM2.5治理為重點,以“一微克”行動為主線,堅持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并重,持續聚焦移動源、揚塵源、生產生活源等重點污染來源,持續深化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推動區域聯防聯控。
在重型柴油車方面,管控力度持續加大,已經將20.5萬輛超標車納入“黑名單”閉環管理,并可以實時遠程在線監控2.8萬輛重型柴油車的排放情況。據統計,2019年全年,本市累計淘汰國三柴油貨車4.27萬輛;截至去年11月底,新增純電動車6.8萬輛,累計推廣新能源車達30.2萬輛。
針對揚塵污染,齊抓共管形成揚塵管控強大合力。去年1月至11月,全市降塵量均值為6.0噸/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22.1%。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十三五”規劃的全面收官之年,北京市將繼續以PM2.5治理為重點,聚焦重型柴油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領域、重點污染物,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盡最大努力推動全市空氣質量繼續改善。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