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冬季的特征似乎在淡化,人們擔憂,歲末之即的紛紛白雪會不會漸漸消失。
復雜的降雪
盡管按邏輯來講,變暖意味著積雪減少,但實際上,氣候變化對降雪的位置和降雪的影響要復雜得多。氣候科學家雖然無法推測未來30年的歲末會不會下雪,但他們至少可以看到一些普遍趨勢。
美國新澤西州氣候學家戴維·羅賓遜表示,他們要在多個站點觀察多個年份的樣本,“永遠不要只相信幾個測量結果”,想了解大氣層的降水趨勢,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一個趨勢表明,冬季將出現(xiàn)更多的降水,這種趨勢將始于南端,但隨著地球變暖逐漸向北發(fā)展,在冬季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下的地方,由于溫暖空氣中含有更多的水分,可能會降雪更多,目前已經(jīng)有證據(jù)支持這種預期趨勢。
此外,盡管總體上降雪不那么普遍,但極端降雪在所有降雪中所占比例卻會更大。麻省理工學院大氣科學家保羅·奧戈曼早在2014年就于《自然》雜志發(fā)表研究闡釋了這一怪現(xiàn)象。
此外,春季還有明顯的早期融化趨勢,這在美國西部溫暖的年份尤為明顯,羅賓遜補充說,秋冬季節(jié)則“沒有明確的信號”。同時,較暖的溫度還將使湖泊更長久的“處于秋季”,長時間內保持無冰狀態(tài),從而影響湖泊周邊的氣候環(huán)境。
但氣候模型表明,這種趨勢也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因為氣溫最終可能變得太熱,甚至到了無法支撐任何一場雪的程度。
變化的棲息地
在氣候學家分析陸地降雪的同時,另一份生物學報告也指出,因深受氣候變化影響,海洋生物開始適應新維度。英國《自然·生態(tài)與演化》雜志24日公開的論文指出,為應對環(huán)境變化,海洋生物除了向極地移動之外,還有可能向縱深遷徙,但它們首先會經(jīng)歷三維棲息地壓縮。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也會不斷變化,生物可能也在被迫發(fā)生改變。據(jù)英國《衛(wèi)報》今年稍早時間報道,研究表明,在過去150年間,海洋吸收了氣候變化90%的能量——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所捕獲的熱量有90%以上被海洋吸收,大部分的熱量儲存在海洋深處,只有少數(shù)熱量被空氣、陸地和冰蓋吸收。
那么,想在不斷升高的溫度中存活下來,海洋物種可能會向極地遷徙,以保持它們的環(huán)境溫度不變;抑或留在原來的位置,適應更高的溫度。當然,海洋生物還有可能向更深處垂直遷徙,但研究人員對這種遷徙的可能性了解較少。
此次,西班牙海洋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卡布里爾·約達及其同事,計算了到2100年全球海洋物種為維持環(huán)境溫度不變而需移動的垂直距離。雖然結果呈現(xiàn)出較大的地區(qū)差異,但在研究的所有位置中,中度排放情景下的平均垂直遷徙距離為18.7米;一切照舊情景下的垂直遷徙距離為32.3米。
不過,溫度并非決定棲息地是否適宜的唯一因素。更深的水域無法提供部分物種需要的充足光照,且實際最大深度也是部分地區(qū)的一大限制。考慮到這點,研究團隊在文中指出,浮游植物和珊瑚、海帶、海草這類淺水域地棲物種都會因氣溫升高而經(jīng)歷適宜棲息地的垂直壓縮。熱適應以及水平和垂直遷徙的整體聯(lián)合效應可能較為復雜,且不同物種和位置之間的差異也較大。
研究人員表示,這份分析也是對氣候變化導致可能的垂直遷徙的首個全球估計研究。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