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廣州東江污染水域。全國范圍內的水污染整治行動使河流湖泊更加清潔 圖片來源:《自然》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馬廷和周成虎領導的研究小組,分析了中國內陸水質的全國變異性及其對人為排放的響應,研究為制定應對特定地區水污染的策略提供了支撐。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報告》。
人類活動的增加威脅中國內陸的水質。自2001年以來,我國開始收緊環境法規,以減少城市、工業設施和農場排放的水污染。小規模研究表明,我國一些湖泊和河流已經變得更干凈。
盡管一些地區的水質得到了改善,但臟水仍然困擾著部分地區。為進行更廣泛的觀察,作者從2003年到2017年研究了3個水質指標:溶解氧水平和兩個代表水污染程度的指標。這3種數據在我國主要內陸河流和湖泊每月進行測量。
研究數據顯示,由于工業、農村和城市住宅排放的減少,全國的水質已經顯著改善或保持在良好水平。然而農業部門日益增長的排放威脅著我國污染水域修復。此外,我國北方和東北地區水污染現狀較為嚴重。作者表示,如果能針對特定地區水污染因素的區域差異作出反應,中國的水質將進一步受益于更靈活的緩解措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u3798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