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發生哪些變化?全球能源格局正經歷哪些重大轉型?全球能源治理將如何調整?
1變局一:全球能源從總體短缺轉向總體供過于求
從長周期看,全球能源將從總體上的短缺狀態轉向總體供過于求,世界原油需求增速將逐步放緩。
國際能源署今年11月13日在巴黎總部發布《世界能源展望2019》報告預測,在204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遠低于2018年2.3%的增長水平。隨著能效更高的汽車和電動汽車進一步普及,預期全球原油需求或在本世紀30年代觸頂。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顯示,從2012年開始,全球能源需求呈疲弱狀態,預測到2035年全球將產生36%的能源增量。同期全球GDP的增量為17%,也就是能源總的增量大于GDP增量1倍以上。
這意味著,能源總體上將會呈現供大于求的發展趨勢。
英國石油公司(BP)2019年2月發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報告認為,從2017年到2040年全球能源的消費將有所增加,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約1/3,而增長部分的2/3由印度、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貢獻。
亞太地區最主要的能源進口國是中國和印度。中印也是排全球前兩位的能源需求國。這是能源格局一個重大變化。以往第一大能源需求國和進口國是美國,整個全球交易中心、市場側、需求側中心都在北美,而現在需求側在亞太地區,而且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人均能源消費較低的國家。
這樣的發展趨勢就有可能使石油從稀缺性、戰略性,帶有經濟武器、地緣政治屬性的獨特商品,回歸到商品的本質屬性,即通過交易、交換實現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因此,能源供求總趨勢的這種變化,將會使需求方在未來的能源市場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能源價格走勢的決定性力量,甚至最后將掌握市場主導權。這是我們展望未來能源市場發展趨勢時必須關注的一個變化。
2變局二:能源結構調整加快
能源供給側調整從來沒有停止過,總的趨勢是化石能源占比不斷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斷上升,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下降最快。當前,能源供給側結構調整加快,而且不斷深化。全球能源結構正向著多元、低碳、清潔、高效、安全的方向演進。
能源結構發生的重大變化會導致全球經濟格局,特別全球治理格局發生演化。
比如煤炭,全球煤炭的儲量已經從20世紀末的1萬億噸下降到目前的0.9萬億噸。過去十年煤炭滿足了幾乎50%的全球能源的增長。石油部分替代煤炭經歷了幾十年,目前石油在全球能源中占比33%。
天然氣正在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遞增。未來的天然氣增長將快于石油的增長。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報告指出,到2030年天然氣將取代煤炭,成為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能源。
到2050年,煤炭、油氣、非化石能源將出現三分天下的局面,供給側結構將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未來能源需求增量的95%會是清潔能源,其中鋰電池等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
據BP預測,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速將達到6.6%,快于其他所有的能源。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量中的占比將達到16%,將提供全球三分之一的發電增量。
核電、水電、生物質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比如潮汐能、太陽能,都蘊藏著巨大的儲量。這些可再生能源到2035年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將達到23%,其中太陽能占比將比2016年增加8倍,風能將增加4倍。
3變局三:供給西移 需求東移
能源生產和需求的地域也發生了重大調整。總體上看,能源生產和需求呈現供給西移、需求東移的特征。
供給方越來越向主要以美國為首的北美地區西移。2018年9月,美國天然氣和石油的日產量超過了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生產能力最強大的國家。2019年9月,美國首次成為石油凈出口國。
與此同時,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等技術進步使能源開發成本大幅下降,頁巖氣價格由前兩年的每桶高達75美元左右降到了每桶50~65美元,一些地方最低已降到每桶15美元,在價格上極具競爭力。加之美國的產量又超過了沙特和俄羅斯,因此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在全球極具競爭優勢。
2035年之后,歐美對能源需求將處于停滯狀態,中國、印度成為市場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加上日本、韓國等幾乎全部靠輸入、也就是購買能源支撐經濟發展的國家,到2035年以后,亞洲地區將成為全球石油天然氣消費和貿易中心。
2018年3月,中國推出人民幣原油期貨,這是全球能源期貨市場的大事件。英國布倫特原油期貨市場原來占全球原油期貨市場的份額為60%,2018年末降到了52%。美國紐約原油期貨市場占全球原油期貨市場的份額從38%下降到2018年末的32%。目前,中國的人民幣原油期貨市場份額已達到了14%。
中國正在原油定價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穩定錨”作用。美國能源革命發生后,中國正在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保障進口渠道暢通和原油價格穩定事關中國經濟平穩可持續增長,是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隨著中國在原油進口市場話語權的增大,中國也在主動謀劃參與甚至主導國際原油定價。
4變局四:油價將在震蕩中總體走低
近幾十年來,油價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由于石油美元的捆綁,還有地緣政治、經濟、軍事、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石油成為價格大起大落、最不穩定的一種特殊商品。
1973年10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油價急劇上漲,從1973年10月的接近3美元/桶上升到13美元/桶。這是第一次大的石油危機。
1979~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油價一度上漲到36.83美元/桶。
隨著非歐佩克(OPEC)產油國原油產量的增長以及節能和替代能源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的價格下跌到每桶10美元左右。
1986~1997年,布倫特原油均價在14.3~20美元/桶的水平區間波動。只是在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時,出現短期大的漲落。
1997年以來,受亞洲金融危機、需求下降以及OPEC增產影響,油價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價。但從1999年3月開始,油價一路上漲,在2008年7月創下接近150美元/桶的歷史最高紀錄,并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又戲劇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2016年底以來,國際油價漸趨穩定。2017年、2018年石油價格在一定的區間寬幅震蕩,最高點達到86美元,最低點達到40美元。
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削弱了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速和原油需求的預期,中長期看,這仍將持續打壓油價。
美銀美林發布的報告說,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經對石油需求帶來顯著影響,從2018年第三季度到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平均增幅為72萬桶/日,顯著低于2011年至2017年140萬桶/日的平均增幅。
在過去三個季度,OECD石油需求已經出現收縮,同比減少了20萬桶/日,非經合組織石油需求同比增長了90萬桶/日,比此前四個季度僅減少了10萬桶/日。
如果沒有非政治因素、軍事因素影響,石油價格將在震蕩中總體走低。但自2018年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以來,中東地區局勢緊張,石油價格又處于大起大落狀態。一旦中東出現大的危機,石油價格可能還會出現大的震蕩。
5變局五:石油結算體系將發生重大變化
為保持霸權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美元綁定了石油。世界上所有的石油交易都必須用美元結算。美國還主導了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SWIFT成立于1973年,覆蓋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1.1萬多家金融機構。
由于美國的大國信用損耗,美元的信用受到質疑。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制裁和禁運,使得更多國家繞過美元結算體系,開始建立獨立于美元的結算體系,加速了全球新的結算體系的產生和發展。
2014年,俄羅斯開始開發自己的支付服務和貨幣轉賬系統“金融信息傳輸系統”(SPFS),旨在應對俄方銀行被切斷與SWIFT支付系統聯系的風險。目前俄羅斯已有416家公司和機構加入。
自2015年10月上線以來,中國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CIPS)已有31家直接參與者,875家間接參與者,其中亞洲676家(含境內380家),歐洲104家,北美洲26家,大洋洲18家,南美洲16家,非洲35家。
2018年9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與德、法、英三國外長共同提議,建立旨在幫助歐洲企業與伊朗進行貿易時繞開SWIFT的“特別目的工具”(SPV)。2019年1月,德、法、英三國外長宣布成立“貿易往來支持工具”(INSTEX),作為落實SPV的政策工具,保障歐洲與伊朗的合法貿易往來。2019年11月30日,又有比利時、丹麥、芬蘭、挪威、荷蘭和瑞典六國加入INSTEX結算機制。
6加強全球能源治理
上述5大變化將給全球能源治理帶來重大挑戰。
一是加強全球能源治理體系建設。當前全球能源治理呈現高度“碎片化”,既有各種全球能源治理機制缺乏有效協調,面臨全球性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無法滿足構建新型全球能源治理格局的需求。
一方面,OPEC采取的用產銷來平抑石油市場價格的機制將會失效,造成全球性的市場失靈,應加大全球能源供給側的資源配置以及資源開發利用的協調。
另一方面,現有的全球能源組織主要做能源研究、能源預測,應該在聯合國之下成立一個全球能源治理體系,以應對全球性能源管理的政府失靈。
二是高度關注供給需求變化所引發的南北關系調整,抓住能源格局調整契機,提高發展中國家話語權和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是需求方,但沒有定價權,將來中國、印度作為最大的能源需求方,應積極爭奪定價權、主導權,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三是加快建設獨立于美元的結算體系。當前,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仍達62%,但全球去美元趨勢已經顯露,建設獨立于美元的結算體系面臨重大機遇,應積極推進和加快這一過程。
IMF官員今年6月表示,將根據特別提款權機制推出一個類似比特幣的全球數字貨幣IMFCoin,旨在取代現有世界儲備貨幣美元。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在公開場合也表示正在進行數字貨幣系統開發和測試。據報道,日本也正在研究和主導建立一個能繞開美元,類似于SWIFT的全球加密貨幣支付體系,并可與包括伊朗在內的國際市場在石油等商品領域進行交易。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