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9年,有沒有感覺夏季長了?天更熱了?這不是錯覺。2月25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指出,2019年,我國氣溫偏高,為1951年以來第五暖年。
這份《公報》由國家氣候中心完成,全面分析了2019年中國氣候基本概況、氣候系統監測狀況和主要氣象災害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綜合評估了氣候對環境、人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
2019年為1951年以來第五暖年
去年更熱了。
《公報》指出,2019年,全國平均氣溫10.34℃,較常年偏高0.79℃,較2018年偏高0.25℃,為1951年以來第五暖年。四季氣溫均偏高,春秋明顯偏暖。全國31個省(區、市)氣溫均偏高,其中,云南、廣東、河南、海南4省為歷史最高。
不僅平均氣溫高了,高溫天數也多了。2019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最高氣溫≥35.0℃)日數11.8天,較常年偏多4.1天,為歷史次多,僅少于2017年。
由此帶來的極端高溫事件也偏多。2019年,全國極端高溫事件站次比為0.38,較常年和2018年分別偏多0.26和0.20。全國共有348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標準,其中云南元江(43.1℃)等64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等地。
2019年有沒有感覺夏季更長了?《公報》顯示,2019年春夏季轉換偏早、秋冬偏晚。與常年相比,全國大部分地區入夏時間接近常年或偏早,云南和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區甚至偏早20天以上。入秋時間與常年相比,大部分地區接近常年或偏晚。不過,四川一些地方或許有不同的感受。2019年,與常年相比,四川東部、湖南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入夏時間偏晚10-20天;而內蒙古東部、四川大部、重慶、貴州西部等地入秋時間又偏早5-20天。所以,有些四川人可能過了一個更短的夏天。
夏季降溫耗能同比增長4.1%
更熱的夏季,導致降溫耗能相應增加。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9年,夏季全國用電量為1942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6月、7月和8月用電量分別較2018年同期增長5.5%、2.7%和3.6%。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山西太原。2019年6月、7月和8月,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城市中均有太原,太原的降溫耗能隨之增加,其中6月的降溫耗能增加兩倍。
不過,也有的地方夏季氣溫較常年偏低,降溫耗能也隨之減少。比如,8月,呼和浩特、哈爾濱市氣溫分別偏低1.3℃、0.9℃,降溫耗能減幅分別為150%、77%。
與夏季不同,冬季(2018年12月-2019年2月)北方15省(區、市)采暖耗能情況比較復雜。評估結果顯示,北方15省(區、市)中,黑龍江、吉林、遼寧等7省(區、市)冬季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采暖耗能較常年同期減少3%-14%;新疆、寧夏、甘肅、河南等8省(區、市)冬季平均氣溫偏低,其中有7省(區、市)采暖耗能較常年同期增加,河南、新疆、甘肅增福較大,為4%-10%。
京津冀地區大氣自凈能力較常年同期偏低25%
目前,我國空氣質量某種程度上還在“靠天吃飯”,2019年的大氣自凈能力整體一般,但對有些地方卻不太友好。
《公報》指出,2019年,東北大部、青藏高原大部及內蒙古大部、新疆北部、山東東部、云南東部、海南大部等地,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較強;新疆西部部分地區,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較差;全國其余大部地區大氣自凈能力在2.5-4.5噸/天/平方公里,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一般。
2019年1-3月和10-12月,京津冀地區平均大氣自凈能力為2.5噸/天/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偏低25%,較近十年(2009-2018年)同期偏低11%,較2018年同期偏低4%,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減弱;長三角地區為3.4噸/天/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偏低15%,與近十年同期水平相當,較2018年同期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減弱(偏低8%);珠三角地區為2.2噸/天/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偏低26%,與近十年同期和2018年同期水平相當;汾渭平原為2.8噸/天/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偏低13%,但較近十年同期偏高5%,與2018年同期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基本持平。
雖然大氣自凈能力不理想,但是春季我國北方沙塵天氣少了,而且影響偏輕。《公報》顯示,2019年春季,北方地區共出現10次沙塵天氣過程,比常年同期(17次)偏少7次,其中沙塵暴和強沙塵暴過程共3次。北方地區平均沙塵日數為3.2天,比常年同期偏少1.8天。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