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月26日從河北省廣宗縣委宣傳部了解到,該縣近日出現自來水發黃起泡沫并有異味情況,13個村莊的17667名群眾生活飲水受到影響。官方回應稱,經初步調查,事件起因系該縣一自行車廠生產用酸液流入村民飲用水管道所致,涉案人員已被警方依法控制。
記者從廣宗縣委宣傳部了解到,涉及村莊屬于廣宗縣農村聯村第8供水站供水范圍內。根據檢測和調查情況,有7個村問題較嚴重,涉及3044戶10020人;有6個村問題較輕微,涉及2297戶7647人。
廣宗縣政府對外稱,部分村飲用水異常事件已初步查明原因,系廣宗縣志通電動自行車廠于4月23日晚,利用自來水向酸洗槽注水過程中,現場操作技術員未按照操作規范關閉注水管,當晚23時供水站停水后,由于倒虹吸效應,導致酸液倒流入供水管道。目前3名嫌疑人已被依法控制,企業法人代表王某某已于25日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事發后,廣宗縣成立工作專班,并采取罐車送水進村等措施保障村民飲水。
對穩定達標企業少現場檢查,對嚴重污染企業加大查處
既要嚴格執法,約束污染企業,維護群眾健康和環境安全,又要優化執法方式,促進企業自覺守法。
為此,生態環境部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明確原則上9月底前建立和實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
監管的力度和服務的溫度如何兼顧?1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解釋了有關問題。
近日,生態環境部出臺《關于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建立和實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兩個清單實行時間原則上截至2020年9月底,根據形勢需要可適當延長。
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收官之年,正面清單制度會不會影響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影響污染防治攻堅成效?當前的疫情防控是否影響生態環境質量?這些問題備受社會關注。
在生態環境部10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局長曹立平回應,生態環境執法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優化執法方式,絕不是放松環境監管,而是提高執法效能。
執法資源主盯惡意排污、違法犯罪的企業
“正面清單制度通俗地講,就是污染輕、風險低、守法意識強的企業少去或者不去,污染重、風險高、守法意識弱的企業要多去,從而將有限的執法資源集中于主觀惡意排污、違法犯罪的企業。”曹立平介紹,監督執法正面清單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
一是明確原則上一般不開展現場檢查的企業范疇。五大類企業,包括生產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的企業,供應水、電、氣的保障民生的企業,污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企業,重大工程項目以及先進裝備制造業類等企業,除信訪舉報核實以外,一般不進行現場執法檢查。
二是明確減少現場檢查頻次的企業范疇。已安裝在線監控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穩定達標、環境信用良好、一年內無環境違法記錄的重點監管企業,可以減少開展現場檢查。
三是適度調整行政處罰的方式。審慎采取查封、扣押和限制生產、停產整治措施。對受疫情影響,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且未造成環境危害后果的,可以依法不予處罰,督促盡快整改。對因疫情影響而未按時完成整改的,可以酌情延長整改期限。
四是持續加大查處嚴重環境違法行為的力度。對群眾反映強烈、損害群眾利益的,偷排偷放、主觀惡意排污的,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和嚴重污染環境、構成環境污染犯罪的,要加強與司法機關聯動,加大懲處力度,維護群眾健康和環境安全。
曹立平表示,希望企業能認真遵守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生態環境部門將支持企業渡過難關,實現綠色發展。
免予現場執法檢查,并不等于不管不問
正面清單的管理,是應對疫情的“執法急就章”,還是長久之策?曹立平坦承,環境監管政策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形勢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執法正面清單制度的推出,首先是適應防疫形勢、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現實需要。但他認為,清單制度的推出,也是在探索優化執法方式、推動分類管理的新模式。
曹立平表示,生態環境部一直在探索和支持相關地方推行分類監管。正面清單,就是分類監管的積極探索。但是必須強調的是,企業免予現場執法檢查,并不簡單等于“不管不問”,執法部門仍可以通過線上交流等多種方式開展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和服務。
正面清單明確提出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開展非現場監管。據介紹,春節以來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著重加強熱點網格和自動監控技術的應用,一共下發了1200多份電子督辦單,要求地方加強監管并依法查處。曹立平表示,這不僅僅是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的客觀需要,更是今后監管執法的努力方向。
分類管理的意義還不止于此。“執法的目的不是關多少廠,罰多少款,執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自覺守法。正面清單的制定和發布,就是一次推動企業自覺守法的有益嘗試。我們愿意與企業形成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守法執法并重的良性互動。”曹立平認為,將執法與普法、執法與服務相結合,做好企業復工復產的環境法規的宣傳并貫徹實行,既要保持監管的力度,更要有服務的溫度。
生態環境質量未受疫情防控影響,改善趨勢不變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城市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以及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均未受到疫情防控影響。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在發布會上表示,根據研判,疫情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影響,總體上來看是局部的、短期的、有限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態勢不會改變。
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介紹,疫情發生后,生態環境部部署各地加強環境應急監測:將飲用水源地環境質量作為重點,組織開展疫情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在飲用水源地常規監測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余氯、生物毒性兩項疫情特征指標;優化自動監測網絡的監測模式;加強定點醫院污水排放監督性監測。
目前全國醫療廢物做到應收盡收、及時處置,醫療廢水處理運行穩定,武漢市已經連續一周實現醫療廢物日產日清。國家衛健委、生態環境部等十個部委聯合印發《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全國每個地級市都要至少建一個規范的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到2022年6月底,全國每個縣都要建成從收集、轉運到處置的完整體系,徹底地解決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
監測數據顯示,從2020年1月20日到3月7日,空氣質量方面,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4.5%,同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4個百分點。地表水水質方面,1817個國家水質自動站預警監測數據顯示,Ⅰ—Ⅲ類水質比例為86.1%,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Ⅳ類、Ⅴ類水質比例則同比下降5.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比例同比下降3.4個百分點。飲用水源地水質方面,累計對飲用水源地開展了14915次監測,未發現疫情防控影響水質安全的情況。開展了1901次余氯監測,評估受疫情防控開展的消殺工作的影響,54次余氯有檢出,占比2.8%,余氯濃度均低于自來水水廠的出水標準。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