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施行的《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是我國首部地方生態環境監測法規。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如何?4月30日,省人大代表專題視察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大氣監測“航母”來了
省環境監測中心院子里有一座二層小樓,樓頂有一些蘑菇狀采樣裝置,這就是大氣監測的“航空母艦”――省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多參數站。
“這個監測站是全省監測指標最全、監測因子最多的一個站點。”省環境監測中心大氣部秦瑋介紹,站點共有60多臺大型在線監測設備。“僅VOCs(揮發性有機物)當中的目標化合物就可以測出100多種。這個監測站可以監測區域大氣污染的特點、來源和成因,進行管控效果評估,在重大活動保障方面,通過監測結果倒推污染源頭,進行針對性管控措施。”
現場,一臺標有“環境污染應急監測”字樣的車引起大家關注。走進車內,好似進入一間實驗室,車廂內兩側的柜子上擺放著各種監測儀器。“這輛水環境應急監測車用于突發事件,車里設備可以根據突發事件不同的需求來調整。”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11樓環保部重點實驗室,有一套形似“架子鼓”的設備。工作人員介紹,這個設備最重要的任務是分析臭氧前驅物。通過設備收集并分析臭氧前驅物成分和污染特征,可為其治理提供依據。每個小罐子都是經過特殊處理的真空罐,現場采樣時打開閥門,就可抽取特定地點空氣,提取后送到實驗室檢測分析,可分析的物質種類達100多種。
大數據實現監測全覆蓋
為進一步邁向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省生態環境廳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整合、數據共享工作,初步建成江蘇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該平臺編織“監測、監控、執法、執紀”四張網,集成各類環境監測、監控、監管數據共50億條,打通環境管理業務各環節、全流程,全面提升江蘇環境管理綜合決策能力。
在監控平臺上,工作人員隨機點開地圖上的南京節制閘監測點,監測時間、水質等級、pH值、水溫等一目了然。“‘天空地一體’的監測監控網,實現環境監測全覆蓋,各類檢測數據互聯共享,預警預報能力明顯提升。”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副主任朱增銀介紹,這為全面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科學支撐。
監控平臺共歸集全省128個飲用水源地的例行監測數據、234個大氣自動站以及1993個大氣監測預警網格布設的4331個大氣監控微型站數據,并動態分析海洋水質、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同時,平臺整合全省14.6萬家固定污染源的“一企一檔”信息,范圍覆蓋全省4.7萬家危廢監管企業及2.9萬家排污許可證發放企業信息,實時接入全省1979家國控重點污染源的在線監控數據,實現污染源行業分布分析、地區分布分析以及實時監控數據分析,建立了完善的污染源監控網絡。
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人表示,在“天地空”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的支撐下,去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PM2.5濃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5%;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為近5年來最好,總體改善幅度為長三角地區最大;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碳減排目標。
提高監測能力需多方發力
《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把環境質量、生態狀況和污染物排放統一納入監測范圍,進一步規范監測監管行為,及時固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成果和實踐經驗,標志著江蘇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邁入法治化新階段。
“過去相當長時間,我們精力主要放在硬件建設上,對于制度規范重視不夠,制約了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的步伐。”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人表示,進一步強化法治約束、加強環境監管、強化制度設計,才能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主任孫勇建議,持續強化環境監測和執法力度,建立巡查、監督常效機制,利用科技手段及時、精準、高效地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聯合司法機關,嚴格落實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責任追究,通過司法途徑確定違法主體的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為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法治保護。
“盡管我們的監測能力、監測手段比較先進,但是我們還有不少歷史欠賬。”水利部水文儀器及巖土工程儀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玉成說,在環境監測方面,還有一些標準規范不健全。“比如,在水質監測上,不同的行業都制定行業內標準,國家層面還沒有統一。”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