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措施穩步推進,取得積極成效。到2019年,PM2.5未達標的261個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3.1%,全國337個城市重污染天數下降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標,年底前完成PM2.5目標已成定局。”5月15日,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勝之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其中,關于優良天數比例目標,5年要提高3.3個百分點,即相當于337個城市均要提高12天。2018年為79.3%,已經完成了79%,但去年7省遭遇50年不遇的長達3個月的高溫熱浪、干旱少雨極端天氣,臭氧濃度大幅上升,給完成“十三五”目標增加了困難。“今年1—4月,優良天數比例同比增加了5個百分點,為剩余三分之二的時間打下了良好基礎,只要不出現極端的天氣事件,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完成目標任務。”劉炳江表示。
劉炳江介紹,目前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攻堅期,要實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仍面臨著許多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PM2.5的濃度依然較高,雖然今年全國PM2.5普遍下降,但“2+26”城市的PM2.5濃度仍然較高,2019年達到57微克。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周邊出現了兩次重污染過程就是典型案例。二是臭氧污染逐漸顯現,臭氧濃度上升逐漸成為僅次于PM2.5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去年7—9月,全國多個省份出現高溫少雨的氣象條件,導致O3濃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標天數明顯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氣象條件,將對完成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帶來較大影響,因此不能掉以輕心。三是結構調整難度較大。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間和減排潛力越來越小,未來工作重心將逐漸轉向結構優化調整。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用地結構偏粗放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變。宏觀上,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任務是促進高質量發展、拉動有效投資、補齊短板、實現經濟雙贏的重要舉措;微觀上,具體到每一個項目上,都是“難啃的骨頭”。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深入貫徹《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具體要求,繼續推進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推動PM2.5和O3協同治理,實施夏季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和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完善藍天保衛戰的專項督查機制。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