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2019年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出爐

2020-06-08 10:28:34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

2019年,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

所轄海域水質為優,近岸海域水質保持優,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優良。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珊瑚礁處于健康狀態、海草床處于亞健康狀態。主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斷面水質良好。國家重點海水浴場均適宜游泳,主要濱海旅游區和重點工業園區近岸海域水質保持穩定,監測的海水增養殖區綜合環境質量等級為優良,昌江核電廠周邊海域環境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于本底水平。

海洋環境質量

海水質量

所轄海域水質 2019年,海南省所轄海域水質為優,一類水質海域面積占99.9%;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43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萬寧小海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活性磷酸鹽。

近岸海域水質 2019年,海南省近岸海域1水質為優。

海南省開展近岸海域水質監測的125個站位,優良(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98.4%,其中一類占92.5%,二類占5.9%,三類占1.3%,四類占0.2%,劣四類占0.1%;主要污染指標為活性磷酸鹽。其中國控站位的優良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98.3%,無劣四類海水。

由省生態環境部門監測的88個近岸海域監測站位,按面積計算,優良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98.8%,其中一類占94.4%,二類占4.4%,三類占0.5%,四類占0.5%,劣四類占0.2%;主要污染指標為活性磷酸鹽。按站位計算,優良水質站位比例為96.7%,其中一類占83.0%,二類占13.7%,三類、四類、劣四類海水各占1.1%,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活性磷酸鹽、糞大腸菌群;與2018年相比,優良水質站位比例基本持平,劣四類水質站位比例下降1.2個百分點。

重點港灣水質 2019年,對海南省12個沿海市縣(不含三沙市)的12個重點港灣近岸海域開展了海水質量監測,分別為海口灣、三亞灣、文昌清瀾港、陵水灣、洋浦灣—白馬井、東方八所港、萬寧石梅灣、臨高后水灣、澄邁馬村港、昌江昌化港、瓊海博鰲港和樂東龍棲灣。結果顯示,重點港灣近岸海域大部分監測指標符合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滿足所屬海洋功能區的水質目標要求;海口灣、文昌清瀾港、澄邁馬村港、瓊海博鰲港、文昌清瀾港、樂東龍棲灣等6個重點港灣個別監測站位個別時段水質受無機氮、活性磷酸鹽、鋅、鉛等影響,未能滿足所屬海洋功能區的水質目標要求。

富營養化狀況 2019年,海南省所轄海域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面積共195平方千米,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富營養化海域面積分別為159、17和19平方千米。

海洋沉積物質量

2019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優良。海南省38個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監測站位中,沉積物質量為一類的站位占97.4%,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二類占2.6%,同比下降3.1個百分點。

海洋生態狀況

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 2019年,對海南島近岸海域34個監測站位開展了生物多樣性監測,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大型底棲動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分布;對海南省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珊瑚礁和海草床開展了調查。

海南島近岸海域共鑒定出浮游植物5門282種,各站位浮游植物的多樣性指數在2.1~5.2之間,均值為4.1,較2017年2(均值為3.6)略有升高;浮游動物9類165種,各站位浮游動物的多樣性指數范圍在2.2~4.8,均值為3.9,較2017年(均值為3.6)略有升高;大型底棲生物8門138種,各站位大型底棲動物的物種多樣性指數范圍在1.6~3.9,均值為2.8,與2017年(均值為2.8)持平。

西沙群島生態監控區共鑒定出造礁石珊瑚12科36屬94種,優勢種及常見種有疣狀杯形珊瑚、多曲杯形珊瑚、指狀薔薇珊瑚、多孔鹿角珊瑚等;偶見的軟珊瑚種類主要為短指軟珊瑚和豆莢軟珊瑚等。東海岸生態監控區共調查到海草2科3亞科5屬5種海草,即圓葉絲粉草、單脈二藥草、海菖蒲、泰來草和卵葉喜鹽草,優勢種為海菖蒲和泰來草。

海洋生物環境質量 海南島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總體生物環境質量均為優良,大型底棲動物的總體生物環境質量為一般。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海南省擁有河口、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海洋生態系統,其中紅樹林、珊瑚礁和海草床是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2019年,對海南省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珊瑚礁和海草床開展了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監測。西沙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監控區包括永興島、西沙洲、趙述島、北島、晉卿島和甘泉島,海南島東海岸海草床生態系統監控區包括文昌高隆灣、長圮港、瓊海龍灣港、陵水新村港、黎安港。

西沙群島海域珊瑚礁生態健康狀況 2019年,西沙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處于健康狀態。西沙群島生態監控區造礁石珊瑚覆蓋度平均值為13.0%,造礁石珊瑚覆蓋度最高的是甘泉島,為45.2%,最低的是永興島,為4.0%;軟珊瑚覆蓋度為0.0%;造礁石珊瑚補充量平均為3.41個/平方米,各監測區域珊瑚補充量都較高;珊瑚礁魚類較為豐富,平均密度達99.41尾/百平方米。

與2018年相比,西沙群島的造礁石珊瑚覆蓋度上升了4.4個百分點,造礁石珊瑚種類數量、補充量均有所增加。

海南島東海岸海草床生態健康狀況 2019年,海南島東海岸海草床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狀態。東海岸生態監控區海草平均覆蓋度為19.7%,海草分布覆蓋度最高的是黎安港,為28.8%,最低的是長圮港,為5.0%;海草平均密度為578.74株/平方米,海草密度范圍為160.17~2909.34株/平方米,海草密度分布最高的是高隆灣的卵葉喜鹽草,為3978.67株/平方米,最少的是新村港的海菖蒲,為12.11株/平方米。

與2018年相比,海南島東海岸海草平均覆蓋度下降了2.6個百分點,海草平均密度有所下降,海草種類及數量無變化。

主要入海污染源狀況

入海河流

2019年,海南省主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斷面總體水質良好。

監測的24條河流24個斷面中,Ⅱ類水質斷面占41.7%,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Ⅲ類占33.3%,同比持平;Ⅳ類占20.8%,同比上升8.3個百分點;無Ⅴ類,同比下降4.2個百分點;劣Ⅴ類占4.2%,同比持平。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

監測的國控斷面中,Ⅱ類水質斷面占42.1%,同比下降10.5個百分點;Ⅲ類占36.8%,同比上升10.5個百分點;Ⅳ類占21.1%,同比上升5.3個百分點;無Ⅴ類,同比下降5.3個百分點;無劣Ⅴ類,同比持平。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氨氮。

直排海污染源

2019年,海南省共監測了27個日排水量大于(含等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排放口,污水排放總量為31003.24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8332.94噸、懸浮物為3068.21噸、石油類為3.52噸、氨氮為474.20噸、總氮為2288.58噸、總磷為81.08噸。

海洋垃圾

2019年,對三亞附近海域開展了海洋垃圾監測,監測內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種類、數量和來源。

海面漂浮垃圾 三亞灣海域的垃圾監測結果顯示,海面漂浮垃圾主要為塑料類。大塊和特大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19個/平方千米,中塊和小塊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194個/平方千米。海面漂浮垃圾中塑料類占62.5%、其他人造物品類和木制品類均37.5%,均來源于陸地活動。

海灘垃圾 三亞灣沙灘的垃圾監測結果顯示,海灘垃圾主要為塑料類、木制品類、金屬類、紙類等,平均個數為326720個/平方千米,其中以塑料類數量最多,占垃圾總個數的81.8%。重量最大的為塑料類,占垃圾總重的56.5%;其次是玻璃類和紙類,分別占垃圾總重的19.1%和10.9%。來源統計結果顯示,海灘垃圾均來源于陸地活動。

海底垃圾 三亞灣海域的海底垃圾監測結果顯示,海底垃圾主要為塑料類,平均個數為11819個/平方千米,平均密度為3.20千克/平方千米。

重點區域

海洋環境狀況

海水浴場

2019年6—9月,對海口市假日海灘、三亞市大東海及亞龍灣三個國家重點海水浴場開展監測。三亞大東海、亞龍灣海水浴場水質為優,最適宜游泳;海口假日海灘海水浴場水質良好,適宜游泳。

與2018年相比,海口市假日海灘、三亞市大東海和亞龍灣3個海水浴場水質保持穩定。

主要濱海旅游區

2019年,假日海灘、東郊椰林、天涯海角等20個主要濱海旅游區近岸海域各監測站位所有監測指標均符合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達到或優于海水水質標準中的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區或娛樂區的海水水質要求。

與2018年相比,主要濱海旅游區近岸海域水質保持穩定。

重點工業園區

2019年,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工業園區和老城經濟開發區三大重點工業園區近岸海域各監測站位所有監測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符合水環境管理目標要求。

與2018年相比,三大重點工業園區近岸海域水質保持穩定。

海水增養殖區

2019年,對海口東寨港、臨高后水灣、陵水黎安港、陵水新村港、文昌馮家灣、萬寧小海6個增養殖區和養殖用海區開展了環境質量綜合監測。結果顯示,海口東寨港、陵水黎安港、陵水新村港、臨高后水灣4個海水增養殖區和萬寧小海、文昌馮家灣2個養殖用海區的環境質量均滿足增養殖區功能需求。

水質狀況 4個海水增養殖區和2個養殖用海區水質總體良好,大部分監測指標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基本滿足養殖功能的要求;萬寧小海養殖用海區和陵水新村港、海口東寨港、陵水黎安港3個增養殖區個別時段個別監測指標出現劣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主要污染指標為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糞大腸菌群。

沉積物質量狀況 4個海水增養殖區和2個養殖用海區沉積物質量優良,僅陵水新村港海水養殖區的有機碳和硫化物出現劣于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其余3個增養殖區和2個養殖用海區的各項監測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生物質量狀況 4個海水增養殖區和2個養殖用海區生物質量總體良好。

貝毒狀況 4個海水增養殖區和2個養殖用海區的貝類中均未檢出麻痹性貝毒(PSP)和腹瀉性貝毒(DSP)。

綜合環境質量等級 4個海水增養殖區2個養殖用海區的綜合環境質量等級均為優良,滿足增養殖區功能需求。

與2018年相比,陵水黎安港海水增養殖區綜合環境質量等級由較好上升為優良,其余增養殖區和養殖用海區等級保持為優良。

核電廠周邊

海域環境放射性水平

2019年,昌江核電廠周邊海域環境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于本底水平。其中,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鍶-90和銫-137活度濃度遠低于《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規定的限值,海洋沉積物中鍶-90和銫-137活度濃度與對照點和昌江核電廠運行前本底監測結果處于同一水平,海洋生物中鍶-90和銫-137活度濃度遠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質限制濃度標準》(GB 14882—1994)規定的限值,其余人工放射性核素均未檢出。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

2019年,對儋州海花島、海口南海明珠、海口如意島、文昌媽祖和平島、三亞紅塘灣和萬寧日月島等6個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周邊海域開展環境監測。結果顯示,6個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周邊海域水質狀況良好,除個別站位的鉛含量超過一類但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外,其余監測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沉積物質量優良,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海洋環境災害狀況

2019年,海南島近岸海域共監測到綠潮1次,發生在清水灣近岸一帶海域,面積約為0.04平方千米,引發綠潮的藻類為大型綠藻孔石莼(Ulva pertusa),綠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未造成明顯影響。

相關行動與措施

落實雙督察各項整改措施

根據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專項督察整改工作要求,積極落實各項整改措施,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修復工作。

一是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生態補償措施。三亞市鳳凰島項目建設單位已落實370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按照生態補償方案有序推進相關工作。萬寧市組織開展人工島填海項目生態補償修復工作,共計投入500萬元,投放人工魚礁體、珊瑚增殖礁體約4817空方,增殖放流魚類60萬尾,建設攔沙堤沙被,進行清淤補沙。

二是督促建設單位開展項目環境影響后評估。海口市葫蘆島項目、南海明珠人工島項目、如意島項目已完成海洋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儋州市海花島項目編制完成《海花島項目環境影響后評估報告》,加快開展生態修復。

三是清理整治非法或設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95個非法和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

夯實海洋生態環境

保護基礎研究

一是空間管控研究。積極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三線一單”編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底線與資源利用上線等研究,在一張圖上落實海洋生態保護、環境質量目標管理、資源利用管控等要求。

二是環境容量研究。推進重點海域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試點研究,在陵水、海口、洋浦、儋州等地先行試點,開展儋州洋浦(含新英灣)海洋環境容量研究一期工作。

三是風險評估研究。基于區域生態風險評估理論,根據海南本島近岸海洋環境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基本狀況,構建海洋生態風險評估模型及評估指標體系,對海南近岸海域的人類活動及自然災害風險進行分析,對海域生態風險進行綜合評價。

四是藍碳系統研究。已完成海南省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工作研究報告初稿、海南海洋生態系統碳匯發展路線圖初稿。在海口市開展藍色碳匯試點工作,編制《海口市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實施方案》。

創新海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

積極落實“灣長制”工作,全面梳理“灣長制”工作脈絡,總結海口市試點經驗,全面推行“灣長制”,壓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構建長效管理機制,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維護海洋生態安全為目標,建立健全“灣長制”管理新模式。

狠抓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一是推進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編制《海南省重點海域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方案》,逐步推進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尤其在生態服務功能較高,對陸源污染物和其他開發利用活動影響敏感,區域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重點海域,確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促進陸海統籌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以重點海域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為切入點,全面梳理需要重點關注的海域,研究海南重點海域名錄。

二是規范入海排污口管理。全面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和清理工作,并結合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進一步對入海排污口進行排查、核對和清理整改。

三是加強入海河流綜合整治。對入海河流進行全面調查、登記,根據水環境功能要求,確定水質目標,明確環境質量責任。全面落實河湖長制,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海南省污染水體治理三年行動方案》等,加強控源減污、內源治理措施,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入海河流水質改善。

四是落實港口船舶污染防控。嚴格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規范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與監督實施。在海南省各主要港口全面建立和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監管聯單制度,港口所在地政府統籌規劃建設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著力加強船舶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轉運處置能力建設,確保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與城市轉運、處置設施的有效銜接。

五是促進沿海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帶動海洋油氣提質升級,推動低碳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以休閑漁業推動漁民轉產轉業,推動構建沿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構建產業準入禁止限制制度,將近海養殖納入限制目錄,對在禁養區、限養區提出明確要求。

全力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嚴守近岸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科學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形成陸海資源、產業、空間互動協調發展新格局。繼續推進海洋生態整治修復,樂東、陵水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已建設完成。對珊瑚礁、海草床、麒麟菜等典型生態系統開展調查研究,為特殊生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理論基礎。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宣傳活動,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提高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嚴格海洋生態環境執法

明確委托海南省海洋監察總隊開展省級海洋環境執法,持續推進在機構改革期間的海洋環境執法工作,推進處理海洋工程違法案件。同時與海南海警局開展海洋環境執法協作配合,印發《海南省生態環境廳與海南海警局執法協作配合辦法》,啟動打擊違法開采海砂專項行動。

優化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涵蓋海水、沉積物等海洋基礎環境質量及海洋生態狀況的內容,同時覆蓋增養殖區、重點海域和重大項目建設區域等內容支持海洋環境監督管理,并對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站位優化調整,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注釋:

1.2019年,由于海洋環境保護職能劃轉至省生態環境廳,未完成點位優化調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監測站位為生態環境部門監測的38個國控站位和50個省控站位及海洋部門監測的37個國控站位,共125個站位。由于原海洋部門監測站位的歷史數據尚未完全掌握,考慮到監測數據的可比性和評價的延續性、科學性,本次采用省生態環境部門監測的88個站位數據進行水質變化分析。

2.海南島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每2年監測一次。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

2020年6月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