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優良天數比例超80%,PM2.5濃度均值全省第一。近年來,南京深入實施污染防治攻堅,環境質量持續改善。7月9日,南京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今年上半年環境質量,1-6月,南京控霾、治水、凈土三大戰役超額完成了既定目標任務。
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文青介紹,上半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47天,同比增加27天,優良率80.8%,同比增加14.5個百分點;PM2.5均值3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0%,PM2.5均值為全省最優。水環境方面,全市22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平均在Ⅲ類以上水平,優良比例為100%,同比上升4.5個百分點,7條省控入江支流水質Ⅲ類以上水平達到100%,10個飲用水水源地100%達標。
針對臭氧污染,南京市早在今年3月就出臺《南京市2020年臭氧污染防治方案》,部署30條措施從工業點源治理、移動源挖潛和面源精細化管理三個方面持續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截至目前已對全市936家涉VOCs 企業開展專項幫扶,125個年度VOCs重點治理項目和133個重點加油站三次油氣回收項目大部分已完成。南鋼、梅鋼3臺燒結機已完成改造并投入調試,南鋼4臺鍋爐已完成脫硫改造。全市共布設微站點近700個,初步建成了全市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平臺。
在治水方面,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各區成立了“水環境整治提升推進辦公室”,市、區政府分管領導擔任主任,每周會同河長辦、水升辦、攻堅辦和責任部門共商和調度治水工作。
南京市還創新建立了市級考核體系,將所有不能穩定達標的市考入江河流全部納入水環境區域補償范圍,用經濟杠桿倒逼各區積極開展河道整治。圍繞區域水環境整治強化聯防聯控,重點針對長江、石臼湖、滁河、胥河、句容河等跨區域河流,做好上下游聯動監測、信息共享、應急保障等工作,從一城突破到一圈,推動跨界水體水質不斷改善。同時,強化工業污水監管,對全市17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的污水收集、處理、監管等方面開展核查。并加快治水工程建設。年度33個河湖水環境提升工程已全部完成設計審查,30個項目已完成施工招標并開工。
李文青介紹,南京始終把排查環境安全隱患作為重要工作加以推進,日常開展針對危廢的專項整治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隱患,全力維護環境安全。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決戰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凈土保衛戰是重要一環,固體廢物(簡稱固廢)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打贏凈土保衛戰就要以提升固廢處置能力為基礎。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三化”原則,著力提升固廢污染防治水平,取得明顯成效。全市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穩中有升,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逐步提高,危廢利用處置能力不斷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固廢、醫廢、實驗室危廢、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等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進。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方面,我市加快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積極推動垃圾分類。我市出臺了《南京市環境衛生設施總體規劃(2017-2035年)》,在現有江南垃圾焚燒發電廠、江北廠一期、高淳廠合計6500噸/天處理能力的基礎上,推進江南二廠、江北廠二期、六合廠、溧水廠等項目建設,形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兩主,三輔”的格局,基本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市共規劃建設6座餐廚處理廠,預計到“十四五”期末,餐廚集中處理能力將達到2500噸/天。
三季度藍天目標:和臭氧“搶”10個優良天
臭氧已取代PM2.5,成為南京空氣質量“第一殺手”。7月9日,市生態環境局介紹,今年第三季度臭氧污染防治主要行動,7-9月南京將以更大力度攻堅臭氧污染,力爭在7-9月增加10個優良天。
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文青介紹,上半年,我市空氣質量共超標35天,其中臭氧超標26天,占比74.3%。全市6項大氣指標中,其余5項指標同比均明顯下降,唯獨O3不降反升。
“隨著7月中旬梅雨季節結束,進入高溫、少雨階段,疊加復工復產等因素,預計臭氧管控形勢將更加嚴峻。”
據悉,下半年,市生態環境局將以“臭氧30條”為抓手聚焦臭氧污染防治,進一步強化各項工作。持續強化“點位長”制和部門聯動,以日保周,以周保月。對每一項工作排出時間表,明確任務書,久久為功抓落實。
其次,攻堅3季度,多爭優良天。在工業源、移動源、社會面源各領域力度再加碼、措施再加強,在完成“臭氧30條”措施基礎上,再列出一批工程、措施及時實施,力爭在7-9月增加10個優良天。對各板塊、各街道強化空氣質量月度考核,切實壓實屬地責任。
同時,7-9月,實施揮發性有機物VOCs執法百日攻堅,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嚴厲查處違法行為,用監管傳遞壓力、推動整改。利用大氣熱點網格監管平臺、走航觀測等科技手段,發現問題及時交辦排查,加快實施。
還要聯防聯控,精準應對,及時預警,強化污染上風向重點區域、企業、活性因子管控,加快實施江北新材料科技園VOCs綜合整治,采取精準幫扶、精準管控、精準執法措施,實施有效應對,削峰減排。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