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統計科學中心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經過近六年的治理,京津冀PM2.5和PM10污染已經有了明顯改善。
這是自2015年3月以來,該環境統計團隊連續推出的第7份系列報告。這次的空氣質量數據來源涵蓋了京、津2個直轄市和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5省所有地級市,達到68個城市,報告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并同樣剔除了氣象因素對數據形成的干擾,為我們呈現出更清晰、立體的區域空氣質量演變過程。
報告稱,2019年PM2.5濃度在扣除氣象和疫情影響后下降顯著,京津冀位于華北平原的“2+8”市(北京、天津、邯鄲、滄州、唐山、邢臺、衡水、石家莊、保定、廊坊)下降了14.7微克/立方米(20.2%),這一下降幅度超過上一次2015年的15.5%的降幅。
經過近六年的治理,京津冀PM2.5和PM10污染已經有了明顯改善。京津冀平原地區“2+8”市PM2.5累積降幅達到51.9%。山東,河南改善幅度次之,分別為32.5%和30.5%;山西和陜西的改善程度較低,累積降幅分別為20.7%和22.3%。
報告認為,“2+66”城市二氧化硫濃度近六年穩步顯著下降,區域性二氧化硫的顯著下降是京津冀及周邊晉魯豫陜地區過去六年大氣污染治理的最大亮點,也是區域范圍顆粒物濃度顯著下降的主要動力。京津冀、河南、山東、山西、陜西過去六年分別降低72.8%、74.2%、74.9%、67.1%、60.9%。
報告稱,建議像管控PM2.5一樣,對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主要污染區域設定臭氧改善的具體數值目標,以便采取有力措施通過顯著降低區域內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濃度及時遏制其增長的趨勢、有效降低臭氧濃度。避免部分地區面臨顆粒物和臭氧“雙面夾擊”的局面。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