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6月19日召開的中國能源戰略與“十二五”能源發展論壇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表示,今年前5個月,煤炭產量完成了12.88億噸,增幅24.4%。全國煤炭累計凈進口6011萬噸,成為煤炭凈進口國。
據悉,國家自2007年開始在8個主要產煤省區推行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了國家地質勘探基金,規范了礦業權市場,促進了資源資本化,煤炭資源開發秩序逐年好轉。
王顯政說,煤炭工業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煤炭市場化投融資格局基本形成。
2007年,國家改革煤炭投融資制度,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多元投融資機制,有力支撐了煤炭資源勘探和煤礦產能建設。截至2009年底,全國煤炭系統已有32家煤炭企業成功上市,直接融資1560億元。煤炭企業主輔分離、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穩步推進。非煤央企央企投資煤礦113處,設計能力3.19億噸。
此外,煤炭流通體制改革取得成效。國家改革煤炭訂貨制度,取消了延續幾十年的由政府主導的煤炭訂貨制度。2009年12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完善煤炭產運輸銜接的指導意見》,煤炭的市場化改革邁出了關鍵一步,基本實現了價格的市場化。
王顯政認為,我國煤炭工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據有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煤炭在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占55%左右,消費總量將達到38億噸左右;到2050年,煤炭消費比重仍將占50%左右。今后一個時期,煤炭需求總量仍將保持適度的增長。
從我國能源發展方向看,“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的能源發展方針不會動搖,煤炭工業發展的政策保障將不斷加強。但煤炭總量過剩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2006至2009年的4年間,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685億元,較“十五”期間凈增6280億元。初步統計,目前全國煤礦總產能已超過36億噸,煤炭產能過剩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
截至目前,全國30萬噸以下的小型煤礦有1.2萬多處,占全國煤礦總數的80%以上,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沒有根本性改變。行業經濟效益增長主要源于產量增加和價格上漲,經濟發展質量沒有根本性轉變。尤其是產能的增加,過度地依賴西部,尤其是晉、陜、蒙,以及鄂爾多斯、包頭、大同、榆林為代表的煤炭行業黑腰帶。去年這些區域的產量已經達到了9億噸,而這塊產煤區的國土面積不到10萬平方公里。如果不加大生態環境的治理,后果將非常嚴峻。
王顯政建議,“十二五”實現煤炭發展方式的轉變,要使煤炭“科學產能”四個字在全行業得到貫徹。要制定煤礦節能減排技術標準體系,完善淘汰能耗高、技術落后的裝備和產品目錄,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煤炭工業走高碳產業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要堅持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煤炭資源綜合開發,清潔生產、堅持采煤采氣一體化,有效控制煤礦瓦斯排放,提高煤層氣開發利用水平;積極推進綠色開采技術,從根本上改善礦區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