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0)》(下稱《年報》),《年報》顯示移動源污染已成為我國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細顆粒物、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移動源污染防治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隨著各地空氣污染源解析不斷明朗,交通運輸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受到重視。交通運輸部等9部門自2018年起推動運輸結構進行調整,預計今年將對三年行動計劃執行情況開展效果評估,并將持續進行運輸結構調整,加強“公、鐵、水、航”等不同運輸方式統籌規劃建設和一體化組織,推動形成各種運輸方式合理的比價關系。
移動源污染治理緊迫性凸顯
據《年報》統計,我國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已連續十一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2019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48億輛,比2018年增長6.4%,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81.0萬輛。
2019年,全國機動車四項污染物排放總量初步核算為1603.8萬噸。與此前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相比,新一年的《年報》將普查對象從“機動車”擴大為“移動源”, 將飛機、船舶、鐵路內燃機車和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等非道路移動機械(簡稱非道機械)納入排放統計范圍。國家在空氣治理方面,也推出《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治理方略。
持續推進運輸結構調整
《年報》指出,我國運輸結構不夠合理,以柴油車為主的公路運輸承擔了約 73%的貨物運輸、73.9%的旅客運輸,鐵路和水運低能耗、低排放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構建以電氣化鐵路、清潔船舶為主的中長途客貨運,以低排放車、新能源車為主的短途客貨運體系,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
交通運輸部等9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自2018年起推動我國運輸結構調整,到2020年全國鐵路貨運量要較2017年增加11億噸,水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5億噸,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4.4億噸。
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均采取相關舉措推動運輸結構調整,打造多式聯運示范項目。北京市2019年前10個月鐵路貨物到達量同比增長10%,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2400噸、碳排放21萬噸。運輸結構的調整也成為我國多個地方空氣質量變好的一大推動因素。
交通運輸部7月底舉行全國運輸結構調整工作電視電話會,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指出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剩余目標任務十分艱巨。李小鵬要求全力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加快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多式聯運樞紐站場和集疏運體系建設;持續提升鐵路運輸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水路運輸組織,加快形成合理比價關系;深入了解政策訴求,持續加強政策創新,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港口和大型工礦企業的骨干作用。同時要深挖運輸結構調整的市場潛能,解決好貨車司機的實際困難,統籌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還要組織第三方機構對三年行動計劃執行情況開展效果評估。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