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今年3月,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要求各地科學合理配置執法資源,實現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嚴懲重罰。截至7月底,清單內企業合計82036家,比6月底增加357家。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通過在線監控、視頻監控、用能監控、無人機巡查、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開展非現場檢查12.9萬余次,發現各類環境問題3200余個,立案處罰357件,各地規范行使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依法減免行政處罰646次。
8月27日,生態環境部通報各地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工作情況,河北、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廣東、重慶、四川、甘肅等地在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工作中,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優化執法方式,推動建立長效機制,為各地落實正面清單工作提供了實踐經驗,特予表揚。各地的典型做法包括:
一是推動正面清單管理制度化、常態化。各地不斷完善正面清單動態管理機制,因時、因勢、因事動態更新清單,細化配套措施,推動建立正面清單日常管理長效機制。遼寧省沈陽市生態環境局印發《沈陽市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管理辦法(試行)》,將正面清單劃分為疫情防控、重污染天氣應對、日常生態環境監督執法三類,分別明確入選條件、篩選程序,引入企業承諾制,細化監管措施。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規范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不罰”“輕罰”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細化適用程序、認定標準,全面規范“不罰”“輕罰”程序。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明確7種依法不予處罰的情形,督促企業盡快整改。
二是推行分類監管、差異化監管。各地科學合理配置執法資源,對污染重、風險高、守法意識弱的企業加大監管力度,實現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甘肅省生態環境廳指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礎,以企業信用評價結果和企業環境守法記錄為依據的分級分類監管模式,對信用等級和環境守法記錄良好的企業,免于現場執法檢查。浙江杭州啟動企業“環保碼”試點,實時采集在線監控、電力監控、信訪投訴、應急管理、行政處罰、日常檢查等數據,結合排污許可證、環評審批、二污普、環境信用評價等業務系統,賦予企業紅、黃、綠三色“環保碼”,動態反映企業環境管理水平和環境安全風險狀況。上海金山對清單內企業實施動態管理,為加強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在夏秋季節將清單內涉VOCs企業暫時調出。廣東佛山將排污企業分為免于現場檢查、減少現場檢查、特殊監管和普通監管4類,對環境風險高、排放量大的企業加強監管。福建泉州針對電鍍、皮革、印染、陶瓷等4個重點行業出臺企業環境守法告知書,將相關企業分為4個環境守法等級,根據日常檢查結果定期評定并公開發布,實行差別化監管。
三是實施遠程監控、非現場執法。各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污染源信息的智能分析,及時發現和鎖定環境違法線索,減少現場執法時間和頻次。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編制《強化生態環境非現場執法能力方案》。按照“企業自證達標、實施在線監控、強化網上巡查、及時反饋處置、依法鎖定證據、重點現場查處”6個步驟,設計工作流程,細化工作規范,實現非現場執法與現場執法的無縫對接。河北省將分表計電作為監控企業污染防治設施用不用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涉氣工業企業分表計電設施安裝聯網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共安裝聯網分表計電設施1.1萬余家,監控點位達到9萬余處。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在移動執法系統中設置非現場檢查流程,指導各市(州)對納入正面清單的企業在系統中進行標記,將減免企業現場執法檢查落到實處。江西鷹潭建設“高空瞭望”視頻監控系統,采用“空地一體化污染監管”的設計,可對重點污染源實現全天候、大范圍、遠距離精確監控。
四是強化幫扶、引導企業自覺守法。各地堅持嚴格執法與指導服務企業兩手抓,積極采用“云會議”等方式,與企業線上交流互動、答疑解惑,組織企業開展環保法律法規、環境管理知識培訓,既保持高壓執法力度,又體現服務企業溫度。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舉辦全市企業生態環境守法視頻培訓,400余家重點排污單位的負責人及環保管理工作人員共計850人參培。福建三明組織全市工業園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通過視頻連線,遠程觀摩企業環境管理工作情況,邀請部分企業負責人進行經驗交流。吉林白城編制《企業事業單位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八個必須落實”》,做好執法過程中的普法工作,積極探索構建“普法+教育+懲戒”的三位一體監管模式,推動企業自覺遵法守法。
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的實施,體現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關注和支持,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釋放了積極信號。生態環境部表示,將繼續督促指導各地進一步完善、優化、固化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對行之有效、廣泛認可的措施,將積極推動形成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