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是地球大氣圈的平流層中距地表20至30km空間臭氧濃度最大的區域,但臭氧的含量只占這一高度上空氣總量的1/10。
臭氧含量雖然極微,但它能把太陽輻射波長為200至300nm的紫外線的99%吸收掉,從而阻擋了太陽紫外線對地球上人類和生物的傷害。
70年代初,美國環境科學家最先觀察到臭氧層受損的現象。1985年,英國科學家首先發現南極臭氧層出現空洞。其后,美國云雨7號衛星的大范圍觀測也表明覆蓋整個南極大陸上空的臭氧量減少了一半,并且這種情況呈逐年加重的趨勢。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經十分嚴重,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平均減少了10%至15%,西伯利亞上空減少了35%。
我國在北京、昆明設有臭氧監測站,其1980年至1987年觀測資料證明,昆明上空臭氧平均含量減少了1.5%,北京上空減少5%。
導致臭氧層耗損與破壞的主要原因,目前,國際上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是使用氯氟烴(氟利昂)和哈龍(包括5種氯氟烴類物質和3種鹵代烴物質)。氟利昂被廣泛地用作致冷劑、發泡劑、清洗劑、分散劑和保溫材料等,它們幾乎都毫無控制地排放到大氣中。進入大氣的氟利昂緩慢地從對流層流向平流層,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釋放出氯原子,氯原子與臭氧發生連鎖反應,形成氧原子,1個氯原子可以破壞10萬個臭氧分子。由于氟利昂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長達數十年到一百多年,所以工業革命后排放的氟利昂大部分仍存在大氣中,并且由于新的排放,其濃度正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
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對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①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10%,地面不同地區的紫外輻射將增加19一22%,由此皮膚癌發病率將增加15~25%。
②過量的紫外線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農作物減產;還可能導致某些生物物種的突變。
③過量的紫外線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產生光化學污染。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