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堅定不移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湖北武漢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

2020-11-09 09:44:58 長江日報   作者: 王怡人 雷衎 陶常寧  

“與黃鶴樓同框”“江豚一家三口江面嬉戲”,今年8月以來,江豚多次重現長江武漢段。

目前,科研人員已經在武漢段長江江豚出沒的白沙洲等水域安裝監控儀器。下一步,“江豚之家”正在選點待建,市民有望近距離觀看江豚。

江豚多次重現長江武漢段的背后,意味著長江武漢段水質逐漸轉好,有專家稱,十年禁漁初見成效。

武漢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致力于改善人居環境,守護綠水青山。

整治港口岸線 做好兩江文章兩江四岸描繪“一望無際接云天”新景致

整治江湖排口,水質明顯改善

11月6日,武昌興華嘉天下小區居民何伽玲帶著孫女在東湖邊散步,岸邊草地上一塊“排口公示牌”引起兩人的注意。

立牌上清晰地寫著排口編號、坐標、尺寸、投訴電話,旁邊還附有一個二維碼。何伽玲拿出手機掃一掃,如果發現排口排放污水,還可以有獎舉報。

如今,市民漫步于西北湖、菱角湖,能輕松找到各種排口公示牌。

從去年開始,武漢著手對全市166個湖泊排口“摸家底”,并為排口立標。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河湖排口整治工作的第一步。

“最終不讓一滴污水進入湖泊,實現污水零直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排口整治工作三管齊下:取締非法排污口、整治雨污混流口、規范雨水口。

排口全面整治后,全市湖泊水環境質量改善。今年上半年,劣Ⅴ類湖泊由2019年的30個,減至2020年上半年的12個。

除了湖泊,河流排口排查也是重點。

目前,武漢正在開展全市165條河流排口排查整治工作。長江、漢江入河排污口已形成了排污口初步清單,并完成排污口細化分類及水質監測工作。

整治港口岸線,現“一望無際接云天”美麗景致

11月7日7時,家住崇仁路的吳又平來到漢江崇仁路碼頭江邊,沿著江邊一路走到龍王廟。看著江邊干凈整潔,心情舒暢。

從去年4月以來,每天清晨,吳又平都會風雨無阻來到江邊轉轉。

75歲的吳又平有一個綽號——“最后的水上人家”。

1991年,漢川市三星垸水稻原種場職工吳又平被單位委派來武漢建碼頭。2011年,吳又平購買2艘船舶停靠在崇仁路水域,成為眾多“水上人家”一員。

2019年3月,吳又平的兩艘船——漢江上“最后的水上人家”被拖到漢川切割。

吳又平的“水上人家”被拆除,是武漢市近幾年來港口岸線整治的一個縮影。

2016年4月,武漢市啟動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整治行動,當年共取締長江、漢江184個非法碼頭、273艘躉船,實現了“江上無非法采砂、江邊無非法碼頭”的景象。

2018年12月開始的港口岸線整治第二階段后,“一望無際接云天”的長江水岸線,成為武漢的一道美麗景致。

武漢港航局負責人介紹說,從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31日,武漢市將進一步深化長江、漢江干線港口碼頭整治工作。

該負責人介紹說,在前期綜合整治的基礎上,有關部門將進一步清查整治長江、漢江干線所有無證、手續不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及自然保護區內的港口碼頭設施。

與此同時,一系列的相應舉措正相繼出臺,每周不少于2輪的頻率對轄區長江、漢江岸線實施全線巡查;對重點水域、敏感江段實行24小時輪班值守并建立巡查臺賬;采用無人機、遙感遙測等科技手段對重點水域、敏感江段實行不定期抽查,堅決防止非法碼頭死灰復燃。

做好兩江文章,構劃百里沿江生態文化廊

每到入夜時分,在曾是險段的龍王廟親水平臺上,總有三三兩兩的市民漫步江邊,享受生活。市民胡思文說,汛期過后,他每天都和家人來這里散步,“看對面江景,聽浪花拍岸,特別能讓工作一整天的人放松下來”。

從2001年漢口江灘始建,經過近20年的發展,武昌江灘、漢陽江灘、漢江江灘和青山江灘相繼建成。從考慮防洪需要為主的江灘1.0模式,到“生態創新、海綿主導”的江灘4.0模式,集休閑娛樂防洪于一體的大型江灘公園已然出現在世人面前。

“江灘的發展,是親水與親民理念的雙重體現。”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漢市將繼續建設這一城市生態客廳,讓全民共享綠色福利。

如今,經過多年蛻變,武漢江灘已從防洪岸灘變身百里畫廊,成為親民惠民的全國最大濱水公園,并逐步以更加開放、國際化的百里沿江生態文化長廊形象呈現。

目前,武漢正積極謀劃百里沿江生態文化長廊。長江段,上至白沙洲、下至天興洲,漢江段,上至長豐橋、下至河口,兩岸腹地分別延伸至漢口中山大道、武昌和平大道、漢陽鸚鵡大道。

按照規劃,百里沿江生態文化長廊建設將堅持生態優先,加強沿江岸線管理,嚴控景觀視覺廊道,注重空間留白;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通過沿途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打造集休閑娛樂、文化展示于一體的城市新空間,讓城市記憶得以傳承,讓市民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滋養。

朋友圈頻現“碧水藍天”, “武漢藍”印證空氣質量提升

朋友圈經常被藍天白云刷屏。今年越來越多的“武漢藍”,印證著武漢空氣質量的提升。

對比去年1至10月的數據,今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69天,增加了61天,輕度污染天氣36天,減少了44天。

“截至目前,還沒有產生中度、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天氣。”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空氣質量越來越好,既有疫情影響的特殊原因,更是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久久為功”的成果。

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加強柴油車污染治理,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為此,生態環境部門與公安、交管部門啟動聯合執法,在柴油車通行的重點路段、重要通道,設立執法卡點。截至11月6日,累計檢測10227輛上路行駛柴油車,對918輛超標排放車輛進行處罰。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大聯合執法路查路檢頻次,使聯合執法監管常態化,降低機動車尾氣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同時也將嚴控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

目前,武漢處于城市建設高峰期,揚塵治理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11月6日,一輛灑水車正在江夏區光電子信息產業園項目場區灑水降塵,塔吊的空中吊臂也正在噴灑水霧。

施工方新八建集團項目經理周濤介紹,“我們在圍擋、塔吊都安裝了噴淋設備,車輛進出大門安裝了洗車槽,場區內還有灑水車和多臺霧炮車,及時降塵”。周濤說,項目部同時組織了一支“保潔小分隊”,隨時待命。

目前,武漢已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房屋市政工程揚塵治理百日攻堅行動,進一步完善文明施工管理責任體系,加大檢查督查頻次,嚴格監督執法,持續鞏固施工揚塵治理成果。

市城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城市建設向集約、節約、生態的方向發展。

碧水武漢,世界東湖。東湖,是武漢166個湖泊中最負盛名的一個,也是武漢打好碧水攻堅戰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東湖最大子湖郭鄭湖鵝咀處,水草豐茂搖曳,魚蝦穿行,水鳥翩躚。今年9月開始,“‘水下森林’重現東湖”頻頻刷屏。

據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8個水生態修復先行區即將開始行動,14余萬平方米沉水植物長勢良好。

“水下森林”還在不斷擴域。湯菱湖和小潭湖又將新增132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水下森林”正逐漸在東湖連點成面。東湖的水生態修復是武漢保護碧水的一個縮影,碧水攻堅戰的成果正逐漸顯現。

明年,東湖主湖區有望出現350萬平方米“水下森林”。

與此同時,一批地塊土壤修復工作進展順利。原武漢力諾化學集團有限公司場地土壤治理修復已基本完成。原武漢無機鹽廠、原武漢環宇化工有限公司場地土壤治理修復正在施工,預計2021年上半年完成驗收。

最嚴“水考”效果初顯, 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在II類

10月30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收到一份長江斷面水質考核通報,這是最新的“水考”成績單。與去年相比,轄區內牛家村考核斷面水質改善明顯,今年1至9月,牛家村考核斷面綜合污染指數變化情況為-8.44%,達到了II類水質。

而這個斷面去年因為水質監測結果不達標,被罰150萬元。

一年以來,全區上下狠抓水污染治理,效果立竿見影。根據核算結果,預計今年年底牛家村考核斷面將由“下降扣款”變為“改善獎勵”。

2017年,武漢在全國首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

之前長江武漢段只設置了出口和入口處的水質檢測,市內哪個地方水質發生變化,無從得知。

“水考”單月考核,雙月通報,年度算總賬。根據水質檢測結果,如發現有不達標的水質監測斷面,生態環境部門要求他們排查污染源,制定整改方案。

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量化考核,形成倒逼機制,層層傳導壓力和責任,加速各個區的水污染治理”。

如今,最嚴“水考”效果初顯。2019年長江武漢段,11個跨區考核斷面綜合污染指數較2018年全部同比下降,水質均實現好轉,長江武漢段兩個“國考”斷面楊泗港、白滸山水質達到II類,優于國家考核目標。2020年以來,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在II類。

保護水環境,僅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更需民間力量的參與。

長江日報記者每次見到馬陟時,他總在策劃下一場河湖保護公益活動。42歲的馬陟,是武漢“愛我百湖”志愿者協會會長。前不久,在水利部、全國總工會和全國婦聯主辦的“尋找最美河湖衛士”活動中,他還被授予“民間河湖衛士”稱號。

“因愛水與同道結緣,從2010年一起做環保公益活動,后來干脆成立了‘愛我百湖’志愿者協會社會組織。5年來,牽頭為武漢全市河湖征集民間河湖長,成為協會每年的盛事。”馬陟回憶道。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愛我百湖”志愿者協會成為了發掘民間河湖長的公益平臺。

2015年,協會開始在全市公開招聘民間湖長;2017年在全市范圍內為166個湖泊公開征集民間湖長;2019年底,又為武漢市34個市級重點河湖征集了民間河湖長,有近萬余人參與民間河湖長系列相關活動。

5年來,“愛我百湖”協會積極培育和發展民間河湖長隊伍,探索出了一整套涉河湖問題發現反饋機制,搭建起官方河湖長與民間河湖長溝通平臺。通過對話交流,形成了河湖保護的良性循環。

“以武漢‘愛我百湖’協會為平臺,馬陟及其團隊探索出了一條有效連接政府、企業與公眾共同參與水環境保護的發展路徑,吸引了最廣大的民間環保力量加入進來。” 市河湖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武漢河湖治理已全面進入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據河湖長“三長聯動”階段,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社會參與體系日益得到完善。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改善生態環境,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