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新能源造車江湖大戰,為何唯獨吉利掉了隊?

2020-12-10 08:29:28 開懷的生活

吉利今年“不吉利”,反而深陷泥潭!

據悉,吉利和沃爾沃的合并談判推遲到2021年,因為吉利要重回科創股上市,合并的事情只能中止。

作為國產第一自主品牌,吉利的200多億市值卻遠不及新興勢力蔚來(300多億)、特斯拉(6000億)。

另一方面,吉利推出的電動車品牌較多,主打產品幾何卻銷量慘淡,吉利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明顯乏力,

信用評級負面、負債累累,國產汽車之光為何淪落至此?

曾經的國產自主第一品牌吉利究竟如何破局?

商業動作頻出、高管明顯變動的吉利還是一個車企嗎?

“一哥”的憂愁:吉利不再“吉利”

2017年,吉利超越長城、長安,正式成為中國國產自主品牌銷量第一品牌,并且穩穩的坐了三年,吉利“一哥”形象深入人心。

但很遺憾的是,自主品牌的高光時刻持續了不久,從2018年起,中國的汽車市場就結束了28年的連續增長,至今轉為緩慢下降。

其中自主品牌的下降趨勢最為明顯,2017年到2019年三年間,自主品牌的總份額從43%下降到39%。

今年以來,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只剩36%。

作為“一哥”,吉利的頹勢已然到來。

從吉利的招股書上可以看到,吉利的三大品牌(包含領克)近三年總銷量分別為124.71萬、150.08萬、136.16萬,已經可以見到明顯的下滑。

在今年上半年,吉利銷量僅53.04萬輛,即使沒有疫情影響,吉利的銷量回升可能性也很渺茫。

銷量帶來的影響體現在營收上,2019年吉利業績大幅下滑34.67%,今年前三季度,吉利控股實現歸母凈利潤30.87億元,同比下滑近50%。

并且,三季度吉利控股流動負債1683.2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短期負債合計457.24億元。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吉利的現金流也在持續下降。

目前凈額僅為52.19億元,而2017-2019年該指標均超400億。

但吉利依舊在發揮一個“投資公司” 的使命,入股沃爾沃、收購寶騰和路特斯,收購了盛寶銀行和Terrafugia的股權,與國鐵和騰訊成立合資公司……

對于資金上的危機,吉利的應對之法是在科創板上市,這樣就能夠尋求公開融資,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這并不能改變當前銷量的頹勢,如果汽車銷量上不去,慘淡的業績會繼續影響股價,吉利的后續壓力并不小。

拋開大環境不談,當年那個逆風收購沃爾沃的吉利怎么了?

十年前,吉利的市值僅有30億元,沃爾沃的市值保守也有20億美元,吉利高調收購沃爾沃的消息被業內嘲諷譏笑為“蛇吞象”。

受當時金融危機波及,世界上大多數的汽車制造商都在危機中掙扎,吉利卻在大張旗鼓的同時開發6個現代工作品牌,并且吉利還宣稱在未來18個月內推出6款新車,并且揚言在4年內開發出42款新車。

大家都以為吉利瘋了。

早在2005年香港上市時,吉利創始人李書福就有三年打入歐洲,思念打入美洲的野心。

在一眾汽車車企都還在喘息時,吉利盯上了沃爾沃,吉利認為此時的沃爾沃處在低谷期,咬牙收購沃爾沃度過低谷期,必定會獲得極大的收益。

吉利當時從“老板姓買得起的車”到“安全環保節能車”的經營理念的轉變,也和沃爾沃的形象特征不謀而合。

收購沃爾沃之后,此時的吉利意氣風發,意圖縮小BBA(寶馬、奔馳、奧迪)的差距,成為吉利的子公司之后,沃爾沃借助中國紅利實現了銷量的上升。

但同時也很殘忍的是,沃爾沃不懂中國。

在之后的十年中,BBA等競品大規模推進本土化戰略,對年輕用戶、低級別城市的“中國紅利”挖掘更為充分,進一步拉大和沃爾沃的差距。

BBA的慣用打法就是投資電影文化產品,定制廣告,將自身的定位和“高端、地位”等標簽捆綁,從而迎合了越來越富并且追求生活品質的廣大中國消費者。

而此時的沃爾沃在做什么?

僅僅只有一張“安全牌”可打,即使在安全領域,沃爾沃首屈一指,但吉利和沃爾沃的相對獨立,導致沃爾沃根本不懂中國人。

“面子”和“里子”,BBA選擇了前者,沃爾沃選擇了后者。

也就是說吉利和沃爾沃牽手之初,標榜獨立品牌的利落并沒有給吉利沃爾沃帶來過多的競爭籌碼。

吉利的愁:發力新能源遇冷

當然,吉利也不會坐以待斃。

2015年,吉利推出帝豪EV車型,2018年推出帝豪GSe,兩個車型均為“油改電”,后推出自由電動車品牌“幾何”。

2017年,為了對標特斯拉,極星從沃爾沃獨立,成為一個獨立的純電動品牌。

今年四月,吉利又再次孵化一個電動品牌:楓葉,今年七月底,又和奔馳合作組建“smart”。

幾何A、極星、楓葉、還有未來的smart,如果再加上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旗下的遠程汽車和倫敦電動汽車,吉利控股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已經有6家。

在新能源汽車大勢之下,吉利在雄心勃勃,干勁十足,但不論怎么看,都有一點急于求成。

從品牌細分來說,幾何的定位偏向于中高端,楓葉定位低端,同時還有幾種“油改電”,看起來不同品牌,不同定位。

但實事求是的說,吉利眾多的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過于分散,每一個新品牌的打造都需要耗費資源、時間和人力,也就導致資源分流,競爭力不強,也沒有出現過爆款新能源。

吉利所有的新能源加在一起,也不及他人一款新能源品牌,而只要一個爆款出現,自然能形成連鎖反應帶動其余品牌。

不僅如此,吉利也沒有抓住時間,就拿極星來說,吉利在2017年就開始運作了,這個時候新能源補貼還在穩定期,特斯拉還沒有進入中國,吉利有十足的發展空間。

但2019年,極星的銷量還是0。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你不能什么都想要,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吉利體系龐大,在新能源項目之上,還有領克等一眾品牌,吉利無法把資源均衡在新品牌、新技術上。

如果說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作為對手的特斯拉動作實在是太快了。

2018年5月,特斯拉在上海注冊,七月簽訂協議,10月選址成功,2019年元旦剛過,特斯拉上海工廠就正式破土動工。

并且,在2019年年底,上海工廠就已經交付使用。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Model 3 以4.5萬輛的銷量,遙遙領先國內所有造車新勢力。

伴隨著時間的消失,吉利的機會也在消逝,不僅有特斯拉這樣的超級勢力在前,還有蔚來、比亞迪、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等在暗暗發力,并且也獲得了相當高的市場銷量和關注。

吉利想要抓住機會超越的難度還很大。

在新能源汽車上慢半拍的吉利,錯過了發展時間,也在錯過機會,在未來十年純電動化的大趨勢之下,吉利如何保住市場也是個問題。

最后

就在幾天前,吉利控股換了CEO,果然還是商人更會做買賣。

吉利官方宣布由李東輝正式成為吉利控股的CEO,原先擔任此職位的安聰慧成為吉利控股總裁。

而李東輝是誰?

此人極其擅長運營和資本運作,原先在這個職位上的安聰慧被調離,這其實已經表明吉利之后的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安聰慧帶領的傳統汽車制造,另一個則是李東輝帶領的新科技汽車道路。

讓一個搞金融的來造車,吉利意圖顯而易見。

拉特瑪島:科創板第一“車”,吉利 A 股求藥

鋅刻度:吉利的電動Plan B:北極星前景幾何?

財經無忌:吉利沃爾沃的十年之癢

36氪:市場要聞丨中止近5個月后,吉利與沃爾沃的合并計劃將重啟

花朵財經:“怪不得吉利不搞電動車,原來是沒錢!”

汽車商業評論:11月重磅人事變動一石,吉利獨占六斗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新能源車,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