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李毅中:工業界要努力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

2021-01-18 08:54:05 中國企業網
1月17日,以“優化營商環境促創新,政企聚力‘十四五’開新局”為主題的第十八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第八次中國企業營商環境峰會暨2020年度中國企業十大新聞發布儀式在京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出席會議并演講。

以下為演講內容:

尊敬的王欽敏主席、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各位朋友:

首先祝賀由《中國企業報》主辦的第18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近來,大家都在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我想就工業經濟如何為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做貢獻談一些體會。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講,第一,說說工業和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第二,如何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我國工業的自主可控能力;第三,工業經濟要加快構建、主動適應新發展格局;第四,關于碳達峰和碳中和話題。

一、要保持工業、制造業在GDP中占比基本穩定。

我們回顧一下2020年,確實很不平凡。中央電視臺采訪我的時候問道,你感到2020年工業戰線上最為欣慰的是哪些事情?我說有兩條:第一條就是工業戰線攻堅克難,保障了防疫、抗疫物資的供應。去年我國出口口罩2242億只。我國口罩的生產能力原來是一天800萬只,現在一天六七億只,這簡直不可思議。第二個感到欣慰的是,工業戰線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復蘇拉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由負轉正。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2020年一季度,我國工業增加值降低8.4,拉了GDP的后腿,GDP是負6.8。但是二季度我國復工復產艱難推進,工業增長在二季度當季是4.4,帶動了當季GDP由負轉正,為正3.2。然后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增幅是5.8,帶動當季的GDP增長4.9。前三季度累計起來,工業增加值增幅是1.2,帶動GDP增長0.7??梢钥闯?,工業增加值增幅高于GDP的增幅,工業起到了拉動的作用。2020年1至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11月增長7,10月增長6.9,如果12月還能保持11月增幅的話,那么毫無疑問要繼續拉動GDP正增長?,F在已經有不少的國內外機構做出預測,今年工業增加值增幅可能是2.6到2.7,預測今年的GDP可能在2左右。所以,我國是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事實證明,工業對國民經濟,對人民生活仍然發揮著支撐帶動作用和保障作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是一個新的提法,也就是說四化不僅要協調發展,而且要同步實現。這說明一方面,我國的工業化還要走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另一方面,工業化不是光指工業,指的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歷史階段,四化要協調發展,還要同步實現。

 

 
但是在前幾年,出現了工業、制造業占比過早過快下降的現象,這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通過圖表可以看出,我國工業占GDP比重的高峰出現在2006年,大概為42%,然后一路下滑,一年一個百分比降到2016年32.9%。2017年開始趨于平緩,到2019年為32%,2020年估計會稍高一點。同樣,我國制造業占GDP比重在同期之內也是這樣一個傾向,從32.5%降到了28.5%。為什么制造業占比的斜率少一點呢?是因為我國這幾年制造業占比是逐漸上升的,一直上升到2019年的86.6%。這里我要說明一個概念,二產的占比、工業的占比、制造業的占比,這三個占比有關聯,但不一樣。二產包括建筑業和工業,工業在二產里的占比為83%,這個比例是在下降的。制造業在工業里的占比為87%,這個比例在上升。所以這兩個趨勢是一樣的,斜率不大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發達國家金融危機以后提出,要“重振制造業”“再工業化”。2016年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美國11.6%,日本20.7%,德國20.8%,韓國27.6%。2017年、2018年、2019年,各方預測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沒有下降,可能還要回升一點。我國目前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為27.7%,和韓國差不多,但是我國人均GDP是韓國的1/3。韓國1995年實現工業化,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定工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避免和糾正脫實向虛、工業被空心化和邊緣化的現象。

二、工業經濟要加快構建、主動適應新發展格局。

經濟全球化是發展的規律,是不可逆轉的。各國都應該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取長補短,合作共贏,這才是正道。但是當前,一些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潮流還在抬頭,我們針對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要因勢利導,及時調整。改革初期,我國“大進大出,兩頭在外”,拉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這個貢獻功不可沒。到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高達64.2%。但是金融危機襲來了,出口出不去了,進口也進不來,那怎么辦呢?那就要調整我們的戰略,以擴大內需為主,因此,這幾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逐漸下降,到2019年降到31.8%,降了一半。而發達國家多少呢?美國、日本以及歐洲一些國家,外貿依存度在20%至25%之間,我國為31.8%,這說明我國還有調整的余地。

我國經濟一些結構性矛盾在疫情期間更加明顯。什么是結構性矛盾?就是我國一些行業大量進口關鍵性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最典型的就是芯片,高端芯片90%靠進口。在一些行業更加突出,如電子信息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航空航海汽車、智能儀表儀器、醫藥醫療器械,這五個行業進口的依賴更大。同時,還有一些行業出口量很大。比如手機,我國一年生產手機20億部,其中64%用于出口。彩色電視機一年生產1億多臺,46%用于出口。服裝紡織品38%用于出口。疫情對國際經濟的沖擊更加嚴重,經濟在萎縮,這樣對進出口貿易影響更大。

另一方面,美國視我國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因此美國對我國的遏制封鎖打壓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戰略。還有一些其他國家,通過疫情總結經驗教訓,不能過多地依賴外部,開始調整結構,搞本土化。結合這些因素可以看出,全球化的趨勢不能改變,但是方式方法在變,更多的是雙邊、多邊、區域的關系,因此,我們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有現實意義,更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那么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不是可行呢?我國的市場規模超大,潛力巨大。2019年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1.2萬億元,這個數字每年增加8%—10%,去年的數據還沒出來,可能是負值,但正常情況下還是增長的。另外,2019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不低也不高,今后每年還要隨著GDP的增幅再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中等收入階層現在有4億多人,今后還會增加。因此,我國的市場規模巨大,成長性強。我國工業門類齊全,實力雄厚,包括41個大類、92個中類、525個小類。但是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的后期,還沒有實現工業化。我國城鎮化比例是多少?如果按常住人口算是60.6%。但是按戶籍人口算是44.4%,也就是說有2億多民工常年在外打工,進入了城市的常住人口,但是沒有解決戶口問題,所以我國今后的發展余地很大,潛力還很大,這是與發達國家不一樣的地方。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發展雙邊多邊區域的合作。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凡是有遠見的跨國公司不會放棄、不會離開中國市場。我國還有超級的制造配套能力,綜合素質較高的產業大軍,因此我們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開放市場,具有強勁的吸引力。

202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進出口和吸引外資逆勢上揚。2020年我國外貿同比增長1.9%,其中出口增長4%。近日我國還參加并促成東盟10+5貿易協定RCEP。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從這幾方面來看,我國新的發展格局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可行的。

那么怎樣來構建新發展格局呢?從工業來看有許多有效的途徑。一是要加快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要強鏈補鏈擴鏈,形成現代產業體系。二是要有序發展以數字基礎設施為核心的新基建,發展水利交通等重點建設,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三是要加快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都市圈建設。四是要進一步開展國際合作,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方位、高水平、多層次提高我國進出口,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這些都有巨大的潛力。

三、堅持科技創新,加強成果轉化,提升工業自主可控能力。

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我們可以做到自主循環,確保在極端的情況下,經濟仍然可以正常運轉。我們應對美國等外部勢力對我們的遏制、封鎖、打壓,我們更要抓住時間窗口,通過創新轉化,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填空缺,增強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競爭力和穩定性。

1.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優化投入結構。

2019年我國和發達國家研發投入與GDP比例(R&D)中,我國為2.23%,美國2.79%,北歐3%,日本和德國3.4%,韓國4.5%。

其中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投入比例我國為5.7%,而發達國家為15%—20%,這導致我國很多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的力量,堅持戰略型需求作導向,這是我國技術創新的方向和重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部署今年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

2.抓好重大科技攻關。

第一輪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06—2020年)已取得重大突破,五中全會已經提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一系列新的前沿領域、新一輪重大科技專項正在推進。

組織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工信部已組建17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025年將達到45個,基本覆蓋工業的各個主要行業。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行業的先進專業技術深度融合,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行業的技術跟進水平。

3.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最高為30%,只有發達國家(60%—70%)的一半。每年那么多科技成果中,有70%束之高閣,太可惜。我們應該在轉化上下功夫,研發的目的在于用,只有用,才能形成現實生產力,只有用,才能試錯、改進、提高。

要提高成果轉化率、產業化,就要堅持“政、產、學、研、用、金”相結合,推進成果轉化,必須是各方協同發力,共同推動。這要求我們要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完善政策,要更多用市場化的辦法,來促進成果的產業化。要支持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承擔行業共性技術,并帶頭在企業實現產業化。

4.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

2019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的1.35%,是全國總量的70%。2016年為0.9%,2017年為0.98%。全國2019年的研發投入是2.2萬億,規上工業企業占了70%,所以說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一點不為過。

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僅要靠企業自己,還要產學研用相結合,要把產業基礎再造落實到行業、企業,要因企施策。要在過去的基礎上,開展智能、綠色、優質為中心的新一輪技術改造,由企業到產業鏈。積極開展創建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領航領軍企業,形成行業創新體系。

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工業要有責任擔當。

減少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防止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災難,這是全球的共識和行動。我國十分重視并積極響應聯合國的《巴黎協定》,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年底的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我國到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量達峰的承諾。

這些年,我們做了實實在在的努力,并取得了成效。2019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已經比2005年下降了48%,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3%。2020年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把我們在2015年向世界承諾的指標又提升了,排放強度原來是2030年比2005年降60%—65%,現在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原來是到2030年達到20%,現在到25%左右。還有個指標,森林蓄積量,原來是2030年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現在增加60億立方米。

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視頻會上又提出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我國在2030年達峰以后還要繼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要靠碳匯,就是綠色植物在陽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我們一方面繼續減少二氧化碳,一方面靠碳匯把它吸收掉、中和掉,這叫碳中和。中央經濟工作會部署2021年八項任務,第八項就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從去年九月份到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件工作強調了四次,密度之大、力度之強、任務之具體,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迅速貫徹落實。我建議,在“十四五”規劃和2021年的工作中要做具體的安排,要有指標、有措施、有責任,要責任分解、要評價考核。

據統計,目前全球一年排放二氧化碳331億噸,我國的排量超過了100億噸,占30%。而且,2019年全球的排放量沒有增加,是零增長,而我國增長了約1.75%,所以形勢嚴峻,要趕緊抓落實。

工業是二氧化碳主要的排放源,更要有責任擔當。需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產品結構。碳達峰、碳中和不是一件孤立的工作,它涉及到整個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能源。比如,我們要控減煤炭的用量,不僅要控制,要把煤炭用量減下來,還要發展水能、風能、光能、核能、生物能,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制氫不可取,要發展無碳綠氫。要研發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轉化利用,要加快建設用能權、碳排放交易市場,要開展國際合作。

還要持續深入節能減排治污,生產更多的綠色產品,創建更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比如大力發展電動汽車。要特別重視和支持植樹造林、國土綠化,增加森林的蓄積量。資料顯示,每生成1立方米的森林蓄積量,要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每1立方米的森林蓄積量一年可以吸收0.3噸—0.6噸二氧化碳,南方北方不一樣,樹種不一樣,平均是0.5噸。目前,我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比2005年要增加60億立方米的森林蓄積量,搞綠化植樹造林,增加碳匯,也是碳中和重要的一個方面。工業企業所在的地區也要響應國家的號召,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好。謝謝!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工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