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胡鞍鋼: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及主要途徑

2021-02-02 09:25:57 風能專委會CWEA   作者: 胡鞍鋼  

中國政府明確提出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標,從相對減排到絕對減排,進而零排放,成為雄心勃勃的“中國方案“與路線圖。在闡釋中國減排承諾及意義的基礎上,認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既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大挑戰,也是實現綠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最大機遇;中國要實現2030 年前碳達峰核心目標,須建立倒逼機制,分為四個十年階段、八個五年規劃,逐步推動綠色改革綠色創新;進而明確提出了20 個方面的主要實現路徑和政策建議,即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及增速約束性目標、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大幅度消減煤炭生產量和消費量,等等,以形成“政策合力”“協同效應“,在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中有助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并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重中之重。

世界已經進入全球氣候變化時代,成為人類發展面臨的最大的非傳統安全挑戰。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應對氣候變化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大挑戰,但同時也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綠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最大機遇。對此,習近平主席明確向世界表態:中國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腳踏實地落實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1] 。

一、中國減排承諾與意義

2020 年9月22 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主席還提出了后疫情時代推動世界經濟綠色復蘇的設想,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2] 。

這是中國首次提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由于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占世界能源碳排放總量比重的28.8%,對全球碳達峰與碳中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能源轉型委員會(ETC)在《中國2050——一個全面實現現代化國家的零碳圖景》報告所言,無論對于整個世界、還是對于中國自身而言,中國探索到21 世紀中葉實現凈零碳排放的戰略路徑意義重大于。

▌(一)從相對減排目標到絕對減排目標

2009 年9月,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時首次提出中國2020年相對減排目標,即爭取到2020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 年增加4000 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同時,他也指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承擔超出我國能力或發展水平的絕對量化減排指標[3] 。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首批締約國,并為達成《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及其實施細則作出重要貢獻。

2014 年11月和2015 年9月,習近平主席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兩次發表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了中美兩國各自2020 年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根據這些聲明,2015年11 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的首腦峰會上,代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闡述了對巴黎氣候大會的期待以及對于全球治理的看法。中國第二次提出2030年相對減排行動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 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 億立方米左右。印度在COP21 巴黎氣候協議上承諾,到2030 年將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33% ~35%,明顯低于中國的相對減排承諾。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2017 年,周大地、何建坤、齊曄等研究明確提出,中國完全可以做到超額和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的GDP能耗下降和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標。預計至2020 年,中國能源強度可以比2005 年下降約50%,甚至更高,在2025年前實現碳排放峰值[4]。這為決策者提出的新目標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若全球氣溫升溫不超過1.5°C,那么在2050年左右,全球就要達到碳中和;若不超過2°C,則2070年全球要達到碳中和。這成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時間點,所剩時間只有30 ~50 年。為此,發達國家在碳排放已持續下降的過程中,均選擇了2050 年的時間點,而中國在尚未達到碳排放高峰的情況下,做出2060 年前達到碳中和的政治承諾。

政治承諾見之于國家治理實踐。到2019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 年分別下降約18.2%和48.1%,已超過了中國對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 年下降40%~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也明顯優于同期印度碳強度下降20%。此外,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2005 年的7.4% 提高到2019年的15.3%;可再生能源總消費量占世界比重從2005年的2.3%上升至2019年的22.9%,已經超過美國比重(20.1%);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了4 500 萬公頃,森林蓄積量也增加了51億立方米。當今人類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世界共識。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為此,中國帶頭于2020年9 月第三次提出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標。

2020年12月12 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的新目標,到2030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 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1] 。這是世界上最為雄心勃勃的“2030 中國減排目標”,將帶動全球減排提前達峰,并發動空前未有的全球性綠色能源革命,充分展現了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世界2050 年零碳排放目標,發揮全球領導作用。

▌(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國際背景

第一,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的最大挑戰之一,極大促進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共識和重大行動。全球氣候變化對全球人類社會構成重大威脅。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8年10 月報告認為,為了避免極端危害,世界必須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C以內。只有全球都在21 世紀中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才能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2019 年9月報告,目前,全球已有60個國家承諾到2050 年甚至更早實現零碳排放。

第二,歐盟帶頭宣布絕對減排目標。2020 年9月16 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發表《盟情咨文》,公布歐盟的減排目標:2030 年,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1990 年至少減少55%,到2050 年,歐洲將成為世界第一個“碳中和”的大陸。歐盟從1990年之后碳排放持續減少,累計減少23.3%。

第三,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之后,日本、英國、加拿大、韓國等發達國家相繼提出到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政治承諾。日本承諾,將此前2050 年目標從排放量減少80%改為實現碳中和。英國提出,在2045 年實現凈零排放,2050年實現碳中和。加拿大政府也明確提出,要在2050 年實現碳中和。除美國、印度之外,世界主要經濟體和碳排放大國相繼做出減少碳排放的承諾。但是,中國不同于西方及日本發達國家,還處在碳排放上升階段;在2008-2018 年期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碳排放年均增速為-1.1%,中國則為2.6%,是世界增速1.1% 的2.36倍。

▌(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大意義

2020 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成為中國加快實現碳排放達峰的元年,但是也僅給中國留下40年的時間。這是黨中央具有極其重大意義的戰略決策,如同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啟改革開放時代,以人民福祉為中心開啟綠色低碳無碳時代。

第一,碳達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大意義。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所謂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一般指一年)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碳達峰與碳中和緊密相連,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前提,達峰時間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響碳中和實現的時長和實現的難度[5]。

第二,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極其廣泛深刻的綠色工業革命。2012 年,筆者將碳達峰及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實現徹底脫鉤,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不同于前三次工業革命經濟增長碳排放增長的基本特征,實質上是從黑色工業革命轉向綠色工業革命,從不可持續的黑色發展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6] 。

第三,中國成為綠色工業革命的發動者、創新者。客觀地講,歐盟等發達國家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先行一步,中國則是后來者居上,要繼續完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任務,即到2035 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此同時,要率先創新綠色工業化、綠色現代化,即“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基本實現”。綠色現代化本質是不同于黑色高碳要素的傳統現代化,而是創新綠色要素(特別是綠色能源、綠色技術要素),加速實現從高碳經濟轉向低碳經濟,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進而實現零碳經濟目標,或者通過碳匯實現碳中和的綠色經濟發展體系。

中國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通過分四個十年專項行動計劃、八個五年規劃落實并實現碳中和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的綠色貢獻。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碳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