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十四五”規劃解析:大邏輯是“三個新”

2021-03-01 09:14:51 新浪財經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意義重大!

為更好地學習“十四五”規劃精神,洞察經濟工作方向,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由CWM50學術顧問、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牽頭,CWM50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為顧問,組織撰寫了《“十四五”規劃精神解讀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策建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分析我國“十四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和著力點,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言獻策。

看點一:“十四五”規劃的大邏輯是“三個新”

“十四五”規劃所體現的“三個新”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回答的是“我們在哪里,朝哪里奮斗”的問題。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內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同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四五”規劃關注的目標重心從“全面小康”轉向“全面現代化”。新發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樣的理論來引領新階段發展”的問題。在新發展階段,需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回答的是“怎么樣實現新目標”的路徑問題。在當前發展環境下,只有構建新格局才能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才能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

看點二:提高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必須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

近年來居民消費率在下降,特別是城鎮居民消費率在下降,消費占GDP的比重較低。當前勞動報酬的統計包括了醫保、社保等諸多項目,其中許多項目并非居民當期可支配的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較低。

對此,報告建議,可針對居民可支配收入設置增速目標,比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年翻一番”。在一次分配中,提高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政府、企業分配的比重適當降低。同時,要探索通過多種手段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財產性收入,比如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方式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在二次分配中,通過財稅制度改革向低收入群體傾斜,減少部分投資性的財政支出,定向地給低收入人群減支增收,減少低收入人群的社保、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和后顧之憂,提升其消費能力。

看點三:金融體系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應對變化

在不同的時期,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要求不同。在新發展階段,金融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意味著金融行業要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為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助力;金融機構不能單純以盈利為目標,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從而服務于高質量發展。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金融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比如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存款結構存在重大影響。報告提出,金融體系需要未雨綢繆,從以下五方面出發,提前布局應對這種變化。

一是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十四五”規劃指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金融安全是安全的重要內容,要高度重視金融領域的風險,特別是要警惕資金脫實向虛、監管套利。

二是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和防范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加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彈性,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三是提高金融行業和金融機構的科技水平,通過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服務效率和普惠性;通過監管科技的發展提高風控能力和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四是對于金融和產業的協同,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在中央層面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進行統籌規劃,對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進行頂層設計。

五是繼續解決當前金融體系的存量問題。當前中國金融體制存在許多亟待進一步理順的問題,整個金融市場的法制化、規范化、透明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才能支持金融市場更穩、更快、更好地發展。

看點四: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基本權利平等

群體性差距表現為群體性收入差距、財富差距、消費差距,深層次的原因是群體性的能力差異鴻溝,群體性權利的不平等導致了起點的不公平、機會的不公平。比如,由于無就業地戶籍的農民工與有當地戶籍的市民在公共服務等方面享受的權利不平等,農民工群體性的能力普遍偏低。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共同富裕的原則,防止收入不平等和身份權利的不平等之間的相互關聯、自我循環、相互強化。對此,報告建議,從定量的衡量標準來看,建議各地區人均財政支出大體均等,從而享受較為均等的公共服務。

此外,報告指出,要關注房價快速上漲的財富分配效應及其帶來的權利不平等問題。房地產行業存在巨大的分配效應,地方政府通過壟斷土地供給,獲得了一部分房價上漲的收益,用于各種公共支出和公共服務,實際上也是一種隱性的再分配,但是大量的人口特別是外地人口難以分享政府的這種再分配。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扭轉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降低高房價對居民消費、對社會公平的負面效應。

以下為報告正文:

“十四五”規劃精神解讀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策建議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課題組

摘 要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不僅規劃了中國未來5年發展的基本路徑,同時也勾畫了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為此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探討,就如何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和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過程中,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和著力點進行深入研究,并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言獻策。

“十四五”規劃的大邏輯是“三個新”: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回答的是“我們在哪里,朝哪里奮斗”的問題。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內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同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四五”規劃關注的目標重心從“全面小康”轉向“全面現代化”。新發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樣的理論來引領新階段發展”的問題。在新發展階段,需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回答的是“怎么樣實現新目標”的路徑問題。如果在未來15年中要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意味著年均增長速度要達到4.73%。在當前發展環境下,只有構建新格局才能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才能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一次升華,對于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高質量和安全發展具有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50人論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調整需求格局,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提高國內需求占總需求的比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建議針對居民可支配收入設置增速目標,在一次分配中提高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探索通過多種手段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財產性收入,在二次分配中向低收入群體傾斜。第二,調整供給格局和創新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體制創新減少中高端消費品和服務業的對外依存度;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自主可控技術產業的占比,減少高技術產品的進口依存度,同時科技自立自強要堅持自主自立和開放充分結合的基本原則;通過綠色創新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減少能源、資源的對外依存度。第三,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金融體系,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金融行業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金融結構要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化;要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提高金融行業和金融機構的科技水平;對于金融和產業的協同進行頂層設計;繼續解決金融體系的存量問題。第四,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基本權利平等,促進社會公平,保證機會平等。要解決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群體性的差距問題,關注房價快速上漲的財富分配效應及其帶來的權利不平等問題。第五,提高經濟發展效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和進步來提升經濟循環的效益,鼓勵國內資本和技術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獲取更高的回報。第六,鼓勵創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通過創業和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供給結構,增強創新活力。第七,提高內外循環的暢通程度,打造中國“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國際分工合作新定位。

一、如何把握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精神

(一)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階段回答的是“我們在哪里,朝哪里奮斗”的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從“六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我們都是圍繞著實現小康這一目標而奮斗。隨著“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順利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跨越。“十四五”規劃是一個目標全新的規劃,關注的目標重心從“全面小康”轉向“全面現代化”。同時,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路徑具有中國特色:第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擁有13億人口,超過當前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口之和。隨著中國實現現代化,世界發展史和世界力量對比都將被改寫。同時,盡管實現現代化,但是中國人均GDP的水平并不是很高,處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第二,我們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不是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第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第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從外部環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從內部環境看,中國經濟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也需要繼續克服許多挑戰和問題。

(二)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樣的理論來引領新階段發展”的問題。我們要實現新的目標,需要按照新的發展理念來發展,需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次“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方針、2035遠景目標乃至謀篇布局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思路。

(三)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回答的是“我們怎么樣實現新目標”的路徑問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的變革,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理解新發展格局,需要把握三個要點:第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而不是一個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第二,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國內大循環,而不是搞地區小循環、內循環。第三,新發展格局是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一次升華。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把供給側改革、擴大內需、創新驅動、科技自立自強、高質量發展等思想,統一到新發展格局的框架之中。

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包括雙循環,但不僅是雙循環:首先是“格局”,這是一個宏觀的結構概念,是堅持系統觀念的體現;然后是“循環”,要進一步暢通國內的生產、需求、分配之間的循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堵點,使國內國際循環更好地相互促進。

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的發展階段、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變化做出的重大決策,涉及到經濟發展的需求、供給、生產、技術、消費、分配、開放等各個方面,也涉及到城鄉格局、區域格局,對于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高質量和安全發展具有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意義。

(一)調整需求格局,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

1、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提高國內需求占總需求的比例

中國經濟對出口、外需的依賴相對較高,金融危機以后,出口增速整體呈下行趨勢,但社零增速未能完全對沖,最終導致供給端收縮。如果未來我們希望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增長速度,就必須改變原來的需求格局,通過國內需求的增長彌補出口增速的下行,從而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速。

2、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是擴大居民消費從而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可以從提高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消費率兩方面著手,而這兩方面又是相互聯系的。近年來居民消費率在下降,特別是城鎮居民消費率在下降,消費占GDP的比重較低。

提高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必須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當前勞動報酬的統計包括了醫保、社保等諸多項目,其中許多項目并非居民當期可支配的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較低。提高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讓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最終會表現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要快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幅度,這涉及深層次的分配制度及其相關體制機制改革。

建議針對居民可支配收入設置增速目標,比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年翻一番”。根據2035年遠景目標,我們屆時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到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有條件實現的。

在一次分配中,提高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政府、企業分配的比重適當降低。根據西方國家的發展歷史,近200年來資本在整個利潤當中的分配比重逐步上升,而勞動力在整個利潤當中的分配比重不斷下降。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走向共同富裕,則必須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同時,要探索通過多種手段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財產性收入,比如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方式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在二次分配中,通過財稅制度改革向低收入群體傾斜,減少部分投資性的財政支出,定向地給低收入人群減支增收,減少低收入人群的社保、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和后顧之憂,提升其消費能力。

(二)調整供給格局和創新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通過體制創新減少中高端消費品和服務業的對外依存度。我國部分產業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導致供給不足,需要大量進口。目前國際航空運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體育、娛樂等產業的進口占總產出的比重很高,表明國內供給不足,要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擴大國內供給能力。

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自主可控技術產業的占比,減少高技術產品的進口依存度。由于技術創新不足,我國的通信、計算機、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等產業在中間投入上高度依賴進口。需要通過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減少對外依存度,解決關鍵技術和產品“卡脖子”的問題,保證產業鏈安全。

科技自立自強要堅持自主自立和開放充分結合的基本原則。一方面,要從強調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向強調自主研發和創新轉變,通過科技攻關、自主創新掌握和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盡快實現“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的自研自造,健全相對獨立完整的產業結構,減少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扭轉關鍵技術過度依賴進口的局面;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建設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形成科技自立自強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雙輪驅動”的技術格局,并非所有技術和產業鏈的所有環節都要自己掌握,應注重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國際分工的效率,注重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科技成果,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和競爭,推動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整合、共建和共享,避免自我封閉、自我循環和內卷化。

通過綠色創新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減少能源、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中國經濟對石油、鐵礦石等戰略能源和資源的進口依賴度高。要貫徹高質量發展理念,通過大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等,降低單位GDP的能源資源消耗,保障能源和關鍵資源的供應安全,保護自然環境。

(三)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金融體系,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在不同的時期,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要求不同。在新發展階段,金融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意味著金融行業要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為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助力;金融機構不能單純以盈利為目標,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從而服務于高質量發展。

同時,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金融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比如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存款結構存在重大影響,金融體系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應對這種變化。

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建議》指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金融安全是安全的重要內容,要高度重視金融領域的風險,特別是要警惕資金脫實向虛、監管套利。要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進一步提高透明度,提升法治化水平,筑牢金融業風險防范的底線。

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和防范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加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彈性,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提高金融行業和金融機構的科技水平,通過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服務效率和普惠性;通過監管科技的發展提高風控能力和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對于金融和產業的協同,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建議》要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當前產業政策政出多門,金融行業也是分業監管,導致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缺乏系統性。建議在中央層面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進行統籌規劃,對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進行頂層設計。

繼續解決當前金融體系的存量問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信用經濟。當前中國金融體制存在許多亟待進一步理順的問題,整個金融市場的法制化、規范化、透明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才能支持金融市場更穩、更快、更好地發展。

(四)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基本權利平等,促進社會公平,保證機會平等

解決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群體性的差距問題。群體性差距表現為群體性收入差距、財富差距、消費差距,深層次的原因是群體性的能力差異鴻溝,群體性權利的不平等導致了起點的不公平、機會的不公平。比如,由于無就業地戶籍的農民工與有當地戶籍的市民在公共服務等方面享受的權利不平等,農民工群體性的能力普遍偏低。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共同富裕的原則,防止收入不平等和身份權利的不平等之間的相互關聯、自我循環、相互強化。因此,社會改革的步伐要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框架,消弭群體性差異的鴻溝和群體性不平等。從定量的衡量標準來看,建議各地區人均財政支出大體均等,從而享受較為均等的公共服務。

要關注房價快速上漲的財富分配效應及其帶來的權利不平等問題。房地產行業存在巨大的分配效應,地方政府通過壟斷土地供給,獲得了一部分房價上漲的收益,用于各種公共支出和公共服務,實際上也是一種隱性的再分配,但是大量的人口特別是外地人口難以分享政府的這種再分配。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扭轉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降低高房價對居民消費、對社會公平的負面效應。

(五)提高經濟發展效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過去的國際循環模式下,美國積累巨額債務,中國積累以外匯儲備為主的巨額債權,美國在國際投資頭寸表上的凈收益反而比中國多,甚至中國的凈收益有時為負。這反映了在過去的經濟循環中,外國資本和技術的回報大于我國勞動的回報。我國通過技術創新和進步來提升經濟循環的效益,不僅是鼓勵勞動力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而且鼓勵國內資本和技術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獲取更高的回報。

(六)鼓勵創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要通過鼓勵失業人群創業、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從而擴大就業等方式提高他們的收入,進而提高其消費能力。同時,通過對企業的扶持、產業政策的調整來改善供給結構。通過激發中小企業的活力,來實現萬眾創新,通過創新驅動發展。

(七)提高內外循環的暢通程度,打造中國“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國際分工合作新定位

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不應理解為彼此獨立或者只進行有限交流的兩個割裂的系統,而是相互促進、彼此相融的體系。下一步中國要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走向制度型開放,繼續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優化營商環境,落實競爭中性政策,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穩出口”和“擴進口”相結合,打造中國“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國際分工合作新定位,讓中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的地位更加牢固,讓世界離不開中國。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十四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