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核電
  • 羅琦:批量化建設自主三代核電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兩會聲音】

羅琦:批量化建設自主三代核電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兩會聲音】

2021-03-09 08:31:50 中國核電   作者: 王宇翔  

3月5日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關于2021年重點工作中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特別強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近期,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已成為全網熱詞,核能作為低碳能源,將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將如何具體支撐這項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的實現?對此,在此次“兩會”期間,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羅琦。

核能是我國履行減排承諾的

可靠選項

記者:近期全網都在熱議碳達峰、碳中和,您認為在這項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的實現過程中,核能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

羅琦:核能作為低碳能源,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大、基荷電力穩定、單機容量大、占地規模小、長期運行成本低、核燃料易于儲備、可有效提高能源自給率等優勢,在全球能源轉型中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IAEA預判,只有增加核電利用,未來全球才有可能實現氣候變化目標。數據顯示,近年來核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用持續增強,2019年,全球核電總發電量達2657太瓦時,貢獻了世界約1/3的低碳電力。而核能對低碳電力的貢獻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尤為突出。可以說核能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用不可或缺的低碳能源。

目前,我國已經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具備了向“核電強國”邁進的基礎條件。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并網成功為標志,我國實現了核電技術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核電安全總體水平位居國際先進行列。截至目前,我國已形成了每年8至10臺套核電主設備的國產化制造產能;具有同時建造 30 多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建立了較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核燃料生產與供應能力滿足核電發展的需要,我國已經具備快速發展核電的能力。

但截至2019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5%,2020全年發電量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94%,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OECD,18%),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現有核電裝機規模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還不匹配。

加快核電建設步伐

助力拓寬低碳能源新空間

記者:那您認為可以如何解決我國現有核電裝機規模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匹配的現狀?

羅琦:一是要加快核電發展步伐,保證穩定的年開工量。基于我國核能發展已有的基礎和條件,綜合考慮核安全以及用電需求、節能減排、保障能力等因素,建議從2020至2035年每年穩定開工三代核電機組6至8臺,機型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等三代大型壓水堆為主,逐步推廣建設模塊化小堆,推進快堆核電發展。爭取到到2025年,核電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3%,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6%;到2035年,核電在運規模達到1.8億千瓦左右,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5%,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10%,接近目前全球平均水平。

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確保所有核電項目均享受可再生能源相應電量消納政策,確保核電承擔基本發電負荷的調度地位始終得到保證,以保證核燃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考慮核電建設周期長、一次性投資大、運行壽命長等特點,在核電還貸期內適當控制市場交易電量比例,確保核電廠的還本付息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核電建設領域惡性低價競爭;進一步研究完善核電上網電價機制,擴大核電電量消納的區域范圍等,以促進資源充分利用與核電健康發展。

三是要加速推進核能新應用,圍繞“核能供熱”這一核心,中核集團正在積極做出努力,致力于用核技術解決大氣污染問題、驅散霧霾打贏藍天保衛戰,真正將國家綠色低碳的能源發展戰略落到實處。針對北方城市供暖需求,原子能院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利用其泳池式研究堆50多年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優勢,開發出了一種安全經濟、綠色環保的堆型產品——“燕龍”。這個供熱反應堆技術成熟,低溫常壓運行,無需廠外應急,可貼臨城市建設,具有“零”堆熔、“零”排放、易退役、投資少等顯著特點,而且選址靈活,內陸沿海均可,非常適合北方內陸,使用壽命為60年。反應堆退役徹底,廠址可實現綠色復用。在經濟性方面,一座400MW的“燕龍”,供暖建筑面積可達約2000萬平方米,可溫暖20萬戶三居室。熱價遠優于燃氣,與燃煤、熱電聯產有經濟可比性。

設立國家核科學日

為核能發展創造更好輿論環境

記者:核能的快速發展,也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作為基礎,您認為國家核科學日的設立,是否可以對此起到積極作用?

羅琦:是的。一直以來,將9月27日設立為國家核科學日的呼聲都很高,1958年9月27日,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正式移交生產。這是我國首次建成的重大核科學設施,奠定了中國核科學事業的基礎,標志著我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開啟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新紀元,我國原子能科學技術從此步入迅速發展的軌道。所以建議將9月27日設立為國家核科學日,在核科技發展歷史中具有特殊意義。

設立“核科學日”,將其打造成我國發展核能事業、建設和強國的重要載體和普及核知識的重要平臺、向社會公眾展示核科學技術世界的窗口,有利于繼承并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和“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激勵核工業人和核科學工作者在核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求索不止、創新不竭,教育廣大青少年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引導社會公眾認知核科學;有利于為核工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推動我國核工業強國建設,提升核工業國際影響力。

目前我國核文化還不夠普及,不少公眾談核色變,對精準放療、輻射成像、誘變育種等各種核技術應用更是知之甚少。設立核科學日,能夠推動我國核科普工作深入開展,引導社會公眾科學認識、理性對待核科技,信任并受益于核科技發展,為核能發展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讓核能為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三代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