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完善石油、天然氣產供銷體系”。記者梳理發現,一年來,我國持續加碼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加快完善管網配套改革,補齊儲氣能力短板,推動天然氣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一張網”正加快形成
2020年,我國油氣體制改革迎來重磅事件——國家管網公司正式運行。
記者查閱《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獲悉,在中游市場化改革方面,一年來天然氣行業認真落實《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石油天然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全國一張網”的管網布局加快形成。
《報告》指出,國家管網公司的設立和其他各級各類長輸管道運銷分離,有利于實現管網等中游基礎設施向第三方市場主體的公平開放;有利于進一步加快統籌全國油氣干線管網規劃建設運營,促進管網互聯互通,構建“全國一張網”;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油氣資源運輸和配置效率,保障油氣安全穩定供應。
此外,2020年,《關于加快推進天然氣儲備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進一步加快推進儲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天然氣儲備能力。優化儲氣設施規劃建設布局,引導峰谷差大、需求增長快的地區適當提高建設目標。建立健全儲氣設施運營模式,推行獨立運營,完善價格機制等投資回收渠道。加大土地、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支持力度,激勵企業加速補足儲氣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促進儲氣能力快速提升。
《報告》特別強調,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和油價下行疊加影響,國內油氣行業面臨沖擊和挑戰。各部門、地方和企業全力配合,合力打贏油氣領域抗疫保供攻堅戰。在此過程中,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中俄東線等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和互聯互通工程相繼復工復產,中俄東線中段等重大工程按既定節點有序開展。
讓終端用戶切實享受改革紅利
為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2020年,我國因地制宜推進天然氣發電和加快發展交通用氣,持續發揮天然氣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作用。
今年1月18日10時58分,隨著東莞深能樟洋電力公司擴建項目首套機組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的順利結束,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至此,天然氣發電裝機在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占比約4.5%。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天然氣發電經歷了長達30年左右的發展歷程。與前期緩慢增速不同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曲線實現了快速爬坡。據《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截至“十二五”末,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5700萬千瓦。而今,1億千瓦的裝機容量,意味著“十三五”以來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增幅達到75%。
同時,《2020年全球船用燃油限硫令實施方案》等文件加速了船舶低硫燃料的推廣應用,隨著“中國版限硫令”于2020年1月1日生效實施,LNG船舶和LNG重型卡車發展步伐加快。
此外,有效實施減稅降費,讓終端用戶切實享受到“真金白銀”的改革紅利。
“《關于調整天然氣基準門站價格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根據增值稅率調整情況(天然氣稅率降至9%),充分考慮增值稅率降低因素對應調整各省(區、市)天然氣基準門站價格,確保將增值稅率調低部分的紅利歸于用戶。規定城鎮燃氣工程安裝收費標準,原則上成本利潤率不得超過10%,以此降低天然氣終端用戶用氣成本,引導城鎮燃氣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2020年2月印發通知,在現行天然氣價格機制框架內,提前實行淡季價格政策,階段性降低企業用氣成本。”《報告》總結稱。
全力增供保民生用氣無憂
冬季保供,是考驗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成果的一場硬仗。
去冬今春供暖季,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三大油企積極行動、全力增供,保障民生用氣無憂。
最新的數據來自中國石化。3月3日,記者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2020~2021年供暖季以來,中國石化上游氣田全力穩產上產,天然氣銷售企業大力增加供應,煉銷板塊積極參與調峰,全面保障了天然氣供應穩定。截至目前,中國石化已累計供應天然氣213.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5.3%,日最大供應量達2億立方米,成功應對多次極端寒流天氣,保障了民生用氣需求。
供暖季以來,中國石化已累計產氣111.4億立方米,日均9287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4%。其中,普光氣田、涪陵頁巖氣田均達到日產2000萬立方米以上水平、同比增長約5%。
在確保陸上氣全產全銷的基礎上,中國石化優化長約LNG進口,加大現貨LNG進口。供暖季截至目前,中國石化已累計進口LNG資源99.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
供暖季期間,中國石化下屬的LNG接收站通過動態調整長約和現貨到港計劃、優化生產運行調度、強化現場安全管控,大幅提升了主力LNG接收站資源接轉能力。
記者了解到,面對多種渠道的“來氣”,中國石化一方面借助“全國一張網”優勢,通過“南氣北上”緩解華東市場保供壓力,另一方面大幅提升儲氣庫采氣量。據統計,為應對寒潮,金壇、港華、文96、文23儲氣庫累計采氣13.1億立方米,儲氣庫峰值達2500萬立方米/日,同比增加約2000萬立方米/日。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