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經濟的表現,國際機構近期普遍持樂觀態度。
4月6日,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報告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8.4%,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
“IMF進一步上調中國增速預測,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政策措施的肯定和對中國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4月7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答記者問時表示。
而市場也不乏更為樂觀的預期。3月16日,全球最大私人銀行瑞銀集團將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值從8.2%上調到9%。瑞銀表示,若預測成真,中國經濟將創下10年來最大的年度增幅。
摩根士丹利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達9%,德意志銀行還給出9.5%的預測值。
具體到一季度經濟數據,機構“樂觀”更為明顯。近期,有多家機構預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令人驚訝的20%左右。
為什么國際機構普遍看好中國經濟?向好的數據背后,又有哪些風險需要警惕?
低基數推動一季度經濟增速創新高?
對于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近期多家機構給出了高達兩位數的預測值。
本月初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二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顯示,預計2021年一季度GDP增長16.7%左右。
渣打銀行更是預測說,由于基數較低且需求穩健,預計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或由去年四季度的 6.5%猛升至 20%。
實際上這種簡單的測算不是很科學,因為有些經濟總量損失是補不回來的。所以(預測)還是要建立在準確、客觀的統計基礎之上。
國內外機構為何普遍看好中國經濟?
“這與國內疫情防控得力以及疫苗接種不斷提速密不可分。同時,也與今年以來多項經濟指標持續向好有關。其中,1-2月中國出口強勢增長,在穩定全球供應鏈當中的作用突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
不僅如此,在上年低基數影響下,今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都出現明顯跳升:
一是經濟景氣回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比2019年1-2月份增長16.9%,兩年平均增長8.1%;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比2019年1-2月份增長14.1%,兩年平均增長6.8%,此外,3月份,中國制造業PMI也進一步上升,達到51.9%。
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PMI連續13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并且大、中、小型不同規模企業PMI均位于榮枯線以上,表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持續加快。
二是企業預期改善明顯。3月份,企業經營活動預期PMI為58.5%,大幅高于榮枯線。
三是消費持續回暖。數據顯示,清明小長假時期通過攜程預訂景區門票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10%,春節黃金周期間電影票房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34%。
四是投資恢復性反彈。2月份挖掘機銷量為2.83萬臺,同比增速達205%,表明基建項目正加速推進。
五是出口超預期強勁回升。1-2月份中國出口(以美元計)累計同比增長60.6%,(以2019年為基期)兩年平均增速為15.2%。
“這主要是受海外經濟復蘇、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國外生產訂單回流國內、低基數等多因素影響。”周景彤表示。
不能忽視風險防范
雖然中國經濟總體延續了穩定復蘇態勢,但是,在向好的數據背后,經濟金融仍存在隱憂與風險。
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上漲,帶動國內石油相關行業以及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相關行業價格走高,進而推動PPI增速中樞整體上移。自2021年以來,中國PPI上漲明顯加快,2月漲幅為1.7%,創2018年12月以來新高。
“PPI漲幅走高,短期需關注輸入性通脹風險。”周景彤表示。
此外,對于如何防范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以及信用風險持續暴露等風險,周景彤建議,財政政策注重提質增效和可持續性,推動降低政府杠桿率。財政支出重點方向仍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盡快落實壓降中央財政支出和擴大財政直達資金范圍,加強對促進重點人群就業、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等領域的補短板資金支持。
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范風險的關系。周景彤認為,要引導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逐步回歸至常態區間,并保證資金支持力度短期內不出現明顯下降。強化精準導向,加大對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定向支持力度。
“下一步關鍵還是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張立群認為,從一二月份的數據來看,生產和供給側基本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需求側,特別是從消費和投資等內需來看,雖然有所回暖,但是遠沒有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內需不足對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消費帶來普遍影響,大家對未來市場前景、就業的預期不夠好。”張立群表示。
張立群認為,要想激活內需,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的作用。因此,在強基礎、補短板方面盡快安排啟動一批大的工程建設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盡快開工建設,來帶動政府投資,從而帶動就業、消費,整個內需市場將會加速回暖。
在提振消費和投資方面,周景彤建議,消費政策注重激發縣域消費潛力,投資政策聚焦“兩新一重”和民生領域。加快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并通過完善城鄉流通體系,以豐富的線上產品供給和便捷的物流服務激發縣域和農村地區消費潛力。基建投資繼續加大對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網絡等“兩新一重”領域支持力度,將更多資金投向惠及面廣、需求大的民生領域。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