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助力“雙碳”目標 溫室氣體監測站網如何布局

2021-07-21 09:34:02 中國氣象報社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當前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中后期,能源總需求在一定時期內還會持續增長。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發達國家有60年到70年的過渡期,而我國只有30年左右的時間。這意味著,我國溫室氣體減排的難度和力度都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

為助力這一目標成功實現,我國溫室氣體監測站網該如何布局?氣象部門有何優勢,又該如何做出更大貢獻?

早布局、全類型、高水平、優質量——氣象部門溫室氣體監測優勢

7月20日,中國氣象局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瓦里關站”)的觀測數據分析顯示,2019年瓦里關站觀測到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濃度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略高于2019年全球平均值。

坐落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頂的瓦里關站,是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大氣觀測網的3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之一,也是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大陸型全球本底站。本底站代表充分混合后留存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具有相當區域代表性。

而作為全球大氣本底站,瓦里關站觀測結果可代表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及其變化狀況。“也因此,其溫室氣體資料同時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支撐數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翟盤茂介紹。

事實上,早在1981年,中央氣象局就開始了大氣本底觀測的實踐探索,在北京上甸子建立我國第一個區域大氣本底污染監測站。彼時,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的趨勢越來越不容忽視,南北兩極等地紛紛建起了全球大氣本底站,但歐亞大陸腹地仍是一片空白——這意味著從已有觀測站獲取到的數據尚不能代表地球變化的印記。

能不能在中國內陸高原建一座全球大氣本底站?中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一拍即合。站址考察及前期技術準備工作就此展開。

較大污染源要至少距離40公里;未來50年內,周圍各方向距監測站30公里至50公里內土地利用形式不能顯著變化;遠離主要居住區、工業區和公路、機場……今年89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直言大氣本底站選址的艱難,在幾個備選站址中,海拔3816米的瓦里關山他就去了數次。

直到1994年,瓦里關站掛牌運行,WMO正式授予“WLG236N10”臺站編號。瓦里關站與全球久負盛名的夏威夷島Mauna Loa全球大氣本底站對比數據非常接近,這意味著瓦里關附近的空氣在全球范圍內而言,是全球本底值的代表站點之一。

近30年過去了,當年的幾個站已發展為地空天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監測體系,我國氣候變化監測和應對能力進一步提升:建立了“1(瓦里關站)+6(上甸子站、龍鳳山站、臨安站、金沙站、香格里拉站、阿克達拉站)”共7個國家大氣本底站的國家級溫室氣體觀測網絡,以及山西、湖北、深圳、珠海等省市級40余個溫室氣體高精度觀測站;嘗試性利用飛機研究大城市群碳排放和碳運移規律;先后發射全球二氧化碳科學試驗衛星、風云三號氣象衛星D星、高分五號衛星,均搭載了高光譜溫室氣體探測儀;觀測種類涵蓋了《京都議定書》管控的7大類30余種溫室氣體。

“中國氣象局長期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積極參與全球溫室氣體綜合信息系統相關服務,已經構建了國內早布局、全類型、高水平、優質量的溫室氣體監測站網。”這已成為包括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在內的許多專家的共識。

在現有基礎上增加站網、提升能力——期待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那一天

溫度上升最大驅動力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里最典型的是二氧化碳。在最近200多年的歷史過程當中,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累積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全球平均升溫幅度呈非常強的正相關,這也是首先要控碳的基本出發點。

翟盤茂介紹,經過近30年的發展,“瓦里關曲線”凝聚了幾代觀測人員的最重要成果,且經過嚴格國際比對,在氣候變化監測研究等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氣象部門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一支專業的隊伍,在溫室氣體監測方面的優勢也逐漸凸顯。

要求極高的專業設備——瓦里關站等現有國家大氣本底站擁有國內溫室氣體監測要素最全、最先進的儀器。不同儀器測量溫室氣體的方法不同,對專業性要求極高,既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足夠的細致和豐富的經驗。

復雜嚴密的業務流程——溫室氣體監測先將采集的空氣樣品(采樣瓶)運送到中國氣象局,經過甲烷濃度分析、測量二氧化碳濃度等,再將剩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過冷凝濃縮方式提取、封存到玻璃管,送至專業機構進行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分析比對。

成熟專業的人才隊伍——經過近30年的發展和多個大氣本底站培養,氣象部門現有溫室氣體監測評估人才隊伍較為健全。這支隊伍還將不斷發展壯大,在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呼吁,在現有溫室氣體大氣本底站基礎上,應科學布局并建設省市聯動的溫室氣體監測網,進一步實現區域和城市尺度碳匯潛力監測。“未來,通過WMO數據共享、海外建站等,中國氣象局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和碳源匯變化監測評估不僅能覆蓋全國,還能走向國際,這對我國參與國際談判非常有利。”

此前,中國氣象局已成立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并擬在各省主要地級市建設分中心,形成覆蓋全國的溫室氣體監測網;打造具有獨特的數值模式和同化反演系統,可評估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峰及碳中和行動效果。

繪好“瓦里關曲線”,期盼碳達峰、碳中和,周秀驥和許多人一樣,等待著“雙碳”目標實現的那一天。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雙碳,溫室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