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新能源
  • 氫能
  • 全文 | 《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發布

全文 | 《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發布

2021-08-17 08:53:45 北極星電力網

8月16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方案明確,以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重大示范工程為依托,2023年前,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2025年前,具備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氫能產業關鍵部件與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成3-4家國際一流的產業研發創新平臺,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萬噸。

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發展氫能產業是我國實現“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目標,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舉措。北京率先打造氫能創新鏈和產業鏈,對于落實首都高質量發展戰略,支撐京津冀能源結構轉型、引領全國氫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在“十四五”期間加快我市氫能產業發展布局,制定本方案。

一、氫能產業發展形勢

氫氣具備來源廣泛、清潔高效和應用場景豐富等多項優點,被認為是清潔多能的二次能源載體,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媒介,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

國際氫能產業發展已經到了關鍵機遇期。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主要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已經將氫能納入國家能源戰略規劃,氫能產業的商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產業將創造3000萬個工作崗位,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CO2)排放,創造2.5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8%。

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窗口期已經形成。近年來,我國政府對氫能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為牽引,將氫能列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實現CO2減排約7億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發展氫能產業是推動京津冀能源結構轉型,促進京津冀在全國范圍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重要支撐。京津冀區域是國內最早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研發和示范應用的地區之一,具備研發實力突出、產業基礎完備、氫能供給多元、產業鏈完整、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三地產業與經濟結構互補性強,為區域協同發展氫能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北京市氫能技術與產業能力

北京市氫能技術研究在我國起步最早,經過近二十年持續研發和企業孵化培育,現基本掌握氫能產業體系各技術路線主要環節的關鍵技術,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全產業鏈基本貫通,在科技創新、產業基礎、支撐要素和市場應用方面具有全國領先優勢。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氫能產業相關企業、機構數量約150家,其中,氫能供應領域73家,燃料電池領域89家。2020年,北京氫能產業實現產值約30億元,總體處于中試到產業化過渡階段。

在氫能供應產業領域,北京的整體技術水平與產業化能力全國領先。北京是我國石化原料制氫和工業副產品制氫的主要技術方案研制和供給方,電解水制氫的堿性電解槽技術路線成熟;在儲運環節,氣態、固態和液態儲運的多數技術瓶頸實現突破,車用氣瓶產業化能力較強;加注環節的成套設備供應和建設交付運營能力均已具備。前沿領域的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固體氧化物電解水、液氫核心裝備及液氨、甲醇等氫儲運媒介等關鍵技術與零部件均提早啟動研發布局。

在氫能終端應用產業領域,北京的整體技術水平與產業化能力國內優勢地位明顯。膜電極、雙極板、空壓機等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部件環節已基本實現自主化,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等依賴進口的領域已實現突破,電堆、動力系統全國領先,較早啟動了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甲醇重整制氫燃料電池、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的布局。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示范應用、區域產業結構轉型三大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氫能產業,打造自主可控、綠色安全的京津冀氫能全產業鏈,加快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與裝備制造水平,推進氫能多領域應用和基礎設施建設,引領我國氫能產業發展。

(二)發展原則

1.創新引領

以自主創新為引領,把握全球氫能產業發展趨勢,依托首都科技資源能力,充分發揮技術創新高地優勢,明確產業發展路徑,著力突破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核心工藝和高端裝備“卡脖子”技術,快速實現產業鏈關鍵技術的自主化和產業化。

2.協同發展

以產業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為紐帶,創新區域合作發展模式,統籌京津冀地區氫能全產業鏈布局,建立三地氫能產業發展統籌機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布局。

3.示范帶動

以冬奧會、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昌平區未來科學城氫能產業綜合示范區等重大示范應用為牽引,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設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貨運示范專線,加快氫能在交通、發電、供能、工業等多領域全場景示范推廣應用,帶動全產業鏈技術進步與產業規模化、商業化發展。

4.技術多元

立足北京市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定位,面向未來產業發展趨勢,超前布局多種前沿技術的基礎研發和科技創新,推動技術迭代,形成技術儲備和試點示范,促進氫能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5.綠色安全

推行清潔氫源的規模化生產、供應與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引導氫能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安全意識,建立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監管保障體系,加強運營保障、質量管控與應急管理,健全安全標準與規范體系,提高檢驗檢測能力,筑牢京津冀安全紅線,保障產業的安全健康發展。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以科技創新驅動為核心,強化政策引領和產業培育,建設國際一流的研發設計、國際交流和應用推廣平臺,努力把北京市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城市與科技創新中心,驅動京津冀氫能產業協同發展,合力構建氫能與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形成氫能低碳化、規模化生產與應用,著力打造“區域協同、輻射發展、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產業創新高地,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2.階段目標

以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重大示范工程為依托,2023年前,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交通運輸領域,推廣加氫站及加油加氫合建站等靈活建設模式,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分布式供能領域,在京津冀區域開展氫能與可再生能源耦合示范項目,推動在商業中心、數據中心、醫院等場景分布式供電/熱電聯供的示范應用;開展綠氨、液氫、固態儲供氫等前沿技術攻關,實現質子交換膜、壓縮機等氫能產業鏈關鍵技術突破,全面降低終端應用成本超過30%。

2025年前,具備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氫能產業關鍵部件與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成3-4家國際一流的產業研發創新平臺,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萬噸。交通運輸領域,探索更大規模加氫站建設的商業模式,力爭完成新增37座加氫站建設,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分布式供能領域,在京津冀范圍探索更多應用場景供電、供熱的商業化模式,建設“氫進萬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區,累計推廣分布式發電系統裝機規模10MW以上;建設綠氨、液氫、固態儲供氫等應用示范項目,實現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材料及部件自主可控,經濟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產業布局

1.統籌規劃京津冀區域氫能產業布局

高位謀劃、超前布局,推動京津冀地區產業鏈協同互補、跨區域產業鏈條貫通與聯合示范應用。以聯合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和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為引領,集聚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格局。

2.京北全面布局氫能產業科技創新應用示范區

以昌平“能源谷”建設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輻射延慶、懷柔,在北部區域打造氫能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示范區。依托三大科學城創新資源,聚合國內外氫能產業核心優勢資源,通過產業鏈科技攻關補齊短板,打造燃料電池關鍵裝備、商用車整車集成及上下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國企、央企與科研機構、高校研發合作,促進高精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全面開展氫能應用示范。

3.京南打造氫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應用示范區

依托大興、房山、經開區,構建氫能全產業鏈生態系統,在南部區域打造氫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應用示范區。承接北部地區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匯聚燃料電池、整車企業,推動液氫示范項目建設,開展氫燃料電池車輛、車載液氫供氫系統、氫動力無人機、船舶、軌道交通、氫儲能、熱電聯供系統、固定電源、分布式電站、便攜式電源、汽車增程器等產業全場景應用示范。

四、重點任務

(一)關鍵技術突破工程

聚焦制氫、儲運、加注、燃料電池等產業鏈核心環節,推動基礎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兼顧氫能產業關聯技術,實現創新引領,促進技術的多元化與融合發展。

1.制氫領域

可再生能源綠電制氫是產業長期低碳化綠色發展的核心支撐,重點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的質子交換膜電解制氫、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制氫成套工藝,高效大功率堿水電解槽關鍵技術開發與裝備研制。

2.儲運領域

儲運環節是制約氫氣成本的重要因素,重點突破高壓氣態、高密度液態、高安全固態儲供氫技術與裝備,純氫與摻氫管道輸送技術。

3.加注領域

加氫基礎設施是氫能利用和發展的關鍵環節,氫氣壓縮機、加注機等關鍵設備及其核心零部件的進口依賴度高,重點突破70MPa加氫站用加壓加注關鍵設備。

4.燃料電池領域

燃料電池是當前氫能終端應用的核心載體,我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在部分關鍵材料、零部件環節對進口依賴程度較高,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重點突破膜、炭紙、催化劑、雙極板、膜電極、氫氣再循環泵、空壓機等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部件批量制備技術,車用燃料電池安全監管保障技術,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技術。

5.關聯技術領域

氫能在工業原料、分布式能源等方面具備廣泛應用空間,其關聯技術在減碳降耗、替代化石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重點突破電解制氫-低溫低壓合成氨,電解制氫加CO2 制甲醇技術;探索電氫智能內燃機、大規模燃氫燃氣輪機、固體氧化物燃氣輪機聯合循環等前沿技術與裝備。

(二)京津冀氫能產業鏈工程

集中三大科學城優勢力量開展氫能全產業鏈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培育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在京津冀協同布局氫能供應及燃料電池應用全產業鏈,實現氫能技術與產業的全球輸出。

1.氫能產業中試及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

以未來科學城“能源谷”建設為核心,在北部地區支持能源、電力等央企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氫能技術和產業的全球輸出。建設氫燃料客車生產基地與測試平臺,燃料電池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制氫設備、燃料電池研發及膜電極中試線等一批氫能產業及關鍵環節中試及裝備產業化項目。

2.氫能材料及裝備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

在房山建設氫氣制備、儲運供應產業鏈及裝備產業化基地。建設高純氫提純設施及配套系統和氫氣液化示范項目、建設一體化運氫物流及加氫基礎設施;引導在京的氫能企業統籌布局,培育和引進一批氫能供應和燃料電池裝備與材料產業化項目。

在大興和經開區建設車載動力、熱電聯供應用及材料裝備產業化基地。以建設萬臺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為牽引,布局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八大核心材料部件全產業鏈,加快建設一批系統集成與關鍵零部件產業化項目,引進一批國內領先的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落戶。

在津冀適合園區,鼓勵在京重點企業布局綠氫、低碳氫制備及氫能整車和配套產業鏈。建設可再生能源綠電制氫、工業尾氣制氫、大規模氫氣提純、儲供氫關鍵設備等一批氫源供應及配套裝備制造項目;建設燃料電池整車生產、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部件產業化、氫能軌道交通裝備技術研發等燃料電池產業化項目。

3.氫氣供應體系建設項目

依托能源、電力央企,在京津冀地區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高質量、智能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制儲氫與加氫基礎設施項目。

2023年,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及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用氫量約50噸/天,到2025年達到135噸/天。2022年前,全市氫氣產能達到68.8噸/天,基本滿足應用端用氫需求;到2025年用氫量缺口部分,由京津冀統籌布局產能解決,保障氫氣供應體系持續穩定,并逐步提升綠氫供給比例。

(三)氫能全場景示范應用工程

探索氫能產業與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融合發展,構建低碳安全發展理念與產業生態,促進氫能利用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廣氫能在交通運輸、應急保供、儲能調峰、熱電聯供、分布式供能領域應用,建設新能源耦合示范園區,推動氫能有序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

1.綠色冬奧氫能示范

依托2022年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建設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工程。應用燃料電池汽車,在延慶等山地賽區承擔觀眾或工作人員的運送服務;應用科技冬奧技術及成果,提升制儲運加用全鏈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延慶賽區賽時燃料電池車的客運服務應用規模212輛,賽后車輛用于區內、與市區連接的公交服務用車。

2.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

以京津冀地區聯合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和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為引領,在國內率先實現700W/kg自主化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商業化應用,耐久性突破25000小時,整車經濟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從基礎材料到關鍵部件100%國產化替代;以“宜電則電,宜氫則氫”為推廣原則,聚焦冬奧客運、大宗物資運輸、渣土運輸、港區作業、物流配送、市政環衛、通勤客運、機場快線、公交、乘用車共10類以中遠途、中重型為主的應用場景,完成5300輛自主化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應用;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群體與氫能示范區域,相關產業鏈產值超過百億級。

3.氫能貨運示范專線

在京津冀區域,往返于各港口至北京的運輸線路、重點企業物流專線和以農副產品為重點的生活必需品運輸線路上,構建京津冀燃料電池重卡貨運走廊,實現氫燃料電池牽引車和載貨車的分階段替換。2021-2025年,共計替換約4400輛(其中牽引車3200輛、載貨車1200輛),實現柴油替代約14.5萬噸/年,減少碳排放約46萬噸/年。根據車輛線路規劃和氫能供應需求,規劃加氫站等配套氫能供應基礎設施建設。

4.氫能場站內部示范

在京津冀區域,依托電商、物流、機場、港口等大宗物料搬運場景,以生鮮和醫藥市場等冷鏈物流、流通配送和工廠作業倉庫為重點,推動實現內燃機叉車和鉛酸電池叉車的分階段替換,共計替換5000輛以上,實現柴油替代3.6萬噸/年以上,減少碳排放11.3萬噸/年以上;探索氫能在其他工程機械領域的示范應用。

5.分布式能源示范

推動建設5個兆瓦級以上、若干百千瓦級分布式發電示范項目。以公共設施、企業園區等為應用場景,推廣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在熱電聯供、固定式發電、備用電源以及微電網等領域的應用,開展移動式燃料電池充電裝置試點;以新建數據中心和通信基站等為應用場景,推動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甲醇重整制氫、高安全性固態儲供氫等技術與產品的試點應用。

6.氫能綜合示范區

以氫能產業為基礎,以綠色低碳為核心,圍繞上游制氫、中游儲運以及下游應用中氫燃料電池、加氫站配套服務等環節進行布局,建設氫電一體化綜合能源系統示范項目;開展多種用氫方式的綜合驗證示范,探索氫能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以及氫在醫療、農業、食品等領域的示范應用;鼓勵重點區域與企業、機構利用現有資源,打造“氫能小鎮”、“零碳園區”。

(四)氫能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1.建設世界水平的氫能科技創新平臺。依托央企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優勢,建設高水平氫能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我國氫能產業計量、標準、檢測、認證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制度體系建設,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裝備,以服務引領氫能產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2.建設京津冀智慧氫能大數據平臺。構建氫能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運營管理機制及制度體系,推動氫能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互融互通,實現氫安全及氫能制備、儲運、加注、應用全鏈條的數字化協同管理。

3.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國際交流平臺。依托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等國際大型會議,全面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吸收引進國際水平的研發團隊和領軍人才,提升氫能產業前沿技術儲備和科技創新能力。

4.建設碳交易中心氫能產業板塊交易機制。建立較為完善的清潔氫認證、碳減排核算方法體系、碳交易機制等創新制度體系,推動清潔氫產生的減排量納入核證減排信用(CCER)市場交易,搭建能源互聯網交易平臺,服務綠色氫能產業發展。

5.建設產業交叉融合的氫能產業聯盟。支持建立由能源生產、裝備制造、交通運輸、綜合利用等領域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等組成的氫能產業聯盟,開展產業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協調整合優勢產業資源,協同推進氫能產業健康發展。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頂層協調機制

建立北京氫能產業發展頂層協調機制,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重點區共同參與,明確職責分工,協調解決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設立氫能產業推進常設機構,按年度推進相關工作;組建北京市氫能產業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中央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作用,形成合力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的工作格局。

(二)統籌京津冀產業發展

建立京津冀三地氫能產業發展統籌機制,由市政府會同津冀兩地政府與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委建立溝通協調機制,超前布局、高位謀劃京津冀氫能全產業鏈協同,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促進跨區域產業鏈條貫通。統籌設計三地氫能運營、補貼、保險等政策體系,推動清潔氫認證、氫交易、碳排放核減、碳交易等創新機制;統籌規劃京津冀區域固定線路貨運車輛置換計劃和多場景應用;統一氫源標準,協同布局加氫站、儲運等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區域協同的低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氫能供應保障體系;建設京津冀一體化的氫能產業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以數據驅動產業的安全可控、高質量發展與精準布局。

(三)改革創新政策突破

依托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改革創新政策體系,建立完善的氫能產業發展政策體系與標準規范體系。完善財政補貼、產業化推進措施和科技攻關支持政策、用地規劃辦法、安全監管辦法、車輛運營及道路運輸支持政策;構建完整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標準體系,保持國內標準引領地位。

(四)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和高精尖產業資金的引導作用,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探索金融租賃、專業保險、碳交易、碳核查、數據信息管理等產業創新型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立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應用場景構建、車輛推廣融資租賃、熱電聯供示范等商業模式,在示范初期降低企業投資和成本壓力,提升消費者使用意愿,加快氫能全場景推廣應用。

(五)充分發揮央企作用

推動京津冀三地政府與重點央企簽署氫能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以股權投資、戰略投資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種形式參與設立央企在氫能領域的公司和機構,共同布局氫能全產業鏈;依托央企資源優勢,開展在跨區域氫能交通、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氫運輸管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化項目的全方位合作,鼓勵在京津冀開展氫能綜合應用示范。

(六)廣泛推進國際合作

依托“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合作在京建設國際氫能中心,舉辦全球氫能產業峰會、論壇等具備國際影響的重大活動,吸引國際氫能委員會等國際氫能產業機構落地北京,通過國際氫能示范區、中日產業園、中德新能源汽車合作等國際產業合作平臺,促進國際先進技術的對接與轉化,鼓勵氫能相關企業與產品“走出去”和“引進來”,全面推進北京市氫能產業國際化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多邊氫能項目。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北京市,氫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