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油和氣來,以煤為原料的煤化工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肯定要多。由此被許多人認為煤化工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潮流。甚至有人說,發展煤化工勢必與發展低碳經濟相悖。但史獻平先生的分析,有理有據,有方向有思路,大有撥亂反正的作用。特別是史獻平先生談到了一種新型煤化工思路很令人鼓舞,即目前包括日本、中國、美國等一些國家都在研究開發的二氧化碳與氫反應生產甲醇技術,并已經有所突破。其中,我國已經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非金屬催化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日本三井化學公司正在大阪建設100噸/年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示范裝置。
筆者立即就此在網上進行搜索,發現這種新型煤化工發展思路確實已經引起業內專家的關注。許多專家還為這一思路做了“續”。比如有專家建議通過現代煤化工技術生產的甲醇產品,最理想的用途應該是車用燃料。因為甲醇分子能夠促進碳、氫組分充分燃燒,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可減少有害氣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如有專家建議用煤、煤層氣、焦爐煤氣、煉廠尾氣等原料生產的甲醇和二甲醚產品,替代石油基的汽柴油。這對于推動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降低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保證國家能源安全都具有戰略意義;比如還有專家建議我國應加大二氧化碳捕集、儲存和二氧化碳生產甲醇技術的研發力度,盡快獲得關鍵技術的突破并實現產業化。這項技術一旦獲得突破并實現產業化,就意味著“甲醇經濟時代”的真正到來。屆時,煤化工產業不僅可以完全消化自產的二氧化碳,還能從其他行業產生的尾氣中獲取二氧化碳原料生產甲醇,從而大大推動經濟社會低碳經濟的進程,徹底改變人類能源消費結構與模式,徹底擺脫石油枯竭的威脅。
業內專家們的分析,至少讓我們放下了一半的心——只要產業鏈方向選擇得對,技術開發跟得上,煤化工不但不會成為低碳經濟的累贅,而且還可以成為低碳經濟的有力推手。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