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解鎖雙碳綠色密碼

2022-03-22 09:18:28 天津日報   作者: 王睿  

中新天津生態城房管局不動產登記中心。

中新天津生態城房管局不動產登記中心。

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

中新天津生態城中部片區的首個社區中心──第四社區中心成為天津市首個“零碳”社區商業項目。

有這樣一句話,“無論你想或不想,‘碳’都在排放。”

碳排放伴隨人們的衣食住行,可謂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副產品”。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事關生產和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事關每一個個體,沒有局外人。

近日,天津港保稅區企業臨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聯合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投資的全市首個加氫母站建成投用,年產能1600噸,將為濱海新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提供氫能保障。天津石化也圍繞“清潔能源替代”這一課題開展技術攻關,將打通燃料電池氫氣生產全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眼下像這樣布局“雙碳”賽道的企業不在少數,它們正“奔向”市場,播種那一抹珍貴的“綠色”。那么,從認識到行動,有哪些文章可做?為什么要推進碳中和?降碳會帶來哪些改變?連日來,記者采訪了多位行業研究人員,為您“解鎖”答案。

破局突圍做好“加減法”

“雙碳”一詞的誕生,要從全球變暖說起。

像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燒后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它們排放到空氣中,讓空氣更保暖,進入大氣層,就像給地球穿了好幾層加厚保暖衣,使地球的氣溫開始升高。因此,這類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由于其中含有碳元素,這種排放又叫碳排放。那為什么要控制全球變暖呢?它會導致極端天氣頻發、海平面上升等,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以及全人類生命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所謂碳達峰是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二氧化碳“零排放”。于國于民,“雙碳”勢在必行。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副總經理林翊表示,實施碳中和行動,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首先要算賬,找到排放源與碳匯,做好“加減法”: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發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等,使排放量和吸收量相平衡;其次是要有清晰的目標與實施路徑,針對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碳中和方案、保障措施與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資源堅決地推進執行;最后是鼓勵技術創新與金融服務創新,發揮技術與金融工具的倍數效應,達到碳中和目標。

“碳中和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和轉型的最大動力,包括研究、開發、投資、生產,所有決策都要以碳中和為依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金涌在一次主題演講中說,碳中和不是別人讓做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要從調整產業結構、改進技術、降低能耗、發揮再生能源主導作用等方面發力,鼓勵全民節能,讓資源循環利用。

無疑,擁抱“雙碳”時代,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能源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市將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無廢城市”等創建,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建設,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支持有條件的區、工業園區、企業建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打造一批國家級綠色低碳高水平示范園區,以及污染物和碳“雙近零”排放標桿企業,推動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率先實現碳達峰,打造碳中和示范區。

落地見效政策護航

2021年11月,《天津市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部以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立法主旨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明確了管理體制、基本制度和綠色轉型、降碳增匯的政策措施,用法治力量引導全社會踐行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為有關部門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執法依據,對企業和公眾參與“雙碳”行動具有指引和激勵作用。

記者梳理發現,該《條例》將減碳降碳和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結合起來,強調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力求平衡碳減排與社會經濟發展。其中,明確了減排降碳和增加碳匯并行推進,加強綠色港口建設;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安全,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鼓勵碳匯項目開發,發揮森林、濕地、海洋、土壤等固碳作用。此外,依托科技創新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支撐引領作用,我市推動低碳零碳負碳前沿技術研究開發,鼓勵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的研發、示范和產業化應用。

“進入‘雙碳’時代,企業的生產方式和個人的生活方式都要轉變,要實現‘綠色化’。”林翊認為,對企業來說,使用清潔能源是低碳、從事減碳技術研發是低碳、倡導節能辦公也是低碳;從個人角度來說,現在線上線下有很多低碳“打卡”場景,諸如網絡繳費、垃圾分類、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隨手關燈、節約用水,隨時隨地都可以為降碳貢獻力量。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劉明明表示,“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實際上是倒逼傳統經濟由高耗能、高排放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從長遠來看,成功轉型的行業企業將大大提升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收獲更好的發展前景。

凝聚力量全民參與

目標已定,政策已出,要形成全社會低碳發展的共識,任重道遠。這不僅需要政府扶持,還需要凝聚企業、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發力。

作為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探索“低碳—超低—近零—凈零”的減碳路徑,在可再生能源和綠色建筑兩個領域打出品牌。從矗立在薊運河口的風力發電“大風車”,到遍布全域的風光互補路燈,再到中央大道兩側整齊排列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這里已建起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綜合能源利用體系,在節約、集約、綜合、循環開發利用城市資源等方面進行著有效實踐。

走進全市首個零碳建筑示范項目──生態城不動產登記中心,隨處可見深灰色的光伏板,有了它,路面、屋頂、座椅,甚至垃圾桶,都能化身“電池”,為整個中心充電,年發電量達23.4萬度;建筑周圍還造了44口120米深的地熱井,將淺層地熱能和屋頂太陽能熱水系統相結合,為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提供相對穩定的能源。

何以如此“高級”?其實,中心是通過綠色產能、靈活儲能、按需用能、智慧控能、高效節能的方式,對建筑能耗進行全面監測和協調,最終實現零碳運行。簡單來說,綠色產能即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滿足建筑用能需求;靈活儲能是在光伏儲能和電網儲能間切換;按需用能則根據天氣情況選擇自然通風還是開啟空調,充分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

據測算,生態城不動產登記中心每年可節約17.2萬度電,能源自給率達112%,與普通節能建筑相比,再節能4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環境效益上,中心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9噸,相當于植樹3000棵。

低碳社會人人共享,更應人人共建。

記者走訪生態城的居民小區發現,最普遍、利用率最高的設施就是垃圾智能分類回收箱。家住季景蘭庭的居民李洋每天上班前會順手把垃圾帶下來,在回收箱前,刷卡積分、選擇垃圾種類、識別二維碼、投遞,簡單幾步就能完成垃圾分類。“把貼著二維碼的垃圾放入回收箱,專人收集分揀后,通過二維碼自動生成積分,轉入我刷的那個卡里,用積分在小區便利店換購商品,能換好多實用的日用品。”李洋說,現在孩子的積極性也很高,和她一起享受低碳生活。

掘金市場技術先行

有人說,“雙碳”風口下,一個千億級的市場正在形成。舵轉何方?可以肯定的是,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將發生深度改變,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共識。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專業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少軍認為,“要對能源進行大的‘革命’,降低傳統能源消耗,把污染能源降下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不過,不能只關注節能和提效,還得大力發展新能源,實現能源替代。”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雙碳”也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有委員提出,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須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推進綠色能源、綠色工業、綠色消費等各環節的重大戰略技術研發儲備;設立跨領域綜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專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全面支撐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技術體系。

誠然,產業的變革勢必“牽引”技術的創新,誰擁有新的“雙碳”技術,誰就能獲得通向綠色未來的“金鑰匙”。

碳中和研究所是濱海新區首個針對“雙碳”成立的綜合性研究機構。這里積極推進“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術體系應用落地。碳中和研究所所長程海鷹介紹,濱海新區地處渤海灣盆地中心,石油產業發達,擁有就地捕集、封存二氧化碳的便利地理與地質條件,具備低成本技術優勢,CCUS技術體系針對電力、石油等能源行業進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實現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及地質封存;同時,他們還制定“零碳”鄉村規劃與建設方案,研發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關鍵技術,形成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推廣應用體系。

“雙碳”需要多元化、更高承載力的新技術。它們一邊和政府治理、能源生產、工業制造等領域深度融合,延伸觸角,催生數智油田、智慧電廠、智能車間等進入公眾視野,推動清潔能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打通“點綠成金”的轉化之路;另一邊“聯姻”低碳產業,建起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日益提高其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有專家預測,未來的經濟是數字化的綠色經濟、綠色化的數字經濟,綠色化為數字經濟導航、數字化為綠色經濟賦能;未來的經濟也是數字化的實體經濟、實體數字化的經濟,對此,應兼具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思維,把雙碳知識和數字經濟知識結合起來,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雙贏。

鏈接

碳排放怎么算?

作為“雙碳”概念中出現的高頻詞,碳排放往往以數字的形式亮相。那究竟是怎么計算的呢?

“以企業或團體為例,核算碳排放量有一個‘路徑’:首先依據國際國內相關標準識別項目碳排放要素,確定碳盤查邊界范圍和排放情況,將其量化匯總后,進行數據分析,評估出相應時間、區間內的碳排放最大值。”林翊介紹,核算前要對項目進行充分的調查,這被稱為“摸家底”,為的就是確定項目排放邊界及對應的活動數據,精準核算出一定時間范圍內的排放量;接著,整理出碳盤查報告,交由第三方機構復查后,碳排放的數值才算“出爐”。

一般來說,碳排放源主要包括汽油燃燒、制冷劑填充、外購電力、外購熱力等要素。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創新業務部總監張順告訴記者:“每個要素都要評估,比如滅火器,需要掌握數量、種類及使用次數;了解用油車輛活動區域、行走路線,統計油料的消耗值;對于外購電能和市政供熱,應該綜合建筑能耗和市政供熱的標準、實際使用面積及以往運營經驗。”

前不久,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對中新天津生態城第四社區中心的碳排放情況進行了核算。依據《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及ISO14064-1:2018《組織層面上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報告的規范及指南》等標準綜合測算,該中心項目物業及運營管理在2021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溫室氣體盤查的基準年碳排放量為513噸。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雙碳綠色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