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煤炭
  • 綜合
  • 吳曉煜:淺談煤炭和煤炭工業的幾個問題

吳曉煜:淺談煤炭和煤炭工業的幾個問題

2022-04-15 10:34:24 中國煤炭網

一個時期以來,煤炭、煤炭工業成為熱點話題。面對繁紛復雜的煤炭現象,有人提出“煤炭怎么了”“怎么辦”的發問。本文僅就對于煤炭和煤炭工業議論較多的幾個問題,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能源保障與能源兜底保障——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1.能源保障。

能源是經濟的動脈、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是任何一個國家崛起與發展的直接動力,也是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國際競爭與博弈,很大程度上表現在能源領域。世界上許多戰爭、攻伐,多因能源而引起,而且于今為烈。能源成為某些國家限制他國發展的制裁措施和屢用手段。這種情況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有大的改變。

在當今社會,能源與每個人密切相連、息息相關。沒有一個人的生活可以離開能源,每個人都在享受能源所帶來的幸福。能源緊缺必然很快傳導到人民生活的各個環節中。

我國是已經崛起,高速、高質量發展的工業大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中,在復雜嚴峻的世界格局和風云激蕩的國際環境下,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其重大現實意義、長遠戰略意義和發展利益之巨,是不言而明的。

能源及能源保障如此重要,充分說明了我國能源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這話很形象、到位。我國能源的飯碗,不能受制于人,也不能照搬國外的做法,歷史的經驗早已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所講的能源保障,主要體現在供給側、供應鏈上。能源供給體系應當完善且牢固,供應端與消費端無縫對接,成為有機整體,最終形成以國內為主、國外為輔雙循環供給體系。

我國各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各有各的地位、責任與作用,需要統籌規劃,共同為保障能源安全發力、著力,各盡其責。要樹立大能源意識、大局意識,不能各說各話、各唱各調,更不能只強調自己重要。這一點很重要。

2.能源兜底保障。

能源兜底保障是指能源供給體系中,其中一種能源是主體能源,這種能源具有持續穩定供應能力,確保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并化解國內、國外風險。換言之,這種兜底能源能夠挺得住、兜得了、頂得上。具有主體性、基礎性、自主性、穩定性等特征。

——主體性。關鍵時刻頂得上,是主要能源。

——基礎性。處于基礎地位,有兜底的實力與底氣。

——自主性。不依賴和受制于他人,飯碗在自己手里。

——穩定性。具有長期而穩定的保障能力,是穩定器、壓艙石。

3.煤炭與煤炭人要擔負起能源兜底保障的歷史責任。

綜上所述,我國能源兜底保障責任與任務,必然要落到煤炭身上,非煤莫屬。這不是權宜之計,是由國情決定的必然選擇。煤炭兜底保障的定位是中央一再明確的戰略性決策,是我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利用煤炭的國家之一。煤炭在一次能源占主導地位,這是由我國的資源稟賦使然。一次能源是賦存于自然界,未經加工轉化的能源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量中,化石能源占84.7%,非化石能源占15.3%。煤炭占56.8%,石油占18.9%,天然氣占8.4%。

我國是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煤炭資源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一大顯著特點,也是我國的一大優勢。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約73%,天然氣依存度43%,對外依存度是比較高的。因此在可預測的時間內,煤炭的主體地位是不會改變的。煤炭資源的賦存地與賦存量是固定的,在若干億年前就形成了,變不了的,亦不可再生。包括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格局是不能根本扭轉的。

②就二次能源結構而言,煤電也起到主力軍的作用。二次能源主要是電。電是工農業、第三產業和人民生活中一時一刻不可或缺的。

2020年,煤電裝機容量盡管只占近50%,但是發電量卻占65%左右,且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穩定性,這是煤電的優勢。新能源優點很多,主要是非碳,碳排放問題較小。因此要推動發展。但水、風、光發電因受自然條件、氣候的制約,實際發電量小于裝機容量。另外新能源還有消納問題,即要解決發多少電就能全部、及時用得上的問題。解決消納與儲能的問題,有個過程,需要時間。

③我國是世界產煤大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產出能力。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加快煤礦建設,一大批現代化礦井相繼投產。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施煤炭大基地、大集團戰略和科技興煤戰略,煤礦的技術面貌、裝備現代化、智能化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已建成上千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多個億噸至幾億噸級的礦區,多個千萬噸的礦井群屹立在中國的大地上。所有這些,從根本上扭轉了煤炭緊缺局面,完全具備了能源兜底保障的不可逆轉的實力。這是不爭的事實。

④我國有一支聽黨話、特別能戰斗的煤炭職工隊伍。革命戰爭年代,煤礦工人是黨的重要階級基礎,毛澤東主席在1925年《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就表揚“他們特別能戰斗”。1936年,他曾教導工作人員“向煤炭工人學習”。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煤炭緊張狀況,在極其困難條件下,煤礦職工為國分憂、為人民解難,多出煤出好煤,付出重大犧牲。在國家各個重要發展時期,廣大煤炭職工以國家主人翁的高度責任感,顧大局、識大體,堅決響應黨的號召,加班加點拼命干,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凡遇到緊急情況,煤炭緊缺的關鍵時刻,煤礦職工聽黨的話,沖在前面,保障供煤,穩價供應。事實表明,有了這支隊伍,我國以煤為主的資源優勢就能夠得到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就能夠實現。煤炭職工特別能戰斗精神,能夠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

確保煤炭發揮兜底保障作用。

一是要抓住煤炭產業集中度高、在煤炭供應鏈中舉足輕重的煤炭主產區。牽住這個牛鼻子,就不會出現大的波動。二是要充分發揮國有煤礦的主力軍作用。三是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監管作用。政府的措施、政策引導尤為重要。煤礦企業的許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如產能釋放與產能置換等。因此政府要采取有力有效且具有前瞻性的措施,使煤炭行業充分發揮能源兜底的作用,這是煤礦企業最關心、期望的事情。

⑤關于產能釋放。在2021年秋冬煤炭保供過程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先進產能釋放,這項工作引起了關注。產能釋放的前提是煤礦具備了產能。產能在先才可以釋放,沒有產能談不上釋放。被開閘釋放的產能才是有效產能。打開釋放之門的行為主體是政府有關部門。這次因電煤告急而進行的產能釋放,是一個及時、有經驗可總結的系統工程。此項工作比較復雜,相關部門和煤礦應總結經驗,形成科學的先進產能釋放機制。此外,還有“產能置換”“增量核準”一些情況,需要在新形勢下,予以完善。

當然也要看到,既然是兜底保障,就不是完全靠煤炭來保障,煤炭的責任是基礎性的兜底保障。

二、炭與碳——努力實現雙碳目標

1.炭非碳

炭即煤炭。我國在漢代就稱煤炭為炭,后來又稱石炭(日本亦有此稱)。至宋末元初,才有煤這個稱呼。

碳是一種非金屬元素,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6位,化學符號為C。中國古無碳字,炭不是碳的簡化字。在翻譯化學元素時,化學家把炭與石合起來(石為偏旁),成為碳字。1932年,國民政府《化學命名原則》規定:“元素之名,各以一字表之”“金屬元素之為固態者,從金;非金屬元素之為固態者,從石。”至此,把第6號元素第一次以法規形式命名為“碳”。

炭與碳是兩個不同的字,其含義大不同。不能把煤炭寫成煤碳,更不能混用。

2.煤炭與碳排放。

煤炭不是碳,但卻是含碳物質。在其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這個二氧化碳就是當今主要的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排放會造成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引發冰蓋融化、極端天氣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危及人類生存環境。這是人類共同面對、共同解決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要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承擔起這一重大責任。為此,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全球碳排放最高降幅。

我國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源構成中,發電(熱)占45%,建筑占5%,交通占10%,工業占39%,農業占1%??梢钥闯?,由煤電而引起的碳排放占較大比重。在減排過程中,一些同志把眼睛盯在煤炭上,以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有一定道理,但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一是,二氧化碳是在煤炭燃燒過程中,亦即在其使用端產生的。

二是,逐步減少煤炭使用的占比,是減排的有效措施,這是沒有疑義的,但不是唯一的措施。減碳與減煤有一致性,但減碳并不等同于減煤,也不是去煤化。

三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不是不排放。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限于技術和實際情況而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可以通過地表植被和土壤吸收(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和水,呼出氧氣)。這取決于綠化建設的程度。另一部分則是把二氧化碳在排放之前加以捕獲、轉化和利用,或者把它封存起來,以上這些工作稱為固碳。固碳是隨著技術突破而提升的。排放量與固碳量相等,即是碳中和。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減排,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好捕碳、碳轉化以及增加綠色植被工作,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我國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就是這樣的目標。

3.減煤與減碳

通過減煤而減碳,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是“雙碳”工作的重點之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是努力爭取達到的目標。需要奮力爭取而得之,其艱巨性、復雜性不言而喻。

第二,減少煤炭消費占比,是一個長期目標。煤炭是我國唯一可以不依靠、不受制于人的化石能源。減少發電用煤的占比,與發電用煤總量不完全是等同的概念。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是制造強國、工業大國。必須保有適度富余的煤炭產能,因為它是支撐性兜底保障的壓艙石和基石。因此在2030年之前,用煤的絕對量會略有增加。這是由發展這個硬道理和國情所決定的。

第三,穩中求進,穩字當頭。這是總基調。減煤降碳是一個長期、分步到位、有序推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不能急于求成、求速勝。要立足于全國減碳大局,堅持系統思維,通盤謀劃,從實際出發,不喊過頭的口號,不搞運動式、一刀切的減煤減碳。穩健前行,穩操勝券,操之在我。穩是積極的穩,穩的目的在于進。

第四,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堅持安全第一。降碳不能危及能源安全。

第五,要先立后破。破易立難,立住了才能破。減少煤電,必須有可靠且能夠消納的新能源有序替代才行,有進才能有出,進得來才能出得去。

第六,雙碳目標是全國總體的目標,是全國一本大帳。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性較大。對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的減碳要求是不一樣的。所以此事不能齊步走、一刀切,要有全局觀、系統觀。

第七,科學施策,精準推進。要調查研究,精準算賬、科學謀劃,使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實際,把工作要做實、細、好。要未雨綢繆,先手發力,有預測預警預案。“凡事預則立”,此之謂也。

三、煤與電——理順兩家的關系

煤與電這兩個詞經常見諸媒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廣泛關注,這說明了煤與電的重要地位。

1.電煤與煤電

電煤是指發電用煤,生產主體是煤礦。

煤電是指用煤炭為燃料發電,生產主體是電廠。

二者是供應端與消費端、生產商與用戶、上游與下游、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的關系;是互為依存,上下聯動,互利共進的關系。

從歷史上來看,新中國成立初煤電發電量占比在90%以上,目前在60%左右。在20年內煤電發電量應不少于總發電量的25%。煤電占比過低或降幅過大恐有風險。到2060年因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碳,在排放到空中之前,相當一部分將得到捕獲,并加工轉化利用。碳轉化利用將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水電、風電、光電的不穩定性是天然的,應由煤電來予以平衡和兜底。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低碳、減碳,直至碳中和,而不是去煤化、去煤電化。

2.煤價與電價。

煤與電是互相依存、緊密相連的一家人,但又是互相矛盾,有時“頂牛”的兄弟。這主要表現在利益上,直接體現在煤價與電價上。

電價受煤價影響較大。谷賤傷農,煤賤傷礦,煤貴傷電。說到底是利益分配關系。煤價高,煤礦收益高,礦工日子好過一點兒;煤價低,電廠收益高,職工生活好一些。價格與利益循環鏈,是其要害。

①煤價波動較大,煤電矛盾長期存在。

煤炭長期由國家定價,煤價高了,國民經濟發展不能承受。這一問題,改革開放后并沒有完全解決。1984年經原煤炭部和部長高揚文力爭,煤價微漲,給了超產煤加價政策。當時起了很大作用。

1988-1993年,成立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統配就是國家管煤價,統一調配,這個詞頗能說明問題。

1993年放開除電煤以外的價格,2003年電煤價格放開,但電價不能完全放開。電煤價格一漲,電力即反彈,煤價難以到位,煤、電兩家為價格而爭執。

2012-2015年,煤炭供應過剩,煤價低位徘徊,多數煤企虧損。2016年以后,煤價逐步攀升,到2021年9月達到頂點,煤電企業虧損。

對國家和有關主管部門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很難辦。此事到了最終解決的時候。

②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煤炭低價運行時間多于高位運行的時間。價格過高的情況,均出現在緊缺的時候。

二是煤炭價格過低時,一般是煤炭行業自行消化。20世紀90年代以后煤多了,賣不出去,煤炭經濟陷入困境,全行業進行扭虧脫困攻堅。有個礦務局曾提出在機關和地面“人人二百三(月工資),共同渡難關”。煤礦欠薪情況多有,此事其鑒不遠。國家支持煤炭行業脫困,全社會也都道煤炭困難,但從煤價上解決問題的情況不很多。

三是由于煤炭面對的是電廠,電廠面對的是社會,煤價過高時,電廠存煤減少,很快傳導到社會層面,對煤礦形成保供降價要求。國家有關部門采取措施,煤價得到平抑。相信隨著大容量儲煤裝置的投入,儲煤能力提升,適應淡旺季以豐補欠的儲煤機制形成,這種情況會減少,不再“折騰”。

③關于電煤合同。

簽訂煤炭購銷合同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此事很復雜,很難辦。本來電廠的裝機容量、用煤量及儲煤量是相對穩定的,不應該大起大落。有時煤炭緊張,并不是真的煤不夠用。這與合同的簽訂與執行上出現問題不無關系。

在煤炭充足供應,買方占市場主導地位時,有的電廠持觀望態度,希望價格更低,簽合同的積極性不高。

在煤炭緊張,賣方主導市場時,個別煤礦不太愿意履行合同,想有個好價錢。

提升市場監管力度。是否必須簽合同,簽了不執行合同怎么辦,應簽而不簽合同的是否必須保供保運?資本入市炒作怎么辦?要有全鏈條監管辦法與措施。對于我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煤炭交易市場,每年以十億噸計的煤炭交易,涉及數千億的資金,攸關國家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應當進一步管起來。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監管調節作用,有機結合,共同發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關于中長期合同。這有利于兩家的均衡與穩定生產,好處很多。通常是一年以內、幾個月或一把一利索的為短期合同,一年(含一年)至兩年為中期合同。兩年(含兩年)以上為長期合同。此事應加以明確。

煤價的確定,應當實行基準價+浮動價。但這一問題非常復雜。

浮動價。建立可操作的浮動辦法與機制,確定浮動的幅度、何時何種情況才能浮動。

基準價。應按煤質、發熱量確定,并考慮成本因素、以及煤電兩家的工資水平。資源不可再生,基準價過低,不利于保護和節約資源??煽紤]劃定不同時期煤價最低紅線。

四、燃料與原料——煤炭的雙重屬性

煤炭是燃料,大家都非常熟悉。煤炭同時也是重要的原料,這是由其生成的物質來源,以及化學成分所決定的。

中國人在新石器時期就認識到煤炭的原料屬性。6000年前就用煤炭(煤精)雕刻小型制品。古代中國人民在許多領域把煤炭作為原料加以利用。如用煤制火藥、藥品、肥料、制墨、建筑材料、提取煤焦油,用作防腐劑、漂白劑。為今人提供了有益啟示。

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1894年,就提出了包括煤炭在內的礦物是原料的認識。他說:“凡動植礦質之物,昔人已知其用者,固能廣而用之。”“昔日視為無用,今可煉為藥品,煉為顏料。又煮沙已成玻璃?;烈匀〉\精,鍛石以為田料,諸如此類,不勝縷書。此皆從化學之理,而得收物之用,年中不知裕幾許財源。我國倘能推而仿之,亦致富之一大經也。格致之學明,則電風水火皆為我用”。后來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還預言,“除煤礦以外”,必然會出現“其他一切因煤而產出之工業”。

孫中山128年前所言,是從“化學之理”的角度加以論述的,“從化學之理而得收物之用”。煤化工這一概念雛形已蘊含其中也。孫中山所預言的“除煤礦以外”,將會出現“其他一切因煤而產出之工業”,已為今日之現實所證明,很有遠見。

列寧在1920年4月全國采礦工人和煤礦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演講中指出:“沒有煤炭工業,任何現代工業和任何工廠都是不可想象的”“煤是工業真正的糧食”“沒有這種糧食,工業就會癱瘓。各國的大工業就會崩潰瓦解,就會退到原始野蠻狀態”。

科學家朱志堯先生在1974年前就認為:煤是“萬能原料”。“目前燒煤是一種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我們今天燒煤,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會埋怨我們浪費,因為我們燒煤的時候,把煤里面許多寶貴有用的東西都一股腦燒掉了。盡管在目前是不得已的事,但是我們將來絕不會這樣做。要好好利用煤,把煤里面一切有用的東西都取出來。”

他特別指出:“科學技術的發展永無止境,不燒煤的時代總有一天會到來的。不過那不是煤的衰落時代,而是它的黃金時代。作為一種極有價值的化工原料,煤將物盡其用。更好地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大顯身手”。

煤炭的原料屬性是從煤炭的固有價值和用途來加以定位的。煤炭作為原料加以使用時,另一大好處就是大幅度減少因燃燒而產生的碳排放,明顯降低碳捕集成本。所以國家把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考核,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煤炭的原料屬性的重大現實意義與戰略意義,進而發揮其原材料優勢,并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出從以燃料為主,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的思路,具有前瞻性。

五、建議與設想——走好中國特色的煤炭之路

要以能源“四個革命和一個合作”為引領,以實現“雙碳”為目標、能源兜底保障為己任,以結構調整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立足于全國一本大帳、一盤大棋的大局,在煤炭價值鏈上發力,從實際出發,抓住機遇,穩中求進,走好中國特色的煤炭之路。

1.認真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生態文明思想、法治思想。真正學懂學透,融會貫通。提高認識,明確目標,把煤炭工業發展推向第二個百年新征程。

①認識能源革命的內涵、重大意義及戰略措施。

②認清煤炭工業的地位作用與發展方向。

③認清以煤為主的國情、兜底保障(是長期的)的重大責任、煤炭燃料與原料的雙重屬性,還原其商品屬性。

④認清煤炭工業發展的長期艱巨性、復雜性和挑戰性。

2.下大力氣抓好煤炭工業結構調整

——加快產業、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步伐。

——煤化工要有新思路。認真研究煤炭原料屬性及價值,拓寬煤炭深加工路徑,增強內生發展動力。煤的主要化學成分就是碳、氧、氫、氮等元素,這些都是寶貝,可以聚化合成許多更加寶貴的產品,因此是“百寶之物”、一大利源、富源,這是煤礦的一條出路。

道理雖簡,干則實難。煤礦搞煤化工,雖有資源優勢,但必須靠創新驅動,建立在關鍵技術突破,且環保措施可靠的基礎之上??礈柿嗽傧率?,不能跟風,要總結吸取一些煤化項目虧損的癥結與教訓,不能再背上新虧的包袱。

——辦好已有的電廠,包括瓦斯電站。燃煤電廠要在碳捕獲、回收和加工轉化利用上下大工夫。二氧化碳排到空中,是有害的溫室氣體。但本身是個寶,要把這方面的循環經濟(煤—煤電—碳捕捉—轉化)搞起來。

3.煤炭清潔高效開采利用一刻不放松。

依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保持適量的基建投資規模,替代報廢產能和不合理產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握有先進且合理充裕的產能,夯實兜底保障基礎,確保國家能源供給的飯碗不出問題。重視稀缺煤種和優質煉焦煤的儲備與保護。同時,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和生態建設工作。

——堅定不移搞智能化開采。向智能化礦井要產能與效益。實現礦井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搞好供給側改革,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避免再次陷入因產能過剩造成的困境。

——地下氣化開采。已經做了大量試驗工作,應抓緊組織研究論證,取得突破,此事應有前景。前蘇聯1920年在頓巴斯礦區就搞地下氣化。

——抓好煤層氣開采和利用。同時在瓦斯先抽后采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利用。

——煤與新能源優化組合、深度融合。有序進軍風電、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領域。有效利用廢棄煤礦閑置場地搞新能源,但要慎重從事,科學論證,因地制宜,因礦制宜。

4.加強煤炭科研、法制、體制工作。

核心領先技術是行業進步的定海神針,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是應對各種挑戰的銳利武器。煤炭科技要在第一生產力的位置上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堅持科技為本、為先,創新驅動。煤炭工業應當是高科技產業,它的前途與發展就在科技創新上。要扭住價值鏈,用新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突破;用新技術孵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推動煤炭循環經濟有效發展。

可考慮成立煤化集團、煤化研究院,在有條件的礦業大學成立煤化學院、研究院,以及相關社團組織,形成高質量戰略科技隊伍。科技力量不能分散化、碎片化、各自為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就組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1970年組建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化工起步早,發展起來了,煤化工要趕上。

加強立法工作。把看準的事情與成功經驗變為剛性的法律規定。

搞好宣傳輿論工作。促進煤炭文化繁榮,弘揚煤炭職工特別能戰斗精神,加強深入淺出、切合實際的正面性宣傳工作,不搞形式主義,改變貶低煤炭工業和“談煤色變”的某些傾向。

改進統計與計算、考核工作,以適應新形勢。

一是燃料與原料、原煤與商品煤分別統計。二是規范統計名詞術語。三是對于規模以下企業的產能和已形成但并未釋放的產能做到心中有數。總之,各項統計工作應為事業發展和實現雙碳目標,提供精準的計算與考核數據。

5.堅決貫徹節約優先戰略。一方面要提高煤炭利用效能,高效利用,降低煤耗,這是減少煤炭消費,從而減排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全國上下每個人都要反對浪費,厲行節儉。節約用煤、用電,就是減少排放增加效益。“成由勤儉敗由奢”是千年古訓。能不能真正破除鋪張浪費,戒卻奢靡作風,是在第二個百年大考中的必答題。

6.關心保障職工生活。滿足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為人民謀幸福,這是黨的宗旨,是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要看到,煤炭職工工資水平總體是不高的,企業債務負擔重,幾年前還有個別拖欠工資現象。衰老礦區職工和弱勢群體應予關照。要以人為本,堅持向上負責與對群眾負責的一致性,不重形式,多辦實事,使煤礦成為礦工的幸福之家。

煤炭事業是光榮而偉大的,不存在“紅旗打多久”的問題,不是夕陽產業。煤炭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必將持續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吳曉煜 系中國煤炭史志專家,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政策法規司司長)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煤炭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