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再度反彈,創下年度最高紀錄。”這一在不久前結束的達沃斯論壇上公布的數據,讓氣候變化再次成為焦點。以“碳中和”為目標的“全球減碳”已成大勢。作為碳排大國,在加速碳中和過程中,我國在發電側正逐步推動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供應體系,無論是光伏、風力裝機,都屬世界領先水平。然而,實現碳中和除了要改變能源形式,在用電側,特別是具有傳統、高耗能等特點的產業,其節能增效、綠色轉型同樣至關重要。
在這其中,園區作為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單元,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重要、最廣泛的空間載體。數據顯示,我國有各類園區超萬家,其中國家級與省級園區達2543家,工業園區的耗能約占全社會總耗能的 69%,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約 31%,由此可見,園區的整體降碳,對于落實“雙碳”戰略,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嚴酷環境與現狀使園區降碳“舉步維艱”
自國務院《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建設綠色低碳園區,選擇 100 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加快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以來,各地政府積極響應,綠色低碳智慧園區建設和發展駛入快車道,并呈現出“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方向發展,由粗放高碳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由傳統模式向數字化管理運營方向發展,由低效競爭向生態共贏方向發展”為特征的發展趨勢。
在這一導向下,我國園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正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系統性融入“碳中和” 理念的零碳園區。然而,我國眾多工業園區自備電站以燃煤電廠為主,工藝流程依然與作為生產原料、穩定動力源的化石能源緊密相關,化石能源消耗仍然是園區碳排的最大來源。在此基礎上,各類園區的數字化水平層次不齊,使得能源計量這一實現碳排放核查基礎的流程難以落實,并進一步影響到后續的碳資產管理水平,乃至為園區內中小企業提供共享服務的能力水平。
正因如此,園區在踐行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需要直面三大現實挑戰。
首先,平衡低碳轉型與企業發展的關系。面對能耗雙控可能導致的停產、限電,如何平衡控排與生產關系,是擺在未來園區碳排放管理面前的首要難題。與此同時,企業自身數據的保密性與園區需要打通數據鏈的矛盾關系,也讓園區實現整體綠色升級更加困難。
其次,應對園區管理復雜性不斷提升的挑戰。上下游企業集聚、產城結合的發展趨勢,使得園區的構成逐漸復雜,園區內的公共基礎設施、能源電力設施的數量逐步增多,能源供給形式的多元化,以及新能源和數字化交互設備的不斷引入,為園區在運維管理、能源與生產聯調優化、能源系統風險管控等方面帶來越來越大的挑戰。
最后,化解園區低碳轉型中融資與管理的挑戰。在零碳轉型過程中,除了需要大量投資分布式電源、儲能、能源管理系統等,還需要具備專業的碳中和改造和項目管理經驗。然而,當前園區仍然缺乏較好的融資渠道,且對于項目全流程的協調管理,供應商的對接,以及一站式交付等也缺少能夠匹配的能力。
以數字化碳中和服務平臺構建“三端協同,管服一體”的零碳園區新模式
在碳中和導向下,在經濟增長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園區,由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發展,向低能耗、高效率、環境友好型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對此,作為能源管理和數字化領域的專家,施耐德電氣攜手阿里云、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聯合發布了《數字化與碳中和(園區篇)》報告,并指出:碳中和園區需實現管服并重,即要構建對園區內企業能耗排放的“看碳”管理能力,及為多樣化企業提供物美價廉的“降碳”服務能力。
為了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節能減排的積極性,為企業提供多元、高效、優質且低成本的服務,該報告提出并打造了以數字化為重要抓手,可實現覆蓋園區監管斷、服務生態端、企業應用端,且三端協同的碳中和服務平臺模型,向上幫助園區管理,向下為企業提供節能降碳等雙碳綜合服務,形成上下聯動、管服一體的園區雙碳創新模式。
基于基礎設施、數字底座、服務平臺三層架構,碳中和服務平臺能夠實現能源及產線等基礎系統和硬件的全面接入,及能源、生產、環境等數據的接入和治理,并以此為依據,既可提供基礎數字化能力,也能夠按需求為園區及園區內企業提供多種類型的雙碳管理和綠色低碳服務,具體而言,
園區雙碳監管與服務:主要包括園區能耗雙控管理、園區碳排雙控管理,基于能耗與雙碳數據,提供園區視角的能碳監測、分析能力,構建園區能耗雙碳駕駛艙,通過可視化形式實時展示園區能耗碳排情況,并提供園區碳排放監測、監管、分析與碳資產管理功能,既讓能耗監管“看得見”、“看得清”、“管得住”,也為園區管理者提供面向內部與政府監管的服務,助力落實能耗雙碳任務的有效落地。
園區企業能源綜合服務:通過協同調配企業生產流程,實現園區能源和資源最優化利用減少直接碳排放,充分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及積極參與市場交易進行綠色電力替代,以硬件升級、能量循環與梯次利用、數字化精益改善等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引入數字化工具及先進算法優化數字化資產管理等途徑,從供用兩端進行升級改造,幫助用戶實現能源轉型,進而助力園區踐行零碳之路。
園區企業雙碳數字化服務:主要包括企業碳資產管理、組織/產品碳足跡等綠色認證服務、綠電交易/碳資產等綠色交易服務和綠色金融服務等服務能力。以數字化手段幫助企業管理碳資產,做好資產保值和增值,獲得最大減排收益,并可提供產品和企業碳足跡咨詢服務,及能源和碳資產采購策略,更好地平衡企業碳減排和發展的關系,拓寬融資渠道。
園區雙碳數字底座:以云平臺為基礎,以園區能碳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構建全面的園區雙碳數字支撐體系,實現能流、碳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柔性融合,統籌優化園區控排與生產關系,為園區能源轉型、能耗優化、能效提升提供數字化支持,是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
先進理念融合數字專長,助力從局部樓宇到整體園區的全面降碳
施耐德電氣認為,園區、數字化、碳中和,將三者耦合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既需要適合的工具,也需要先進的理念。在此方面,施耐德電氣不但致力于將創新的減碳技術更快速、廣泛地應用于各個行業,還提出了具有前瞻性意義的綠色能源管理理念。通過綠色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一方面在融合新能源的接入和使用的同時,保證能源系統與電能質量的穩定可靠,最大化實現新能源的消納,另一方面以強大數字化能力,讓各個環節能源的使用和表現透明可見,有效發現系統風險,優化架構提高能源利用率,從而幫助不同行業客戶減少最多50%的碳足跡,節省高達60%和75%的資本及運營支出,提升50%設備可用性和25%場所安全性,并節約30%的成本。
正是基于這一先進理念,基于物聯網的E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施耐德電氣才得以幫助全球范圍內多個鋼鐵冶金、化工、食品飲料、電力交通、產城融合型等各類型園區實現了綠色升級和節能降碳。
以歐洲首個零碳園區——歐瑞府零碳科技園為例,通過與合作伙伴聯合設計零碳方案,施耐德電氣成功幫助這座位于德國柏林,占地5.5公頃,有25幢建筑,150家創新型企業,近3500人入駐的傳統園區,實現了從“煤氣站”到“零碳”典范的蛻變?;贓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施耐德電氣為這一項目提供了包括樓控產品、變頻器、中壓開關設備、EBO樓宇運營系統、PME電能管理系統在內的完整數字化方案,并落地了基于微網能源顧問EMA的整體光伏、儲能和充電方案,確保整個園區在運營階段實現碳中和。如今,在這里,光伏風電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得到了靈活有效的利用,比例高達80%至95%,且極具經濟性;電動汽車智能充電站的電來源于風電;儲能電站、園區的儲熱儲冷及熱泵保障了用能的靈活性;所有的新建筑都是“綠色建筑”,獲得LEED能源性能標準認證并獲得鉑金級別,由此也成為了全世界零碳園區的標桿。
歐瑞府零碳科技園
歐瑞府整體實現“零碳”的成功經驗值得更多借鑒,而成功的關鍵,一定離不開對其中25幢建筑的綠色改造。這也就意味著,當把目光從寬泛的園區,聚焦于組成園區的各個樓宇,則需要以更加具體可行的對策,及更貼合實際場景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才能發揮出更佳的效果。
在此方面,施耐德電氣同樣有“技”可施。基于面向樓宇的EcoStruxure架構,施耐德電氣擁有能夠覆蓋樓宇“設計-建設-運營-改造”全生命周期的完整解決方案,以強弱電一體化和軟硬件一體化為核心,并融合IT和OT技術,通過在互聯互通的產品,邊緣控制,應用、分析與服務三個層面的創新,全面滿足園區不同類型樓宇的資產管理、物業管理、設施管理等需求,形成具有可持續、韌性、超高效且以人為本的“未來的樓宇”,在提升建筑自身綠色屬性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使用者和管理者的體驗,從而為樓宇的保值增值,以及園區的整體煥新提供助力。
雖然荊棘密布,但漫漫長路卻并非方向全無。憑借對數字化創新的不斷探索,并融合在能源管理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施耐德電氣擁有從頂層設計規劃、產品方案定制、落地實施與服務的專業能力,并將基于碳中和服務平臺,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在幫助園區及園區內企業穩步、有效落實綠色轉型,實現零碳愿景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數字化與碳中和(園區篇)》報告: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