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新能源
  • 地熱
  • 專家:干熱巖的開發利用將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

專家:干熱巖的開發利用將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

2022-09-28 11:16:42 地調科普   作者: 劉德民  

1.全球能源形勢與我國相關政策

全球為了構建綠色宜居的地球,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化石能源日漸短缺、環境持續污染惡化和節能減災減排,提出了能源結構調整政策,即從傳統化石能源轉向清潔可再生新能源。

我們現在所知的能源有傳統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及核能;新能源有頁巖氣,天然氣水合物和氫能等,而這些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而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而地熱能以其綠色、安全、利用率高、穩定、分布廣、儲量大等優點,成為當前可再生能源中全球關注的焦點。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各界對于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應對北方地區頻發的霧霾,我國最近幾年頻繁出臺各種政策和法規以解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南方冬冷夏涼采暖制冷、西南多熱發電,為地熱發展迎來了一輪快速發展的機遇期。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研究中國能源安全戰略,提出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能源體制四方面的“革命”。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全世界都在力爭“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遠景目標。“碳中和”意味著一個以化石能源為主支持發展的時代開始結束,一個新的綠色環保時代開始了,一個向非化石能源過渡的(地熱能)時代來臨,全球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一個共同的價值觀—碳中和。要實現碳中和這個遠景目標,必須以新的綠色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

2.干熱巖的特征與用途

干熱巖(hot dry rock)作為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開始受到全球關注,不同國家根據本國地質條件給干熱巖的定義也有差別;我國能源局給干熱巖下的定義為不含或僅含少量流體,溫度高于180℃,其熱能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利用的巖石體,是地熱資源中一種特殊的能源。目前,國內生產實踐過程中通常把埋藏深度在3~5km,溫度達到150℃以上的儲熱固態地質體作為干熱巖勘探開發利用對象。

我們知道,自地球表面向地下深處,按溫度可以劃分為三層,即變溫層(外熱層):接近地表,0-20m,地溫主要受太陽光輻射熱的影響,隨季節、晝夜的變化而變化;常溫層:變溫層下溫度常年不變的地帶,20-40m,熱量來自于地球內部地熱,地溫與當地年平均溫度大致相當,且常年保持不變;增溫層:常溫層之下,>40m,地溫隨深度增大而逐漸增加,熱量來自于地球內部。地球有顆火熱的心,據科學家估算,殼幔邊界的溫度達870℃,核幔邊界的溫度達3700℃,而地核溫度高達7200℃。所以,地球內部的熱能是非常巨大的。據估算,全球地熱資源量接近5000萬億噸標煤,而中國約占全球資源量的六分之一;其中,我國3-10km干熱巖地熱資源總量約為2.5×1025J,相當于856萬億噸標煤,是我國油氣、煤炭總資源量的30倍;如果干熱巖的可開采率40%,按我國2019年能源消費總量為48.6億噸標準煤作為基數來計算,那么我國3-10km干熱巖的可采資源量可供我國使用7萬年。

干熱巖是當前公認的利用率高(遠高于風能、太陽能)、無污染(不會影響生態、環境變化)、儲量巨大(可以供人類使用幾萬年)、分布廣(全球深部無處不在)、持續穩定(不受天氣、季節變化而影響)、安全性好(不會引起較大次生災害)、最優質的,能夠取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干熱巖用途廣,可以梯級綜合利用,可以用于發電、供暖、輔助采油、干燥、降溫、洗浴、養殖種植,從高溫到低漸逐級利用,是可以吃干榨盡的能源(圖1)。

圖1 地熱資源綜合梯級利用圖

地熱資源一般指淺層地熱、水熱型地熱和干熱巖型地熱,而干熱巖型地熱除了以上優勢和特征外,相對于前兩者來說,其利用率更高,不需要進行尾水回灌,發電可控性更強。有學者認為,干熱巖與火山、地震及溫泉是具有相同的熱源,只是由于熱的傳遞方式、儲熱介質及導熱通道不同,所以取出干熱巖中的熱能就可以減少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干熱巖的開發利用能夠很好地達到取熱減災減排的作用,是全球建設綠色宜居地球的利器。

3.干熱巖成因與分布

地熱資源具有同源共生、殼幔生熱、構造聚熱等多種成因理論。目前,根據干熱巖熱源的主要來源及其形成背景,主要劃分有四種干熱巖地熱資源即沉積盆地型(地殼減薄區)干熱巖、強烈構造活動帶型干熱巖、近代火山型干熱巖和高放射性產熱型干熱巖。

沉積盆地型干熱巖熱源主要為地幔熱流,生熱方式為地核地幔傳導對流生熱。沉積盆地型干熱巖資源具有基巖覆蓋層較大、表層地溫梯度較大、增溫穩定的特征。由于地幔熱物質向上運移,軟流圈上涌導致巖石圈減薄、莫霍面和居里面局部抬升,中下地殼匯聚了大量的熱能,低阻高導體及韌性剪切流變帶快速將熱能向上傳導;深部熱源向上傳導到達覆蓋層時,由于沉積覆蓋層熱導率小的特點,阻止了熱量的散失,從而在地殼淺部聚斂超常熱能而形成干熱巖高溫熱儲(圖2)。

高放射性產熱型干熱巖熱源主要為地殼熱流,生熱方式為放射性元素衰變生熱。地球中可產生衰變的放射性元素較多,但能夠為干熱巖提供熱能的元素必須具備三種條件,即有足夠的豐度,放射性生熱效率較高,半衰期和地球年齡相當。據目前所知,具備這些條件的元素只有U、Th、K這3種。由于這3種元素在地殼巖石中平均含量和生熱差異懸殊,經計算分析發現在花崗巖中含量大且生熱率高,因而,這類干熱巖往往發育在地表及淺部發育許多大型的中、新生代酸性花崗巖類巖體的地區。由于該類巖體具有較高的放射性產熱特征,加之幔源傳導型熱量也較高時,在覆蓋層理想的地方,可以獲取具有開發潛力的干熱巖資源。

近代火山型干熱巖熱源為巖漿活動,生熱方式為高溫熔漿沿斷裂系統向淺部運移生熱。國際上很多知名的干熱巖資源區如冰島、日本干熱巖區均屬于這種類型。受底部未冷卻巖漿的作用,地表具有明顯的水熱活動現象。深部的巖漿沿斷裂向運移并把大量的熱帶到地表,通常在較淺的地方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溫度。我國如騰沖、長白山、五大連池等地區。

圖2 裂谷盆地區干熱巖成因概念模型

強烈構造活動帶型干熱巖熱源為地殼運動,生熱方式為強烈的構造運動減壓熔融生熱。青藏高原南部、滇西沸泉、高溫泉分布區和臺灣沸泉、高溫泉,屬中國新構造造山運動最為劇烈的地區。因此這里具有高熱流、高地溫梯度、高溫泉和沸泉以及水熱爆炸等熱顯示。歐亞和印度洋板塊擠壓,有侵入體和熔融體等高溫巖漿熱源,殼內低速層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與活動性非均勻固態-半固態流變有關的強烈韌性變形-熱隆伸展構造發育。

4.碳中和與干熱巖

歐盟從達峰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有60年時間,美國從達峰到2050年碳中和有40多年時間,我國從達峰到實現碳中和僅30多年時間。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短、起點強度高。因此,國家地熱能“十四五”規劃構想將通過實施“一點、兩帶、三區、國際化”的發展路徑,以此帶動地熱能產業的高質量快速發展。“一點”是打造雄安新區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樣板,占領全球行業制高點;“兩帶”是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兩個流域的地熱能產業發展潛力帶;“三區”是重點發展北方地區的冬季清潔取暖、南方夏熱冬冷地區的供暖(制冷)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地熱發電;“國際化”是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推進地熱產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布局與推廣,實現走出去的目標。

2021年4月18日,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香山科學會議上表示,碳達峰碳中和將帶來一場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經濟社會環境的重大變革,其意義不亞于三次工業革命。我們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18世紀,由煤取代木柴,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歐洲英、德等國家成為了世界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19世紀,由石油取代煤,人類社會進入電器時代,美國成為了世界霸主。那么,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否可能就發生在21世紀的現代,由可再生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干熱巖的開發利用將會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數字化、網絡化、高科技時代,哪個國家掌控了高科技和可再生新能源就有可能成為世界新的超級大國。綠色宜居的地球急切需要高科技開發利用可再生新能源-干熱巖。(第五屆“保護地球 精彩地質”科普作品大賽優秀作品)

原標題:干熱巖——建設綠色宜居地球的利器

作者:劉德民,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來源:地質調查科普網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干熱巖,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