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透視通威

2022-11-18 08:50:51 能源新媒   作者: 武魏楠  

從專業化的雙料龍頭到一體化布局,通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0月25日晚間,通威股份(以下簡稱“通威”)披露了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20.8億元,凈利潤217.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18.6%和265.54%。其中,第三季度單季營收、凈利潤分別為417.4億元、95.1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07.3%和219.12%。

硅料市場需求的持續旺盛、價格上漲、產能爬坡,再加上電池片業務的產銷兩旺,成為通威營收、業績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在本輪光伏火熱的周期中,通威憑借其硅料、電池片雙龍頭實力,一直是光伏企業中業績最好、盈利能力最強的那一批。

不過在最近的1、2個月中,通威最引人注目的卻不是其暴漲的營收,而是其全面進軍組件市場的行動。

11月1日,國家電投公布2022年第52批、53批以及57批光伏組件中標候選人,規模共計13.49GW。根據第一中標候選人來看,通威太陽能預中標3.56GW,預中標占比超26%。自今年宣布正式入局組件以來,通威已經連續中標多個項目,在手訂單接近8GW。

2006年,通威投資多晶硅企業永祥股份,正式進入光伏行業。在過去的16年時間里,光伏行業經歷了多輪周期。許多光伏企業,包括曾經的龍頭企業,都在起伏之中沉淪下去,甚至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在殘酷的周期中,通威也曾遭遇挫折,但最終得以堅守。在普遍喜好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的光伏行業中,堅持專業化發展一度是通威成功的秘訣。

在光伏行業中,“一體化”與“專業化”之分由來已久。隨著周期的變化,光伏企業的“專業化”、“一體化”趨勢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

曾經的“專業化”優等生通威也開始了“一體化”步伐,這是否意味著光伏“專業化”的退潮?作為硅料、電池片全球雙料龍頭的通威,又為何選擇此時大舉進軍組件板塊?在市場競爭激烈、已成為一片紅海的組件市場,通威又能如何破局?

殺入紅海

通威有意全面進軍組件市場的消息從8月開始出現。

8月17日,華潤電力公布3GW組件集采中標候選人,通威、億晶光電、隆基均入圍。價格方面,通威報價最低為1.942元/W,較第二名億晶光電低5分/W以上。此次華潤組件集采將選擇一家供應商,如無異議,通威將成為此次集采獨家供應商。

隨著招標結果公布,組件市場陸續出現“狼來了”的聲音:一直專注于硅料、電池片兩個環節的通威,開始準備大舉進軍組件市場。

事實上,通威此前也并非沒有組件產能。2013年,賽維LDK破產重組,通威并購賽維合肥工廠。此舉除了標志通威正式進軍光伏電池賽道,也讓通威掌握了少量的組件產能。據通威透露,截至目前通威組件產能已有14GW。

就在市場一片猜測的時候,通威的一紙公告給出了正式的宣言。9月23日,通威發布《通威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在鹽城市投資2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的公告》,正式官宣將在鹽城市投資建設年產25GW高效光伏組件制造基地項目,預計固定資產投資約40億元。在公告中,通威表示“公司順應行業發展趨勢,適當拓展組件環節……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光伏產業結構”。

另據了解,除了鹽城,通威還在尋找布局組件產能的下一站,或還將建設30GW高效組件產能。

如果將上述產能全部計算在內,通威將擁有超過60GW的組件產能。而當下的組件龍頭隆基綠能,其2021年組件產能也僅為60GW。

當然,考慮到其他企業的擴產可能以及組件建設周期及項目的不確定性,不能因此就斷定通威馬上就有機會成為新的組件龍頭。不過全新的組件巨頭即將來襲已成定局,通威板上釘釘的三十多GW組件產能勢必將會對組件市場產生巨大沖擊。

通威大踏步的舉措,是否意味著光伏產業里“一體化”將徹底取代“專業化”?

順其自然的選擇

“專業化與一體化本身并不矛盾。”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對《能源》雜志記者說。

可以佐證“專業化敗給一體化”的例子還有阿特斯。就在10月,阿特斯的科創板IPO處于中止狀態,在IPO申請被受理400多天后,阿特斯的本土上市宣告失敗。而在阿特斯的招股說明書(注冊稿)中,就明確提到“與同行業公司相比,公司的單晶產能目前主要集中在產業鏈后端的電池片及組件制造環節,垂直一體化程度相對較低。”

盡管一體化程度低并不是阿特斯上市失敗的原因,但能讓阿特斯在招股說明書無奈承認弱點,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見,當下的資本市場對于光伏企業無疑更青睞一體化。

“通威現在已經是硅料和電池的龍頭企業了。那么對于資本市場的人來說,你未來的增長點在哪里呢?”一位光伏行業專家對《能源》雜志記者說,“硅料和電池如果沒有了更大的增長空間,那么進行上下游產業鏈的擴張幾乎就是一種必然。”

從傳統制造業的角度來說,產業鏈分工不僅是常態,更是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代表了專業和效率的完美平衡與最大化。“但光伏產業鏈環節并不長,且不具備絕對的技術壁壘。因此隨著市場變化,總會出現專業化、一體化的區別。”有光伏企業相關人士說。

中國光伏產業以組件起家,在最初的時代里,“兩頭在外”是中國光伏行業的鮮明特點。彼時甚至連產業鏈都不完全的中國光伏,一體化可謂奢談。而正是隨著國外“雙反”、國內光伏政策刺激等一系列因素,才讓中國有了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才讓“專業化、一體化之爭”有了可能。

“沒有企業會在起步階段就發展一體化。”呂錦標說,“大部分一體化企業都是在某個環節實現領先或優勢之后,才有資源和條件進行上下游的延伸。”

通威在特定環節的優勢無疑是巨大的。

2006年,通威從硅料環節入手進入光伏產業;2013年并購賽維LDK后進軍電池。而現在在上游多晶硅原材料環節,2022年前三季度,通威高純晶硅產量占全球市場份額已超過25%,隨著2023年永祥能源科技一期12萬噸項目投產,預計通威多晶硅全球市場占有率還將進一步上升。

中游電池片環節,通威太陽能已連續6年成為全球電池產能規模最大、出貨量最大的太陽能企業,預計2022年底公司產能規模將超過70GW,2024-2026年,通威太陽能將形成130-150GW產能。

雙料龍頭的下一步進軍組件,這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選擇了。

事實上,從通威過去的戰略行為來看,“領先之后再延伸產業鏈”正是通威一直以來的行為準則。

2013年,隨著市場回暖,通威在多晶硅市場高歌猛進。確立局部優勢的通威開始伺機向下游進軍。電池最終成為通威的目標。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就曾經說過:“只有在行業里占據前三名,甚至是要位居第一的時候,你才能夠擴張。”

從當下的視角回看,通威的選擇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在并不算長的光伏產業鏈中,硅料、硅片、電池、組件是最主要的環節。硅料是源頭的原材料,無疑是產業鏈的基礎。而且通威此前具備化工技術積累,選擇硅料入局光伏,順理成章。

在經過十幾年的實踐之后,行業已經普遍意識到,發電效率是光伏競爭力的核心,因此除了原材料之外,制造環節的核心正是電池。

“適當拓展組件環節,也有利于發揮自身在高純晶硅和高效電池領域的優勢,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結構,進一步保障公司光伏業務的穩定發展。”通威相關人士介紹說。

通威不僅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找準了對的時機。

2013年中國光伏在經歷過2012年的低谷之后開始慢慢恢復。當年,由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八條”)領銜,先后共出臺國家層面政策文件17部。中國光伏的國內市場從此開始勃興。

相比于2013年,2022年通威所面臨的大環境則更進一步。“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通威作為光伏行業領軍企業有責任也有義務響應國家號召,因此加大組件環節的投資是順應我國發展方向及行業發展趨勢的行為。”上述通威人士說。

共享市場蛋糕

從客戶、合作伙伴,變成了競爭對手,這是在產業一體化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遭遇的尷尬情況。

對于通威來說,時機是他們最好的幫手。從2020年開始,全球性“雙碳”戰略潮流引發了光伏裝機的大規模增長。2020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48.2GW,2021年新增光伏裝機更是高達53GW。

需求的高速增長對于組件企業來說絕對是好消息。除了隆基、天合光能、晶科、晶澳這四個主要的組件巨頭,其他二線組件企業也紛紛擴產,足見市場繁榮。

不過在下游需求旺盛的同時,上游原材料因為供需不平衡也在暴漲,極大地影響了組件企業的盈利能力。“現在市場很大,不存在直接競爭。”一家組件企業相關人士如此說道。

事實上,通威大規模入局組件市場,對于不斷加強著一體化布局的組件龍頭來說,影響可能有限。但是對于二線組件企業來說,由于缺乏一體化綜合能力,應對上游漲價和未來潛在價格戰的能力都比較弱,可能是下一步行業集中度提升后的首批淘汰對象。

“組件龍頭現在有資源、有產能、有品牌和渠道,在市場充分大的情況下,壓力較小。但是二線組件企業可能沒有這個優勢。”上述業內人士說,“從現在的趨勢來看,整個光伏行業的集中度在不斷提高。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也都十分緊密,沒有到直接競爭的地步。”

在今年之前,通威絲毫沒有體現出有意大舉進軍組件市場。在不斷加強硅料、電池專業化的過程中,通威的上下游協同,實現了與主要光伏企業的合縱連橫。

2019年,通威與隆基就高純晶硅合作事項達成戰略合作。

2020年,通威與天合光能達成合作,雙方合作成立項目公司,并共同投資年產4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年產15GW拉棒項目、年產15GW切片項目、年產15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

2021年,通威又與晶科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年產4.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年產15GW硅片項目,以及開展相應供應鏈合作。

短短兩年的時間里,通威的合縱連橫可謂目不暇接。通過互相入股關鍵項目、聯合投資等方式,通威實現了與組件、硅片龍頭的深度綁定。“通威這一方法充分發揮了自己在硅料、電池方面的優勢,減少了大規模進軍組件市場的阻力。而且也在原本較為空白的硅片領域進行了布局。”

龍頭的下一步

當全面入局組件、開始涉足硅片,通威接下來不可避免地要被卷入光伏行業持續多年的“尺寸之爭”、“技術路線之爭”當中去。

2020年11月,通威和天合光能、中環股份等企業共同發起了《關于推進光伏行業210mm硅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的聯合倡議》。倡議企業涉及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等產業鏈環節。

在電池環節,210尺寸產品有著更高的發電效率,但也面臨著缺乏適配的逆變器和芯片、產業鏈整合程度不足,甚至還包括了集裝箱運輸這樣諸多現實難題。同樣,TOPCON、HJT、IBC等各種新技術也百花齊放,各有獨領風騷的優勢。

但通威從不貿然做出選擇,此前通威曾表示:“目前PERC電池仍然是市場需求的主力,而公司投資PERC產線均是210尺寸及以下兼容并預留了TOPCON技術的技改提升空間,隨著新項目的順利投產,公司在實現產線優化的同時,也能持續鞏固市場份額。”

但毫無疑問,對于整個光伏產業來說,新技術的變革始終深刻地影響著行業發展。

“應該說PERC技術取代傳統鋁背場電池,成就了單晶取代多晶。從硅料、拉晶切片、電池、組件各環節的成本發展趨勢來看,特別是在碳足跡日益凸顯的趨勢下,組件BOM成本占一體化成本的比重會越來越大。”通威相關人士告訴《能源》雜志記者,“其結果就是電池效率將是撬動整體光伏發電成本下降的最大杠桿,而電池非硅成本的重要性(或比重)將會有所降低。”

在P型電池效率越來越接近極限的狀況下,N型電池是未來光伏的主流方向,已經成為全行業不可撼動的共識。

與傳統的P型單晶電池和P型多晶電池相比,N型電池具有轉換效率高、雙面率高、溫度系數低、無光衰、弱光效應好、載流子壽命更長等優點。

在幾種N型電池技術中,HJT和TOPCon最為人看好。誰押注對了未來技術方向,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先手。

作為電池龍頭,通威自然不會放松N型電池技術的研發。雖然通威已經公開表示長期看好HJT電池技術的發展潛力,但也并未放松其他技術路線的研發。

通威曾在媒體透露,目前除1GW HJT和1GW TOPcon中試線以外,公司也建立了IBC電池試驗線,首片IBC電池已于今年7月正式下線,目前尚處于產線優化中。同時鈣鈦礦實驗室搭建完成,預計年內首片鈣鈦礦電池將會下線。

站在通威的角度來看,新技術固然是顛覆未來、甚至是主導未來的關鍵。但是穩健發展才是通威的首選。“短期看新技術做到顛覆仍需要一些時間,反而效率的穩步提升、持續提升更適合現階段光伏行業的發展所需。”通威內部人士說,“對于新技術,通威想的是掌握好從實驗室到量化的節奏,優化新技術在產能中的比重,確保通威的綜合競爭力。”

在光伏行業上一輪重大的技術革新中,隆基依托著對單晶技術的堅持,成為新一代龍頭。如此來對比,通威對于電池技術的選擇似乎特別謹慎。

對于龍頭企業和巨頭來說,“謹慎”可謂優點,只有“保守”才是問題。劉漢元說過“要警惕各領風騷三五年,稍不小心回到解放前”也包含了這層意義。

硅料價格的居高不下是通威近兩年業績好、盈利強的主要推動力。隨著新建硅料產能的逐步投產,硅料供需將會得到改善,價格也會有所松動。

盡管通威認為大概率不會出現價格暴跌的現象,業內人士也指出“不能排除因為市場格局變化,出現一些反彈的可能性。”但對于一家已有40年成長經驗的民營企業來說,未雨綢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和未來應對“冬天”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是發展的第一要務。

對于“雙料龍頭”通威來說,在坐擁原材料和電池技術帶來的成本、規模等優勢之上,努力成為“三料龍頭”是必然的方向,也是40年來穩扎穩打、穿越周期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通威,“雙料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