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政策的重點已開始轉向市場機制和調用機制,儲能產業發展不可能重走大規模補貼的老路。當前儲能項目的商業模式尚不明確,多元應用尚不成熟。要加快推進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明確新型儲能獨立經營主體地位,加強新型儲能價格機制研究,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與二級市場上儲能板塊深度調整不同,儲能產業正迎來新一輪擴產潮。今年以來,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下游近20家企業宣布最新儲能項目建設規劃,特斯拉也將自己的儲能超級工廠落戶中國。同時,2022年落地開工的多個儲能產線建設項目,有望在今年陸續迎來投產。一面在股市遇冷,一面又迎來產業投資熱潮,儲能產業為何遭遇“冰火兩重天”?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儲能技術,包括新型鋰離子電池、飛輪、壓縮空氣儲能等。隨著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新能源發電量占比不斷提升,電力系統對新型儲能的需求越發強烈。根據我國綠色能源生產能力進行測算,203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需要控制在60億噸標煤以內。屆時,新能源裝機有望超過17億千瓦,成為我國裝機規模最大的電源品種。
為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開發消納,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建設逐步成為重中之重。2022年,我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功率規模首次突破7吉瓦,能量規模首次突破15吉瓦時,與2021年相比,增長率均超過200%。單個項目規模與以往相比大幅提升,20余個百兆瓦級項目實現了并網運行,5倍于上年同期數量,而規劃在建中的百兆瓦級項目數更是達到400余個,其中包括7個吉瓦級項目。與此同時,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短缺,也刺激了海外儲能市場大幅增長。井噴式的市場需求,吸引各路資本拿出真金白銀加碼儲能產業。
面對產業投資的火熱,二級市場卻表現不佳。從年初起,A股儲能板塊持續下跌,引發投資者擔心的除了項目密集上馬可能帶來的產能過剩,更多是儲能行業在國內仍缺乏清晰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制,產業可持續發展存在一定風險。
與歐美國家更多依靠市場驅動不同,我國儲能行業的高景氣度主要靠政策帶動。為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市場化參與調峰資源建設,國家能源局2021年8月發文提出,超過電網企業保障性并網以外的規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掛鉤比例配建調峰能力,按照20%以上掛鉤比例進行配建的優先并網。地方政策一般按照裝機規模的5%至20%比例,要求新能源項目強制配儲。在政策刺激下,儲能市場實現爆發性增長。
但如果不是政策要求強制配儲,目前階段很少有發電企業愿意主動配置儲能,核心原因是配置儲能增加的成本較高。由于儲能產業處于發展初期,產業鏈成熟度低,廠商之間各自為政,尚未產生協同效應,儲能系統價格仍然偏高。同時,我國電力市場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機制難以準確反映新型儲能的多重價值,新型儲能參與市場收益的方式單一,尚未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盡管儲能制造廠商主要盈利模式比較清晰,但儲能電站投資建設獲利之路還沒走通。由于儲能成本疏導不暢,社會投資意愿并不強烈。
過去,我國風電、光伏等產業依靠政府大量補貼實現了大規模發展,但是也暴露了很多問題。隨著我國鋰電產業鏈的不斷完善,以及電力市場改革穩步推進,儲能政策的重點已開始轉向市場機制和調用機制,儲能產業發展不可能重走大規模補貼的老路。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從商業化初期到全面市場化發展,留給新型儲能的時間僅有不到10年,行業打破規模天花板還要繼續突破發展瓶頸。
降成本,是開啟新型儲能產業寶藏的關鍵鑰匙,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產業鏈協同發力。電化學電池技術,可以通過材料、結構、工藝創新以及規模化生產,不斷降低原材料生產成本、制造成本,并提升產品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及使用壽命等性能。要進一步培育和延伸新型儲能上下游產業,依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骨干企業,積極推動全產業鏈發展,著力培育和打造儲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解決新型儲能高成本的問題,還需要依靠體制機制改革和商業模式創新。當前儲能項目的商業模式尚不明確,多元應用尚不成熟,處于“看上去很美”的階段。要加快推進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明確新型儲能獨立經營主體地位,加強新型儲能價格機制研究,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支持企業在規模化制造能力的基礎上,繼續將觸角延伸到下游應用環節,深度參與多元化應用場景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全方位尋求產業破局。(王軼辰)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