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新能源出海,中國VC掉隊了?

2023-09-05 09:09:36 鈦媒體   作者: 張翌楠  

新能源產業在今年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企業憑借完善的新能源產業鏈與技術領先優勢,在全球市場中脫穎而出。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新能源品牌一路從技術代工到品牌出海在國際市場不斷崛起,已然成為影響世界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重要力量。

2023年一季度,我國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三大新能源細分領域出口規模達到2646.9億元,同比增長66%,這意味著我國外貿結構從過去的“老三樣”(服裝、家電、家具)向“外貿出海新三樣”轉型,其中鋰電池出口規模達到1097.9億元,同比增長94.3%。

隨著國內企業技術進步和國內外競爭格局的變化,越來越多中資企業選擇“走出去”。特別是在日益完善的資本市場的助力下,企業“出海”的形式也日漸多元化,從產品出口、海外上市,到在國外投資建廠,再到股權投資和并購,甚至直接在海外創業等,中國創業者和投資機構的身影已無處不在。

新能源作為2023年最熱門的投資賽道之一,疊加“出海”的風口卻沒有想象中熱鬧。盡管投資人們表示平時看得多,但真正出手的卻很少。

“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的機會與瓶頸都很明顯。”有投資人簡潔明了地解釋了這樣的現象。 

新能源產業全球領先

 

中國新能源產業寬泛地講在全球范圍都處于領先地位,尤其是電池、光伏以及儲能這三個領域。

中國光伏產業的逆襲故事可能大家都比較清楚,一路經歷了政策補貼到逐漸市場化的變動。今天,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光伏產業供應鏈,幾乎產業鏈里的每一個環節成本都比海外更低,也因此,主要生產環節的產能占比超過80%。 

電池方面我們也已經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在2017、2018年時,中國新能源電池補貼成效顯著,從這個時間點起,中國電池無論是品質、出貨數量還是技術儲備,都明顯超越了其他國家,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儲能層面,電化學儲能最重要的三個基礎是:需求、基礎儲備、市場環境,而中國擁有全球范圍內需求量最大的市場,也有相對應的領先產品和使用場景,尤其是大儲,也就是電源側和電網側儲能,毋庸置疑是全球領先。

相反在工商業側或者說企業端的儲能領域感知上歐美會更強一些,這主要是由于國內需求少。有數據統計,90%以上的需求集中在海外市場。便攜儲能市場歐美占比超50%;家庭儲能新增需求歐美占據約全球二分之一的市場 。

另外,新能源汽車也是2023年中國經濟的重大亮點,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宏觀環境中,中國新能源車企抓住了全球汽車產業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重要時機。國外新能源汽車大眾化需求的空缺,使出海幾乎成為車企們的頭等大事。 

整體地說,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慢慢爭取成為世界第一的過程。 

海松資本執行董事趙文健提到:“新能源行業有一個非常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復雜的標準品’,而中國恰好是制造業大國,中國人也是最擅長制作‘復雜的標準品’的,同時還擁有全球最好的產業鏈匹配,相比之下其他國家是沒有競爭力的。”

當然,新能源領域還有例如可控核聚變等相關的新賽道,但前景距離我們目前較遠,更多是專注于天使輪或種子輪的機構在關注。

新能源出海資本跟不上了?

 

近日,儲能電池廠商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公開表示,到今年底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且該價格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 

這主要由于國內電池廠商不斷擴張導致儲能電池產能供應過剩,有儲能產品銷售表示,市場需求趕不上擴產速度,今年有新增產能的廠商壓力都比較大。在此情況下,資本還在不斷入駐,長城證券預計,今年儲能一級市場的投融資金額將實現200%增長。 

當下儲能電池市場的競爭激烈,而類似楚能這樣新入局的玩家只能通過降價來搶占市場,但這也意味著儲能電池市場已迅速從產能緊缺切換到了產能過剩,且競爭比動力電池更加內卷,價格戰正式拉開序幕。

實際上,儲能發展到某種階段,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還與傳統產業、夕陽產業的產能過剩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隨著市場的擴張,過剩的產能仍在能被消化的范圍內,但出海仍是企業的一個必然選項,從近期幾個海外的新能源展會也能看出中國企業出海的迫切和熱情。

據高工儲能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比亞迪、天合光能、海辰儲能、古瑞瓦特、固德威、興儲世紀、雙一力儲能、瑞浦蘭鈞、科陸電子、晶澳科技、三晶電氣、億緯儲能等超70家中國光儲領域企業亮相于去年9月份美國加州的美國國際太陽能展(Solar Power International)。

而今年儲能出海的氛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包括寧德時代、華為、比亞迪、海辰儲能、陽光電源、鵬輝能源、瑞浦蘭鈞、億緯鋰能沃太能源、天合儲能、科華數能、蘭鈞新能源、科陸電子、新能安、采日能源、晶科能源、三晶電氣、華寶、正浩、拓邦、首航新能源、古瑞瓦特、弘正儲能、隆基綠能等上百家儲能企業趕赴德國慕尼黑Intersolar Europe 2023。

 “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基本都在出海,但是你會發現中國的資本沒有跟上,其實不是跟不上,而是不太想跟。”趙文健表示。

眼下海外新能源投資環境一般,主要是產業鏈不如國內完善。例如在中國建一個鋰電產線,把土地、廠房、人員、設備等所有成本都算上差不多在1.7億/Gwh元左右,但如果放在泰國,可能就是兩倍的價格,放到歐洲或者中東甚至達到三倍的價格。 

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說,機構往往會非常謹慎,但中國的新能源企業會相對積極,畢竟大家都不愿意天天在國內紅海競爭擠得頭破血流,價格戰也不是長久之計。

因此,投資端對于新能源出海投資的迫切程度遠遠不及企業,但也不排除在未來兩三年里VC會更關注新能源出海。

“原因也很簡單,中國的投資圈也卷,而且卷的慘烈程度不比新能源行業低,中國本土投資機構和境外投資機構基本上把中國新能源起來來來回回頭的差不多了,現在好的標的比較難尋。”一位新能源投資人表示。

不過話又說回來,國內新能源企業有出海意愿,但海外產業鏈不完善、對于資金不夠雄厚的企業來說,是非常難拓展海外市場的,往往需要依靠出海目給到資金補貼或政策支持。 

當然,海外國家或地區提供上述支持的不在少數,上周在一場投資人的聚會上就提到,現在海外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在做招商引資,例如中東政府就十分重視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落地,并給予相應地政策支持和補貼,中東本土資本也十分青睞新能源產業。

據統計顯示,目前已經有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等20余家中國車企進入中東市場。

“我感覺中東主權基金好像來中國進修過一樣。”有投資人表示,自己與中東主權基金打交道時發現其招商引資的模式與國內幾乎異曲同工,特別愿意拉企業去當地做產業落地。 

初創企業出海機會在哪里?

 

縱觀新能源行業出海的企業,似乎熱度最高的總是各個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很難在出海時與大企業競爭,但是大企業已經過了需要融資的階段,對投資機構而言,新能源出海投資的機會在哪里?

“這可能是看環節,因為大企業有更多資源,有更好的品牌運作能力和團隊建設能力,也更容易被別人所接受,但是這并不是說小企業沒有機會。”趙文健表示。

小企業除了打造技術壁壘和服務優勢外,還可以從品牌渠道環節與消費者建立更貼切的關系,比如說從 c 端或接近 c 端的環節去切入。

趙文健舉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光伏,一些大企業到海外去建設電池片的制造工廠,那初創企業是完全沒有競爭力的,因為資本支出非常大,但電池片的下一個環節是組件,組件領域倒是有很多中國的初創企業,其中至少有 50 家在國外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這些初創企業專注于電池片的電池組件,購入國內龍頭企業的電池片把它加工成組件,確保測試后沒有瑕疵良率較高,然后包裝得漂亮一點,就可以自己冠一個品牌出口了,海外的終端消費者實際上并不care電池片是誰家的。

小企業可以依靠自身的靈活這優勢跟美國當地的分銷渠道建立起關系,很快就能把品牌做起來,并形成較好的營業額。所以對于小企業來說,選擇對的產業鏈環節出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此外,出海企業在某些領域也要與當地的本土企業產生競爭壓力,特別是在投資項目和市場份額方面。 

例如出海企業最容易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兩個方面面臨問題。此前有專家表示,在新能源材料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的一些新能源技術和材料可能面臨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而一些海外地區也可能會采取保護措施,以維護本國產業的權益。

另外,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涉及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議題,合作雙方可能在環保標準、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性方面存在一些分歧。

趙文健還提到,現在原材料的競爭態勢已經出現端倪,尤其是核心的關鍵原材料競爭在未來新能源類跨國公司競爭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某些國家有原材料優勢的話,一定會充分地去利用,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政策管制,會做一些出口限制或提高出口配額加以約束。

當然,原材料的供應受限也不全是地緣政治的原因,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出海企業會面臨更大的圍堵和供應瓶頸的挑戰,還包括國際貿易政策以及環境保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任何一個行業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哪怕是完全自由的競爭環境。企業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并且盡量提早去做布局。

無論如何,新能源企業出海都是一場硬仗,不管是基礎產業鏈建設還是品牌的培育,都需要投入比本土企業更多的資金與更長的時間。未來,依托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領先優勢配合投資機構的支持,新能源出海或許是打響全球化保衛戰的關鍵戰場。‍(本文首發于鈦媒體創投家,作者|張翌楠 編輯|陶天宇)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新能源產業,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