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2日,新疆山西企業家聯合會會長馬克接到幾千里外山西老家發來的短信。山西晉煤集團黨委副書記在短信中告訴他,近期將來新疆投資,并委托馬克盡快組織當地政府來晉煤集團考察企業實力。
在馬克的引薦下,晉煤集團已于2009年與新疆簽訂了兩個投資協議,分別為塔城煤制氣項目和阜康煤層氣項目,協議投資額幾十億元。但彼時正值山西煤炭工業整合高潮,晉煤集團管理層人士變動頻繁,進疆協議被擱置數月。這次晉煤集團高層的明確表態,意味著投資新疆的計劃最終敲定。
這僅是各路產業和資本蜂擁入疆的一個微小縮影。
據晉商、粵商和浙商三大在疆商會負責人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提供的數字:山西煤炭工業轉移資金號稱“幾千億”;廣東僅在疆商會會員單位今年追加的投資,就接近80億元;浙商目前在疆有25萬人之眾,且來疆考察人數不斷增加。而類似的地方商會,目前在新疆至少已有14家。
“援疆”探路
晉煤入疆并非沖動。
在晉商眼中,新疆煤炭資源儲量占全國42%,有2.19萬億噸,絕對可以承接山西煤炭工業產業轉移、實現山西煤老板資產“搬家”的心愿。
以新疆為基點,放眼周邊鄰國,潛在商機更大。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馬克已訂好當晚去哈薩克斯坦的機票。他說,那里煤炭開采技術相對落后,在當地只要投資一些設備,就能換取股份甚至是控股一個廠礦。目前,馬克的同鄉中已有一些先行者嘗到了甜頭。
除晉煤集團以外,其他山西煤炭業巨頭也紛紛向新疆進發。在新疆五家渠市和昌吉州阜康市,潞安集團已開始投產,同煤集團正在積極布局,焦煤集團則欲單獨拿下30平方公里工業園,由其自主安排產業布局。
五家渠市和昌吉州阜康市也是山西省對口援疆的工作點。山西省每年將從財政中拿出2.2億元資金,用于這兩座城市的更新改造和生態農業建設。目前,山西省對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已經成立。山西省發改委一位副主任已出任昌吉州常務副州長。
在馬克看來,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的19個省市對口援疆“是政府行為”,“真正需要拉動的,是產業(資本)和資源優勢的結合”。
按照山西省對口援疆的工作思路,馬克所領導的新疆山西商會也被編入援疆序列,主要負責為本省企業來疆投資探路。于是,一條“政府對口援疆、商會穿針引線”的產業資本進疆路徑悄然形成。循著這條路徑,在山西煤炭資源整合中閑置下來的數千億資金直達新疆“煤海”上空。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在新疆南疆、北疆采訪時發現,在各省市對口援疆點,“同鄉企業”集中的現象頗為明顯。山西省對口支援的五家渠、昌吉州等北疆地區,成了晉商的大本營;山東省對口支援的喀什地區疏勒縣,成立了南疆齊魯工業園,山東籍入園企業超過半數;浙江對口支援的南疆阿克蘇地區,成立新疆浙新工業園、承接浙商產業轉移的想法也在醞釀。
對于這種現象,山東籍援疆干部、喀什地區疏勒縣縣委書記陳澤浦解釋說:“援疆資金應發揮引領作用和撬動作用。”
馬克說,他最近看到一個“官方數字”,全國19個省市對口援疆資金累計達1750億元;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達2.2萬億元。“這些資金將全面推進新疆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產業投資步伐,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
投資信心
《財經國家周刊》在南疆采訪時了解到,地方基層干部兼顧穩定與發展,工作思路也力求突破。
疏勒縣南疆齊魯工業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馬宏建告訴記者,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他們努力向能促成資源優勢就地轉化、帶動當地就業、增加農村收入的產業傾斜。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盛產鐵礦的英吉沙縣,過去鐵礦粉直接運出,留給當地的僅僅是采礦收入和運輸費用;現在,馬宏建提出在疏勒縣設立鐵礦粉加工企業,將礦粉加工成鐵珠。僅此一項,每噸礦石就提高附加值300元,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稅收和就業。
在自治區一級政府層面,這種理念更被反復強化。
這也令投資者們的信心得到鞏固。
曾經停工了3年、荒草叢生、流浪狗駐扎的喀什中坤大酒店,工頭在“放了三年長假”后又重新回到工地。中坤集團當地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坤已啟動第二輪南疆旅游投資攻勢,未來5年,投資額趨近8億~10億元,最大單體投資項目——喀什市土曼河休閑度假廣場已經恢復開工。
在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看來,曾經一度蕭條的南疆正漸漸恢復生氣:從今年3月中央啟動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舉全國之力支持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后,一波又一波的中央部委考察團、援疆干部考察團和各路投資客、背包客正從天南海北涌入新疆。他開始重新堅定以前的投資判斷——“十年以后,南疆會成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
新疆疏勒縣新森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高平是四川商人。2008年到位于南疆喀什的疏勒縣投資辦廠以后,用他自己的話說,可謂“多災多難”。先是建廠施工時發現地基沉降,多追加了2000萬元投資;后趕上庫車“8.10事件”(2008年)、烏魯木齊“7.5事件”(2009年)、喀什“8.4事件”(2009年),造成公司“300名工人走剩下不到70人”。
現在,李高平也盤算著再搏一把。由于各地“援疆大軍”對城市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和農村抗震安居房的巨大投入,南疆地區水泥和磚已呈“脫銷”之勢,“企業還未開工,訂單就已上門”,當地卻還沒有上規模的水泥企業,所以他正準備趁早動手。
民資伺機而動
更多的民間資本也在尋找入疆的最佳時機。
“拿著錢,等著投。”廣東新南方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田曉東言簡意賅地概括他目前進疆投資的心態。
田曉東所在企業為地產富豪朱孟依家族背景,資金實力雄厚。3年前,公司就開始在新疆吐魯番、阜康地區勘探找礦。“一個鉆孔下去就是幾十萬、上百萬元,而且還不一定找得到煤。”企業先后投入近1億元的勘測費用,總算完成項目選址。然而,接下來近4個億的投產費用卻讓他有些遲疑。
他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項目審批手續報給當地政府后,遲遲未被批復。田曉東說原因是當地政府更傾向于央企、國企背景的資本進入。田曉東企業的注冊資金為2000萬元,但在當地官員眼中,“只有注冊資金在5000萬元以上才是大企業”。
雖然在自治區一級政府層面,田曉東的項目已被寫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但“地方上的能源礦產領域到底會不會對民營資本放開”,在他心中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但最近,風向開始改變。
多位受訪者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反映,一個值得關注的政策變化是,新疆過去在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上經常提及“大企業、大集團”戰略,最近卻很少提了。“發展非公經濟”、“資源優勢就地轉化”成為新的“熱詞”。
這種發展思路上的調整,與一個棘手的現實局面密切相關——大企業、大集團“圈地”現象。
新疆山西商會會長馬克認為,大企業的“圈地”問題已使新疆能源產業發展面臨兩難境地:“資源一旦被圈占,真正想干的人進不來,不干的人卻待價而沽。”
據馬克了解,這一現象已引起自治區領導層高度關注。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在一次會議上透露,新疆將要成立一個“能源委員會”。按照馬克的理解,這個能源委員會的職能是專門協調配置資源。
6月22日,張春賢召集14個駐新疆的商會會長和外地駐疆辦主任,帶他們去烏魯木齊大巴扎(集市)考察,為他們描繪新疆發展前景,鼓勵民營企業堅定在新疆的投資信心。
會上,張春賢舉例說:新疆獨山子地區一個總投資額高達上百億元的乙烯工程項目,才解決了不到600個人的就業問題。這個例子向外傳遞的信息是:要解決就業問題、實現“發展與穩定并重”,同樣要依靠民營經濟。
新的治疆理念,讓猶疑中的民營資本興奮且緊張。“目前政策預期沒有問題了,就等政策的細化和具體化。比如,‘三免兩減半’的稅收優惠具體惠及什么行業?”新疆浙江商會會長葛永品說。
“投產”前的徘徊
雖然入疆資本規模巨大,但直到現在,真正落地投產的仍然只是少數。
與東部地區相比,新疆較為落后的基礎條件是一塊阻路石。
比如,新疆雖然號稱“煤海”,但是距內地路途遙遠,鐵路運力明顯不足,煤炭出疆尚存梗阻。
馬克為《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提供了兩組對比數據:新疆2009年原煤產量8700萬噸,2010年預計達1億噸;山西省2009年原煤產量6.15億噸,2010年預計突破7億噸。
同時,新疆目前的煤炭價格僅為幾十元一噸,山西煤炭坑口價就可達500元至600元一噸。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異,癥結在于運輸成本。
“新疆要想發展煤炭工業,首先要大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鐵路要盡快修出來。”馬克說,雖然新疆目前已開始修建第二條客運鐵路,并計劃將原有的蘭新線改作煤炭運輸專線,而且還規劃了烏魯木齊至北京11個小時的動車組,但這一切成為現實至少要到“十二五”規劃末期,也即3~5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差,恰是讓目前各路進疆資本先揚后抑的“根子問題”。
這個問題直接導致——在油氣、煤炭等能源行業,不論是國有資本還是民營資本,在新疆的“圈地”遠大于“投產”。
此外,土地、產業鏈配套和城市規劃等問題,也在困擾資本落地新疆。
新疆廣東商會會長翁曠杰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廣東商會正籌劃舉全商會之力,在新疆建設一座可以聯通新疆和廣東、輻射中西亞的商貿物流基地。但目前在城市建設用地和產業規劃配套方面,亟待政府拿出對接方案予以支持。
在浙江省對口支援的新疆阿克蘇地區,新疆浙江商會會長葛永品表示,有關建立“新疆浙商工業園”的計劃目前仍僅停留在紙面討論中,原因是地方政府還沒有考慮清楚產業結構布局、產業鏈聚集配套等深層次問題。
一個現實的例子是,某浙商家紡企業此前曾在新疆石河子地區設廠,雖然可以享受到當地原材料(棉花)采購的便利,但是紡出紗以后,印染工藝還要拿回幾千里之外的無錫才能解決。
在葛永品看來,如果產業鏈聚集效應沒有解決,新疆承接浙商產業資本轉移的時機還不成熟。
與基礎條件相比,政策的不確定性讓很多企業還有些觀望。
在“平均每星期安置一個投資項目”的喀什地區疏勒縣南疆齊魯工業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馬宏建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目前入園企業有156家,其中90家已經投產,余下的目前還在等待觀望。
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是:“聽說這里要建經濟特區,特區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都有哪些優惠政策?”這些問題曾讓馬宏建一時語塞。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及,將在喀什等地“設立經濟開發區,賦予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此語旋即被媒體廣為轉述,逐漸演變為“喀什特區”、“南疆特區”。
隨后,在地州、市縣一級的落實工作會議上,馬宏建數次聽領導提及“中央給了55條政策(一說53條)”,但始終不知具體是哪55條,也始終未見有正式文件下發。
當地一位援疆干部告訴記者,經濟特區一般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即所謂“三免兩減半”。但這項優惠具體覆蓋哪些產業,是否對新老企業一視同仁,都需要明確。“如果稅收優惠只針對新辦企業,那么老企業就完全有可能關停目前項目,重新設廠以獲得政策優惠。”
但是,直到現在,這些政策仍未敲定,大量入疆資本因此徘徊。
責任編輯: 張磊